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

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

来源:九壹网
价值多元背景下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 口 熊 英 阳海音 周 行 摘 要: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碰撞下,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较为复杂。将大学生信仰教育还原到人本前 提,遵循信仰发生、形成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有利于提 高高校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 关键词:价值多元;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1)05—0060—03 信仰问题是个人与社会思想的原点,决定着人生观、 世界观与社会观的诸多方面,是构建一个社会思想特质的 人生信仰,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 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的超越性的把握和持 有。人是生活在意义世界之中的,每时每刻都须追问和关 怀自己生活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世界里徘徊不前, 注重功利实惠,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人生价值观的提 基石。当代中国,信仰需求与觉醒目益强烈,信仰争夺战 日趋紧张、激烈。青年大学生,正是各种信仰力量争夺的 主要对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 伟大的信仰,代表了人类信仰发展的方向,它是过去我们 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也是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我国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当前,青 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断层、危机问题不容忽视,青年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已成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当务之急。 一升,缺乏对意义世界的追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责 任感,精神生活陷入了一片迷茫。 3.道德观混乱,道德信仰越来越淡化 大学生主流道德观与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具有一致性, 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感有所降低,知 行背离,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贬低道德,包容、赞赏甚至效仿 不道德行为,与社会主义道德背道而驰,完全不讲道德。 总体而言,跟上一代人相比,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有淡 、当前青年大学生信仰危机状况的总体考察 考察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其多元化、非理性化、物质 化、功利化等特征明显。大学生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道德 信仰、法律信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危机,宗教信仰问题 亦已凸显。 1.意识形态认识模糊,政治信仰缺失 化趋势。虽然对道德“信而立”者占多数,“仰而为”者却渐 成少数,知行不一是普遍现象。 4.质疑法的价值,法律信仰始终难以建立 大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对大多数法律法规无从知 在各种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的物质性、功利性的多重 晓,也漠不关心,更说不上掌握与运用,普遍存在法律知识 贫乏,对法律文本无知;缺乏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同,对不法 现象漠视;受我国“法律是政治工具”的传统法律文化影 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识越来越模糊,政治意 识越来越淡薄,政治信仰缺失、麻木,有些学生甚至将政治 信仰视为可有可无的。在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马克思 主义信仰尽管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正遭受着动摇,普遍 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差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危机。 2.重功利实惠,人生信仰越来越迷茫 响,加上现实中耳闻目睹了许多执法不公、司法、法律 虚置的现象,对法律价值质疑,法律信仰难以建立。 5.宗教文化引力大,宗教信徒大增 目前,有迹象表明,佛教、教、天主教、教等 宗教力量在大学校园内努力拓展生存空间,抢夺自己的信 o 2011.5 学校党建s思想教育 姆仰地盘,拉起小圈子,甚至建立自己的信仰团体。高校学 生中或因精神的迷惘而寻求安慰,或因认识的偏差以为时  物质文明下的精神痛苦、意义失落、价值迷茫、灵魂虚无, 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无根感、疏离感、漂泊感之中。一种信 仰的确立,也不仅仅是出自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 髦的宗教信仰者,不乏其人,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宗教信 仰确实已从遥远处走进大学校园生活,且对少数学生的吸 引力逐渐增强。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意义 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信仰 的确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对个体进行信仰 教育、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必须建立于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准确认识和理解的理性把握之上。加强马克思主义 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信仰的确立是社会对个人进行 信仰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审视并反思大 学生信仰危机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加强大学 信仰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 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 1.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功能作用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政治信仰与道德、法律信仰相互 交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道德、法律信仰依附于政治 信仰,始终是在对现实政治的坚定信仰中完成。大学生道 德、法律信仰的失落、人生信仰的迷茫以及对宗教信仰的 兴趣渐浓,归根结底是其政治信仰动摇的表现。马克思主 义信仰认同危机,正是青年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的关节所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的主渠道。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宗教观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科学精神深 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 的科学基石之上。大学生信仰危机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彰 显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不力。整合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突出强化信仰教育核心主题,走出偏重知识 教育的误区,遵循信仰教育的规律,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 能和作用。 2.引导大学生走出“后信仰时代”论的误区,提高对生 命意义和信仰价值的认知 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 能性。对青年大学生而言,不是不需要信仰,而是尚未确 立或坚定自己的信仰。“后信仰时代”论反映出面对多元价 值和转型期的伦理道德乱象,大学生对传统主流信仰和价 值体系怀疑,而又无所适从的一种鸵鸟心态。对信仰问题 的关注和思考,折射出大学生内心对信仰的迫切呼唤和积 极探寻。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信仰基本理 论,学会从现实世界出发,重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领悟, 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认识,树立马克 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引导大学生在多元价值中正确分辨和理性选择,确 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在价值多元碰撞中,一些大学生发出“我需要信仰,但 不知道信仰什么”的痛苦呼喊。信仰缺失,给大学生带来 和方,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涤清他们的思想,有助 于大学生走出多元价值、多样信仰的重重迷雾,提高价值 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升华人生境界, 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三、构建“以人为本”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 重塑大学生信仰,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强化信仰教育主题,以生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塑为 核心,在改进传统经验式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信仰教 育体系的创新。 