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呐喊》读后

《呐喊》读后

来源:九壹网
《呐喊》读后感 最近已经读完了《呐喊》,也有了一些感想。《呐喊》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读者的青睐,是有原因的。鲁迅先生痛恨国人的麻木与无知,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正是他“弃医从文”的初衷啊!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的文章。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想要中榜,但却被封建礼教所束缚,最终孤独地死去,无人问津。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故乡》中有我们所熟知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机灵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反映了传统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还有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由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这不仅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现实的深刻的思考,也是对统治中国农民的思想的历史文化的不满,所以要“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也希望年轻的一代有新的生活。

《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者的献身。《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要,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出来,否则,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鲁迅的《呐喊》如一声惊雷,叫醒了多少做着美梦的人们。即使今天我出于和平的年代,这种“呐喊”精神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要居安思危,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少年强,则国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国家“雄于地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