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题库练习
一、单选题
1.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靠运动系统就可完成 B.使其更加适应外界环境 C.所有行为都是先天性行为 D.对其繁殖无影响
答案::B 解析::
动作行为不仅靠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系统的协调作用完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行为对繁殖有影响,例如鸟的筑巢等行为为繁殖行为。
2.在做“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操作错误的是( )。 A.用滴管在干净的载玻片滴一滴生理盐水 B.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C.把刮取的黄瓜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D.取一片苦草的幼嫩小叶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答案::A 解析::
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即可;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
3.下列属于动物细胞有丝过程特点的是( )。 A.间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B.前期中心体移向细胞两极 C.后期着丝点,纺锤体消失 D.末期出现细胞板将一分为二
第 1 页 / 共 20 页
答案::B 解析::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应为前期细胞的特点,而不是间期,A项错误。中心体为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在前期移向细胞两极,B项正确。细胞后期着丝点,末期纺锤体消失,C项错误。细胞板为植物细胞有丝特有的结构,D项错误。
4.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C.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D.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特异性免疫的实例。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包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构成,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D项属于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A项:属于人体的一道防线的免疫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属于人体的二道防线的免疫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属于人体的二道防线的免疫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5.已知在某DNA分子的一条链上G+C占50%,A占24%。另一条链上A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例为( )。 A.50% B.26% C.24%
第 2 页 / 共 20 页
D.13%
答案::D 解析::
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数量两两相等。已知在某DNA的一条链上G+C+A=50%+24%=74%,则该链上T占26%。因该链上T与另一条链上的A互补配对,另一条链上A也占26%,则其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例为l3%。
6.“概述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及结论”“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分别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节教学的( )目标,分别属于( )水平。
A.知识;应用、理解 B.知识;理解、应用 C.能力;模仿、操作 D.能力;操作、模仿
答案::B 解析::
初中生物课程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主要有描述、简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等。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主要是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等。应用水平的行为动词主要有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利用等。故本题选B。
7.食物中不同营养成分的化学性消化始于消化道的不同部位.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淀粉——胃 B.脂肪——小肠 C.蛋白质——口腔 D.葡萄糖——食道
答案::B 解析::
淀粉在口腔中通过唾液淀粉酶进行初步消化;脂肪一直在小肠中消化;蛋白质在胃中胃蛋
第 3 页 / 共 20 页
白酶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葡萄糖可以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故对应正确的是B。 8.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 B.患水痘痊愈后不会再患此病 C.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并使其溶解 D.吃了鱼、虾、蟹后产生腹痛、腹泻反应
答案::C 解析::
服用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患过水痘的病人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以后就不会患水痘了,这两种都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并使其溶解是机体生来就有的,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选项属于过敏反应。故选C。
9.在市场上若有人出售下列蜂蜜,从植物学知识来判断,一定为假冒产品的是( )。 A.枣花蜜 B.槐花蜜 C.柳花蜜 D.油菜花蜜
答案::C 解析::
与其他几种植物不同,柳树的花是风媒花,不需要蜜蜂为其传粉,所以没有柳花蜜。 10.属于果实的是( )。 A.玉米粒 B.银杏果 C.松球果 D.黄豆粒
答案::A
第 4 页 / 共 20 页
解析::
果实是指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萼片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玉米粒果皮与种皮不易分离,属于果实类型中的颖果;银杏和松树属于裸子植物。没有果实:黄豆粒属于种子,黄豆粒和黄豆荚构成果实。
11.在动物系统发育过程中,最先出现多细胞结构的是( )。 A.线形动物 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 D.环节动物
答案::B 解析::
动物界可根据动物的细胞数量、细胞分化程度、有无消化腔、、身体和附肢分节情况以及内部器官系统等特点、生殖的方式等划分为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及脊索动物门。除原生动物为单细胞外,其他均为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门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 12.属于生物科学素养内涵的是( )。 ①科学探究能力 ②科学的本质
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④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科学素养的定义。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
第 5 页 / 共 20 页
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故本题选择D选项。 13.一般而言,被子植物受精后继续发育的部分是( )。 A.雄蕊 B.子房 C.花柄 D.花瓣
答案::B 解析::
被子植物受精后,雄蕊、花柄、花瓣都完成了使命,只有子房会继续发育,形成果实。故答案选B。
14.运用下列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生物新品种,操作过程中能形成愈伤组织的是( )。 A.细胞核移植 B.动物细胞培养 C.动物胚胎移植 D.植物体细胞杂交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植物细胞工程。愈伤组织是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它由活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起源于植物体任何器官内各种组织的活细胞。只有植物细胞工程的操作过程中能形成愈伤组织,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植物细胞融合的过程中都能形成愈伤组织,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15.某地区被火山喷发的岩浆覆盖,此后发生的群落演替最可能的顺序是( )。 A.地衣-苔藓-草坪-灌木 B.苔藓-草坪地衣-灌木 C.草坪-乔木-苔藓-地衣 D.地衣-草坪-灌木-乔木
第 6 页 / 共 20 页
答案::A 解析::
火山喷发后,被岩浆覆盖后的地区将发生初生演替,演替的顺序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坪-灌木。
