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本文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制,指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给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带来影响,还会影响到城镇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农业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的进出通过影响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的供给,进而影响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两种劳动力数量的对比,也正是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在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的进出,使得城镇劳动力市场在偏离后能够重新回到原来的均衡路径。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 转移 城镇劳动力市场
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概述
户籍制度的实施导致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相互分离,除了少量的农业人口通过“农转非”和“升学”等方式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外,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90年代初,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停滞被打破,城乡的收入差距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涌向城镇。按照人口抽样调查估计,每年进城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的总量应当有1.2亿人左右,而2007年城镇就业者总量为2.93亿人左右,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占城镇就业者的41%。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既存在刘易斯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所说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城镇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和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因此,我国劳动力市场包含农村劳动力市场、城镇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和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城镇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工资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很多晋升和培训机会;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差、劳动力的流动性高(李芝倩,2007)。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是从农村劳动力市场向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成为城镇非技术工人。但是就业身份改变的农业劳动力仍然拥有其对农村土地的收益权,他们随时可以重返农村劳动力市场。
农业转移劳动力在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的进出会给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否会传递到城镇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进而对整个城镇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丁仁船、吴瑞君(2006)认为农民工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总体替代率不高,但是对本地失业人口的影响很大,因被替代导致失业的比例占失业比例的六成以上。张兴华(2005)认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会对城镇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产生替代影响,相反会促进城镇技术工人的就业,但是其会对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产生替代效用。
本文建立不存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机制,然后引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考察存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冲击的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机制,并对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进行解释。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劳动力市场影响的验证
(一)不存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城镇劳动力市场均衡机制
假设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种劳动力: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其中技术工人的数量为Ls,非技术工人的数量为Lu,技术工人在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就业,非技术工人在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就业,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力资本水平不同。每个工人提供一单位的有效劳动,但是技术工人提供的有效劳动和非技术工人提供的有效劳动不同质,则技术工人提供的有效劳动数量为Ls,非技术工人提供的有效劳动数量为Lu,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替代。
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sLu1-α-β,其中A为技术进步率,外生给定;K表示物质资本,假设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利率r外生给定。按照工资等于边际产出的原则,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为ws=AβKαLsβ-1Lu1-α-β ;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为wu=A(1-α-β)KαLsβLu-α-β ;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差距为。
当经济处于均衡时,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相等,即ws=wu,此时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数量存在固定比例。这表明经济中技术工人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二)存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城镇劳动力市场均衡机制
当经济中存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时,原有的经济均衡机制会发生变化。由于人力资本水平的,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只能进入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就业。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否,取决于农业工资wa和其在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就业获得的工资水平wu。当城镇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工资水平,即wu>wn时,农业劳动力就会涌向城镇,反之则回到农业中去。城镇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时,应该满足ws=wu=wn,即城镇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等于城镇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等于农业工资水平。
(三)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制
由于转移到城镇的农业劳动力随时会回到农业中去,因此城镇劳动力市场新
达到的均衡随时会被打破。当城镇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工人的工资水平wu>wn时,农业劳动力就会涌向城镇就业,非技术工人数量Lu增加,则的均衡机制被打破,在资本充足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由于 ,所以非技术工人数量Lu的增加导致技术工人工资水平ws的上升、非技术工人工资水平wu的下降,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ws高于非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wu。此时劳动力市场上对技术工人的供给增加,直至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等于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会随着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等于农业工资,即wu=wn,而停止向城镇转移。最终经济重新回到均衡路径上去,城镇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数量比重新回到的状态。
当城镇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低于农业的工资水平wu<wn时,转移到城镇的农业劳动力又会重新回到农业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非技术工人数量Lu下降,的均衡机制被打破,在资本充足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wu上升,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ws下降,则市场上非技术工人的供给也会增加。最终,wu=wn=ws,经济重新回到均衡路径。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的供给,改变城镇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数量的对比,最终影响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也正是由于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在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的进出,才使得城镇劳动力市场在偏离后能够重新回到原来的均衡路径。因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影响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也会给城镇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带来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转移农业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进出的过程中,经济中既可能出现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于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的状况,也可能出现非技术工人工资等于或高于技术工人工资水平的现象,这些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对“民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解释
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民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初次就业和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起薪水平趋同。而统计资料显示,市场上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年龄段相仿。这一现象了人们一贯“高素质劳动者获得高收入”的观念。其实这一现象只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市场自我调节过程中一个正常现象。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作为技术工人的大学毕业生和作为非技术工人的农民工,彼此之间既相互替代也相互补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两者工资趋同的现象,甚至会出现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超过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的现象。农业税减免、农产品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业工资水平上升,于是很多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选择回到农业中去。此时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了,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民工荒”。
当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水平,超过农业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工资水平时,农业劳动力又会离开农村重新回到城镇非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非技术工人数量减少的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技术工人数量增加,于是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降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由于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互补性,农业劳动力向农业回流一方面导致了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升,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于是,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在出现“民工荒”、农民工工资上升的同时,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降低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杨云彦,徐映梅,向书坚.就业替代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3(8)
2.张兴华.农民工对城镇劳动力的替代性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5(4)
3.丁仁船,吴瑞君.农民工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替代模型及其实证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6(4)
4.李芝倩.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南开经济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