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
初读国富论,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去膜拜的。作为刚刚学习经济学的学生,磕磕绊绊地硬着头皮去看完这本两百多年前的巨著,难免还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坦白地说,阅读原著于我难度颇大,因此我择其浅显易懂之章节,精读之。其余章节,只可说勉强看完。 的确,时代之变迁,经济背景之变化,主要经济议题之变更,使得现代人很难进入
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去理解国富论。然而,经典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其中必然有普世的珍贵价值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探讨,书中的许多核心思想,与我们所学的专业课《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浅见
一、社会分工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比如书中的举例,亚当·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
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他们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这里提到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正是映照了当下制造业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其创造出的生产力不是两三百年前可以比拟的。
二、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此外,书中所论述的另一句话我也深有体会,“任何金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或所交换到的其它商品数量,取决于已知金银矿藏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众所周知,金银在过去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也大多实行金本位或银本位制,世界各国的货币与金银挂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金矿的开采的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总量上又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货币需求。这也是导致最终各国货币相继与黄金脱钩的根本原因。当然,斯密对此提出了更细致和周全的观点,他认为只有本身价值不变的劳动,才最适合成为最终的标准。这与我从专业课学到的知识也不谋而合----商品的价值由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三、自私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亚当斯密在第四篇中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产品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
我经常在电视,网络新闻中看到企业或富商积极行善,创立基金会,捐款救助贫穷人民。在他们做慈善,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宣传了自己的企业和公司,这钟行为比广告宣传更加有效。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善意的存在,但是每个社会人都是逐利的,倘若国家能出台相关如减税等措施,去鼓励做慈善。我相信将会有更多企业投身到社会慈善的浪潮中去,替分担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同样也实现了自身的利益。就像前文亚当斯密所说“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
更能引起共鸣的是,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
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要求助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四、“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亚当斯密的核心观点。
此前,听见亚当斯密的名字,我们总会先入为主,讲他与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的经济相联系。就连上个世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提起时也要讲亚当斯密的观点批判一番。然而,当我看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我才发现,亚当斯
密主张自由贸易、但“看不见的手”不是他的核心思想。甚至他和同时代的洛克,一直反对“小主义”,在当时试图为明确更多职能。事实上,亚当斯密在富国
论中明确规定了的职能: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的每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者压迫。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容易实现盈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这些都恰恰说明了,亚当斯密不仅没有极力主张放任市场自由发展,自己调节。相反,斯密在一定程度上提倡在市场监管方面有所作为,认为这些会更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虽然整个阅读过程就像在陡峭的山脉上攀岩,但当我登上山顶,往山的那边眺望之时,我发现了一座宏伟而又精致的古典经济学大厦。我看到了两百多年前,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有序地运转,成功地与现有的知识和理论搭建了互通的桥梁,当然也修正了我很多先入为主的谬误。《国富论》的确是一本值得反复去温习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