16.现有阳生和阴生两种植物。从这两种植物上各取一片彼此相似的叶片,分别放在两个透明盒子中,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测定放氧速率的数据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取自阳生植物的叶片是A B.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中[H]、ATP的生成
C.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2·S时,叶片B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叶片A D.光照强度>600μmol光子/m2·S时,叶片A放氧速率主要被CO2浓度 答案::C 解析::
放氧速率表示释放到环境中的氧气速率,可代表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产生氧气的速率表示总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照强度为0时,放氧速率表示呼吸速率。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2·s时,叶片A的放氧速率为-1μmolO2/m2?s,其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速率为20μmolO2/m2·s,因此,叶片A产生氧气的速率(总光合速率)为19μmolO2/m2s。同理,叶片B产生氧气的速率(总光合速率)为5μmolO2/m2?s。因
第 7 页 / 共 20 页
此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2·s时,叶片A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叶片B。C项错误。A项,与叶片A相比,叶片B在较低光照强度下就开始放氧,积累有机物,说明B来自阴生植物。A叶片在较低光照强度下无氧气的释放,在较高光照强度下,释放氧气量较多,因此A来自阳生植物。A项正确。B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需要光照,产生O2、[H]、ATP,因此光照强度会直接影响光反应中[H]、ATP的合成。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为其提供[H]和ATP,因此光照强度通过影响[H]、ATP的合成,间接影响暗反应。B项正确。D项,光照强度>500μmol光子/m2·s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片A放氧速率不变,即光合速率不变,说明光照强度已经达到光的饱和点。此时叶片A光合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主要是CO2浓度。D项正确。
17.关于生物学课程目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学课程总目标包括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B.课程的总目标是一种宏观的、较为抽象的表述方式,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具体的要求
C.课程总目标代表了课程设计者对本课程的认识、理念、期望和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和教师应注意到的不同方面
D.具体目标专指生物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应达到的标准
答案::D 解析::
初中生物课程总目标是按照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及课程价值几方面表述的。只有将三个维度目标结合,才能构建起生物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出初中生物课程的价值追求。
18.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C.发生了隔离 D.发生了自然选择
答案::B 解析::
第 8 页 / 共 20 页
【知识点】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答案】B。
【解析】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因此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1/2.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说明环境没有变化,生物没有发生进化,故B正确。
19.下列不属于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的是( )。 A.试题的数量 B.试题的难度 C.试题的顺序 D.试题的区分度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测验信度的相关知识。 【答案】C。
【解析】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包括试题的数量、试题的难度、试题的区分度.与试题的顺序无关。故选C。
20.“用所给的材料探究……”属于表述教学目标时的哪个要素( ) 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三维教学目标的知识。 【答案】C。
【解析】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达的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表现程度。行为主体: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行为动词:课程标准使用行为动词表述具体内容标准,这些行为动词用明确、具体、可观察的术语来陈述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相应的学习行为。如“说出”“概述”“叙述”等。行为条件:完成某个任务所需的条件。如采取“模拟”的方式研究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行为表现程度。即教学达到的标准。如进行光合作用的学习,学生应能“阐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第 9 页 / 共 20 页
21.下列细胞结构中容易被染色的是( )。 A.细胞膜 B.细胞壁 C.液泡 D.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的特点。 【答案】D。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是容易被碱性染料(如碘液)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观察经过染色的细胞时,各部分结构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故选D。
22.下列选项中,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 A.期中考试 B.课堂提问 C.性向测验 D.期末考试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种类。 【答案】A。
【解析】形成性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以及教学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如各级学校目前举行的年段考试、期中考试等;期末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性向测验属于配置性评价;课堂提问属于诊断性评价。 23.下列有关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4.图5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草、兔、狐三种生物间的关系,则甲、乙、丙分别表示( )。
第 10 页 / 共 20 页
A.狐、草、兔 B.兔、草、狐 C.草、狐、兔 D.草、兔、狐 答案::D 解析::
在捕食关系中,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故乙应为被捕食的兔,丙为捕食者狐,甲为生产者草,D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5.某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该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
第 11 页 / 共 20 页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DNA复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属于半保留复制,所以当DNA进行第一次复制时应该是白-灰、灰-白,第二次复制后应该是白-黑、黑-灰、灰-黑、黑-白,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26.南瓜的果实中自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两对基因遗传。下列不同亲本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最多的一组是( )。
第 12 页 / 共 20 页
答案::B 解析::
A项,白色球状果实的频率为1/2×1/2=1/4;B项,杂交产生的全部都是白色球状果实;而C、D项。不会有白色球状果实产生,故本题选B。
27.图3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 13 页 / 共 20 页
