师资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曲 丹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人文社科部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云南・昆明 650106) 文章编号:1 672—7894(201 4)08—001 6-03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新世 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 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提高师资队伍 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既是传播科学文化 知识的老师,又是育人的导师。既要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 脑、开发学生的智能,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 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 纪优秀人才的关键。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 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师 德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 师德建设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Teachers,Moral Const- ruc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Qu Dan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moral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train high-quality teacher teams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new century.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impo ̄anee of university teachers’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simmion,ana lyze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ers’moral construction,and proposed ways of strengthening teachers’mo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situation;university;teachers’moral constuctrion 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换言之,学校要健康 发展,学生素质要全面提高,不仅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历 练,更要重视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1.3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要求,目前各高校都在实施 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而教师则是 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作为主导力量的 教师,能否热心并致力于教改,是关系到教改能否深入开展 并取得实效的关键。而一个教师在教改中的主观努力程度, 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素 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事 则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具备高尚 的师德,也就有了职业责任感,主观上便有了精神动力,就 业发展和人才素质的关键。因此,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不断 提高教师素质是新形势下高效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能够积极用心地去研究教学内容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 不断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教好学生的 目的。因而师德也是很重要的内在动因。 1.4加强师德建设是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强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 特殊性:第一,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有理想、有感情、有追 求、有个性的人。第二,使用的工具除了教材、教学设备等辅 助物品外,主要是教师自身的个性,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即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教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高校都 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使高校师资队伍在职称和 年龄结构上逐步趋于合理,教师队伍的断层问题得到了有 效的解决,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面临着深层次的危机——道德素质下 育工具。第三,展示的时空具有灵活性特征。课上课下、校内 校外,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都有教师的足迹,教师的劳 动是“全天候”的。要出色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作为高校教 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 上,更表现在道德素养上。因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有远大的理想和澎湃的激 情,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工作需要的关系、教书与育人 的关系,才能使其高学历和渊博的知识转化为教学科研的优 师就必须严格遵循师德规范要求,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 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严格规范的师德师风建设,就 不可能有效地搞好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劳动。 1.2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高度结合 的教育,是各方面素质高度融合的教育,是高度注重创新能 力培养的教育。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 势。否则再高的和渊博的知识也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加 强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 2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师德整体状况是好的。他们忠于职 守、严谨治学、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以自己的师德树起了教 作者简介:曲丹(1985一),女,河南南阳人,助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16 总第272期 ||f敏爻cc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1.272 2014年3月(中) March 2014(B) 师职业的神圣的丰碑,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 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教师的师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出现了不少 新情况、新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有的教师政治观念模糊,在 项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教 师队伍建设、利益向教师倾斜的格局。但在一些具体问题 上,有效的竞争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到位。特别是 对教师的考核机制还未具体落实,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 奖金发放等切身利益问题上无法正确体现出来,从而引起 一课堂上传播落后、错误的观点;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爱岗精 神,教学态度马虎,工作敷衍了事,对教改不积极、不热情; 有的教师在工作上低标准,不思进取,待遇上却高要求,怨 气满腹;有的不敢大胆管理和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中的不 良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当好好先生;有的教师在教学和科 研中,只讲竞争,不讲合作,缺乏共赢意识和团队精神,未能 些教师心有怨言,影响了师德建设。 3加强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路径 3.1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教师 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 位,充分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手 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只在 少数教师中存在,但给教师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这种偏离教师职责、有悖教师师德的行为必将腐蚀高校的 “肌体”,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极大的影响一代新人的 健康成长。 造成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2.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和干扰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 处在转型期,各项法律制度和管理手段不够健全,没有形成 完整的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分配 不公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作用下, 容易诱使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易 导致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义等 一系列错误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使得部分高 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受到一定影响。 2.2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存在,动摇了一些教师的理想信念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的不正之风和现象,一些教 师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全面了解,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 分析问题,往往夸大负面现象,对不正之风和现象产生 的根源加以片面的、错误的理解,体会不到党对不正之风和 现象治理的决心和力度,动摇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 心和决心,引起行为上的失范,致使政治观念淡薄,事业心失 落,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偏颇 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 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重视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 构和知识结构,强调业务提升,忽视师德培育。在教师引进 上只看学历和职称,而忽略其道德素养。通常把师资水平的 提高单纯理解为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师德素质的提高。 