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东西方的先哲和杰出的科学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的也没有大变化。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至9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
上的作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答案:(1)评价: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2)建树: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经济:推行均田制;法律:制定《唐律》。
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须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两则材料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1)教育贡献: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相同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2)说明: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以上材料均引自《柏拉图全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为此,柏拉图设计了一个怎样的理想国?
(2)你如何看待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
答案:(1)看法:柏拉图认为希腊领袖人物的产生过于随意;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缘化。
理想国: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国家。
(2)看待: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柏拉图的理想国又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1953年年底,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国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材料二 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勘探部门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和勘探,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
等大油田,震惊世界„„19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学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问题:
(1)材料一中,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找到大油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1)背景: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理论依据: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勘探部门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
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13-1727)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任该校教授。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会长。牛顿除了在力学方面具有重大贡献外,还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同时,他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1879-1955)是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获哲学
博士学位。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21年,他因在光电效应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迁居美国。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
问题: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最突出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特点;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及其意义。
(2)概括两位科学家取得物理学方面成就的共同原因。
答案:(1)牛顿:创建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特点:一是注重实验,二是数学化。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指出时空的本质属性。意义: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奠定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共同原因:勇于探索、善于观察、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6.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对其进行简要评价;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答案:(1)措施:建立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交通,推行法家思想(或者焚书坑儒)。
主要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评价:开明的民族,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作用: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历史地位: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