A.兔和鼠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B.该食物网有6条食物链 C.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若青蛙全部死亡,对蛇的影响比对食草昆虫的影响显著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中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知识。在食物网中,被捕食者减少对捕食者的影响大于捕食者减少对被捕食者的影响,因此若青蛙全部死亡,对蛇的影响比对食草昆虫的影响显著,D项正确。
A项:兔和鼠都吃草,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种群,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图中只有动物和植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28.图1为某人右腿的一条反射弧。若①和②完整,而③受损,那么该右腿会( )。
第 14 页 / 共 20 页
A.针刺有感觉,能运动 B.针刺无感觉,但能运动 C.针刺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D.针刺无感觉,也不能运动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反射弧的知识,图中①为传入神经,②为神经中枢,③为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受损后,针刺有感觉,但不能运动,C项正确。 A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29.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现象是( )。 A.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B.婴儿听见雷声受惊发颤 C.含羞草受到触碰后叶子闭合 D.跨栏运动员听到发令响后起跑
答案::D 解析::
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神经联系,是在后天学习中逐渐形成的高级神经活动,需大脑皮质的参与。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
第 15 页 / 共 20 页
参与即可完成。A和B项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C项含羞草受到触碰叶子闭合属于植物的应激性。D项是运动员经过训练后形成的条件反射。
二、问答题
30.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5中甲、乙所示,其中X、Y、Ⅱ、Ⅲ、Ⅳ表示不同的染色体,果蝇的红眼(D)和白眼(d)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果蝇为__________倍体生物,每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其中属于常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用图中的染色体标号作答)(9分)
(2)若只考虑基因D、d的遗传,图中雌果蝇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是__________,雄果蝇产生含Y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__________。(6分) 解析::
第 16 页 / 共 20 页
31.“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如下左图为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的图片,请以此为素材,设计一个新课导入环节。如下右图为教材中“本节聚焦”栏目中的内容。
请以此作为参考,并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参】 (1)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教师投影展示象与鼠的形体对比图片,提问:象与鼠的形体差距悬殊,象的体细胞是否比鼠的体细胞大二者形体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出示幻灯片展示动植物细胞的直径大都在20~30微米之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细胞为什么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的单细胞生物呢
第 17 页 / 共 20 页
学生思考并回答:象与鼠相应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相似,生物体的生长是细胞和细胞生长的结果.但主要因素是细胞数目的增加。顺势导入新课——细胞增殖。 (2)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从细胞物质交换方面模拟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②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③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能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 有丝过程的异同。
④掌握有丝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有丝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利用数学、物理方 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⑦通过学习有丝的过程以及用曲线图描述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提高观察、分析、解读图像以及绘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②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
三、材料分析题
32.材料一: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第 18 页 / 共 20 页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在盛有黄瓜条的盘里加盐发现水增多了,再过一段时间黄瓜条变软了,集市卖菜的人洒水能保鲜蔬菜;萎蔫的黄瓜泡在清水里会变得硬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与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有关。在植物的六大器官中,根是吸水的主要部位。 材料二: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工作单
一、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
二、做出假设: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 三、制订计划 (一)实验准备: (二)方法步骤:
1.取大小相同、生长状况相同的6根萝卜条,分成两组分别放入盛有浓度为20%的盐 水以及清水的培养皿中。 2.观察和分析。
量:揭开上面的培养皿(防止水分蒸发),用镊子取出萝卜条,再用尺子测量每根萝卜条的长度,将数据填入表中,并与浸入溶液之前的长度进行比较。 捏:用手捏一捏萝卜条,观察萝卜条发生的变化。
比:取出萝卜条,将培养皿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比较盐水和清水体积的变化。 四、实施计划 五、实验结果:
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结论: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浓度时,植物吸水。 要求:
(1)填写上述工作单中“实验准备”“实验结果”的部分内容。(10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20分)
第 19 页 / 共 20 页
解析::
(1)实验准备:大小相等的若干萝卜条(长约7厘米);浓度为20%的盐水;清水;镊子;培养皿;尺子;100mL的量筒。 实验结果:
浸入清水中萝卜条的长度平均值大于浸入盐水中的萝卜条长度。 浸入清水中的萝卜条变的坚挺,较硬;而浸入盐水中的萝卜条变软。 盐水的体积大于清水的体积。
(2)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①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展现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学生可以从宏观层面意识到植物细胞可以进行吸水和失水,并能够利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释一些农业中的现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②运用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实验探究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感受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变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合作能力。
③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有层次的问题串(如该实验的变量条件是什么?观察萝卜条的质地大小变化现象,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外界溶液浓度与植物吸水和失水有什么关系?),由浅入深一步步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自主地完成探究实验。
第 20 页 / 共 2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