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金钥匙
——走进学生心理是传递知识的一个先决条件 韩夏萌
在我接手的五年级一班有一对同胞姐弟。姐姐周妍希成绩好比较优秀,受到家长和同学们的喜爱;弟弟周俊全成绩比较差,作业字迹也很潦草,经常为此受到批评。在一次习作的批改中我了解到:孩子比较自卑,而我开学初的班训“最新最美的印象从今天开始”给他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习作中讲述了自己曾经的老师和家长是怎么对带自己的,而自己为此又产生了哪些想法。
在了解到这情况之后,我先是对孩子进行了家访,阐明了家长总拿两个孩子比较的危害,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向家长传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从干预家长守旧的思想观念到提出的具体措施,家长在我的说服之下终于意识
到自己之前的行为非常的不妥。
其次,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除了有一些激励性的措施之外还会和孩子有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慢慢的和孩子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的感情。渐渐的,少言寡语的周俊全,变的活波开朗了起来,课堂上举手发言的频次也越来越多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种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换来的“学习兴趣”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他回答的提出或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没有任何意义,语句不通顺,不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是张冠李戴的错误的问题。“韩老师喜欢深思熟虑的孩子”便成了我的口头禅。我也调整的策略,从周俊全一举手就叫他到晚一会儿再叫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开始我要鼓励孩子多发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可是现在,我是要他先听一听别的同学的问题或者答案,对比自己的,看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真的有价值,比较一下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不是需要提高,就这么在我的“一收一放”之间,这个小家伙变的“沉稳”了,他也想得到韩老师有针对性的表扬。
再次,我经常对孩子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只要比自己的昨天进步了,只要今天的自己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就要给自己鼓掌。周俊全进步了,我就要给他鼓掌,于是,我将少先队员这个光荣的称号作为鼓励送给了周俊全。
就这样,周俊全从自卑的小男孩蜕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不仅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书写的习惯也好多了,字迹当然就变得工整了,我对周俊全和班上的孩子说:有了进步最重要的是就是保持!我希望周俊全能一如既往的保持下去,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每每看到自己出现在孩子们的习作和各式各样的口语表达中,我都会为他们的“表扬”感到些许的难为情,就像孩子们得到我的表扬和鼓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