1.“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目标定位 大学生信仰教育目标,是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所要达 到的预期结果,是高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人 的全面自由发展观强调,充分认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 造性,并使之得到尊重和发展。信仰教育目标的确定,既 要遵照社会发展的需要,矫正过分注重人的工具价值、忽 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本位观,又须顾及学生身心发展和 信仰生成的规律,突出信仰教育的主体性、选择性。“以人 为本”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定位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协调 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上,强调大学生 信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信仰相关 知识,更要重视青年学生的内在需要,重视学生价值、态 度、情感等人格因素的培养和塑造,充满人文关怀。 2.“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完善 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信 仰教育内容划分层次、突出重点,科学地构建信仰教育的 内容体系,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容,把解决学生实 际问题与确立科学信仰结合起来,确保信仰教育效果的持 久发挥。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为根本。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是建立科学信仰的基石。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缺乏了解、不懂得是大学生未能确立马克思主义信 仰的最主要原因。高度重视、突出强化辩证唯物主义、历 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基础地 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成 2ol 1.5 学皎党建s愚根教育 为学生科学认识人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实现高校信仰教育的全方位渗透。 四、结语 第二,以社会主义道德法律信仰教育为基础。赫尔巴 特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 概念之中——道德。”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法律信仰的缺 失,是造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断层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客观现实,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 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将马克思 主义科学理论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武装 他们的头脑,有助于大学生走出多元价值、多样信仰的重 重迷雾,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反思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 现状,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信仰教育主题,加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贯彻社会主义道德法律教育, 而且,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相互交织, 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道德信仰始终是在对现实政治的坚 定信仰中完成。大学生道德、法律信仰的失落又是政治信 仰动摇的表现。足见,大力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提高大学 生道德、法律素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为重 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 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是 主义远大理想的阶段性、现实性体现,是现阶段我国 社会和人民的共同政治信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教育,遏止大学生政治意识淡漠倾向,引导学生深 入认识国情,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心。 第四,以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教育为补充。身处价 值多元的开放社会,大学生是校园中各种信仰力量争夺的 对象,高校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迎接挑战,有所作为。可以 开设包括宗教类选修课程和宗教知识讲座,理性、客观地 介绍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剖析西方各种哲学流 派、社会思潮、宗教文化的起源、主要观点和本质,引导学 生学会思考和分辨,科学地认识人生和社会,巩固马克思 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果。 3.“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创新 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依据认知发展和信仰形成 规律,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是如何”的信仰认知与 “应如何”的信仰情感、“怎么办”的信仰意志的有机结合。 从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出发,做好各种教育方法的统筹, 突出实践性与主体性。加强榜样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促 进榜样指引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不同群体和个 体差异研究,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 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及群体差异,分类指导,灵活选择具 体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克服信仰教育的“空转”现象。 同时,还需竭力促进信仰教育渠道和途径的多元化、 立体化。利用课堂、业余党校、图书馆等阵地,有计划、有 针对性地组织诸如报告会、座谈会、演讲赛、读书心得、影 评等一系列的理想信仰教育活动;利用喜闻乐见、参与性 强、信息量大、更新更快的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报、黑板 报等媒介,反复宣传主流文化;利用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 地进行渗透与反渗透,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形成网上网下教育的合力。课上 课下,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一代新人, 2ol1.5 学皎觉睦与惹喂教育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完善马克 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通过“以人为本”的大学生 信仰教育体系构建,提高高校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 力,为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塑,提供明确的方 向、广泛的指导以及强大的动力,有力地促进一代青年大 学生“信而立”、“仰而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99. [41王进鑫.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fJ1,中 国青年研究,2007,(9). [5】梅萍,林晓.近十年来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6]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3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 -信仰危机 .青年研究,2005,(6). [7】颜吾佴,荆学民.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研究[J】.中国高 教研究,2006,(7). f8]王懒.高校德育与信仰教育fJ1],思想教育研究,2004, (4). 注: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项目“青 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10JD710064)、2010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青年大学生 信仰危机状况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熊英:武汉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阳海音:武汉工业学院副教授,研 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周行:武汉工业学院讲师,研究 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湖北武汉430023) 责任编辑刘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