同时,在与教师利益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奖金 发放等规定中,过分强调学历层次、入职年限、科研成果等 硬性指标,而把反映教师师德师风情况的工作态度、思想表 现、教书育人等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软性指标点缀其间,客 观上造成了误导。 2.4高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和高校改革力度不够,引起一些 教师心理失衡 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最基础条件之一。投 入不足,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难以保障,极大地影响了教 师的教学积极性。随着高校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 段,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教师的思想实际、工作 实际,开展形势和教育,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国内外形 势,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 存在的问题;以理想信念和教育为核心内容,坚持不 懈地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广大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思想和 政治保证。 3.2进一步提高对师德建设的认识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施教者、育人 者,又是受教育者。高校师德建设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培 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的大问题。教师是高校德 育的主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 的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人格;不仅要精于教书,而且要勤 于育人。教师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劳动的手段,不只是手中的教 材、教具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靠自身高尚的人 格和品德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高尚的师德是一本教科书, 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和终身受益的。师德建 设是高校德育的基本点,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 师德风范,应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3把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 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和中坚。青年教师队伍的 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要引导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教育 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实施细则等条例。 通过学习,使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师德内 容有全面的了解,对师德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深刻的理 解,从而自觉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产生提高教师职业道 德和自身修养的内在动力。第二,对青年教师进行中华民族 优良传统师德教育。传统师德所提倡的敬业、乐业、勤业、精 业和献身教育的精神,强调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 感,要求教师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等内 容。第三,大力推进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可以说,赢得 了青年教师,也就赢得了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高校党组 织应把积极发展优秀青年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抓 紧抓好。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不仅能激励他们在思想、 政治、业务等方面全面进步,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做出更大 】7 师资建设 的成绩,而且能扩大和加深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 德修养、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高教法规等内容传输给 他们,使之明确为人师表的要求,通过角色转换的自觉性。 第二,激励机制。将认真履行师德义务,表现优秀的教师树 立典型,大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扩大他们的影 响力,使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 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的倾斜力度,提高其 物质待遇。第三,监督机制。通过设立师德督导巡视组,师 德督导热线电话和师德信箱,建立师德网站,召开各种形 力,带动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引导青年大学生 坚定政治立场,提升自己,健康成长。 3.4从制度上保证师德建设 要从人事制度人手,尽快地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 的人才环境,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使他 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能保持勤奋、努力、刻苦、敬业的态 度,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一,把好教师聘任关。高校 人事部门在招聘教师时必须将师德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内 容,对聘任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心理等方面作慎 式的学生座谈会等途径,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营 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鼓励广大教师自我加压严格 重考察,从严要求,使教师进入时就有较高的师德标准。第 二,把好年度考核关。要将师德标准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 自律,以达到慎独的崇高境界。第四,评估机制。师德评价 应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组评价三个方面,通过 项重要内容,将其落实到工作过程中,与晋职升级、评先评 优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3.5完善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公开、公正、客观的评价活动,使广大 教师见贤思齐,自省自励,从而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师德建 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注释 ①.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z】.1978—04—22. 第一,培训机制。学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 健全师德培训制度和师德培训档案,将师德培训制度化、规 范化。对新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岗前培训、中青教师结对 帮助的“导师制”、加强实践锻炼环节等手段,将教师职业道 业 逝 §妊 业 奄 j-} 妊宣 {‘} 逝窜妊音i}妇 逝 业业业 穹 啦 编辑妇 李前锋 业业 (上接第13页) “搜索对象”的身心遭受极大压力。这些事件的当事人有一 部分确实存在着不恰当的行为,但网民们的集体行动已经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事人的权利,而且部分当事人如“很 黄很暴力”事件中的女生,仅仅是因为自己接受采访时言语 不够恰当就被人们进行“围攻”,给她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 害。这样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认知与评 价,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首先我们承认,网络是一个有效的平台,群体性的道德 评价实际上也是社会的一个侧面反映,由于网络本身 第二个层面就是城市生活中的冷漠。这对于大多数人 来说可能更为明显一些,如城市中居住的隔离,人际交往中 的利益原则,还包括面对陌生人求助时的态度冷漠。2006年 发生在江苏南京的彭宇事件就是一起震惊全国的案件,这 个好心搀扶老人的人最终被判赔偿,而当时目睹的人无人 肯为他作证。之后就有报道称无锡出现了老人倒地无人敢 扶坐视不管的事件,去年年末发生的“冷漠的哥”事件充分 地折射出当代社会的道德冷漠,近在咫尺的出租车司机漠视 车内的女孩被同车的乘客凌辱而不肯施以援手。尽管现在他 已经受到了审判,但是被害女孩的伤害却无法弥补。 这些事件让我们意识到,网络时代的人们由于每天都处 在追求利益的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已经逐渐淡漠了基 本的道德认知,这是网络时代最为可悲和可怕的事情。试想, 若是这个社会没有人肯对陌生人微笑,没有人肯对处在困境 中的受害者给予帮助,那么当有一天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会 是什么样子?这个社会,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网络时代, 我们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迈入了信息文明。文 明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否也在不断提 的匿名性、时效性、平等性,网络道德评价比其他的评价方 式更为社会化,一定程度上是的重要反映方式,并且可 以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一旦这样的群体性道德认知 出现偏差甚至偏激的倾向,就容易出现问题。举例来说,前 段时间的日本大地震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幸灾乐祸的 声音,认为是近代日本的侵略战争的“报应”,为此形成了两 个对立的群体。对于地震这样的突发自然灾害,对于受害 者,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帮助他们,而不是幸灾 一乐祸。还比如人肉搜索事件中,不乏一些心怀恶意的人在故 意挑起事端,利用件充当网络侦探,却没有意识 到,这样的行为已经游走在道德的边缘。 问题三:网络时代下的道德冷漠。 网络等电子媒介把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在缩短人 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代社会的道 德冷漠。每天只要打开电视电脑,看到的可能就是某个地区 的灾难。人们都会同情,但是因为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受害 的是陌生人,而会冷漠地想这与自己无关。这是一个层面的 冷漠。典型例子就是在汶川地震进行全国哀悼禁止娱乐场 所开放的时候,有人在网上发帖抱怨自己不能上网玩游戏, 认为与自己无关而不愿理会。虽然在网民的声讨之下发帖 者后来公开道歉并受到了机关的处罚,但由此可见人 们对于灾难的认识与漠视。 18 高与时俱进呢?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注意的 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对人的影响,信息每天在以超乎想象 的速度传播,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不能达到进行良好 德育的目的,因而,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把握电子媒 介网络的特征,根据其广泛性时效性,发挥其优点,使正确 积极的观念广为流传,从而实现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德胜.I]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 E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网络时代的道德评价[Z]凤凰卫视中文台通讯. 编辑李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