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画是一种刻画人物具体形象的绘画。在中国绘画中,为了将它与花鸟、山水等画种进行区分,因此喜欢称它为“人物画”,传统说法上又把它称为“传神”或“写真”。而在西方,则更习惯说成“肖像画”(portrait),即以客观对象的外貌为主要内容的绘画方式,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一、起源
中国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历史十分悠久。在周代就出现了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中国人物画是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与《人物驭龙帛画》。
西方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的形象,包括人形和手印。古埃及壁画中有一幅戴花冠的男子像,浓眉大眼,皮肤呈棕褐色,表情平静,此画可以被看做西方肖像画的开始。从同期的雕塑和面具来看,这时期的艺术家已经掌握了人物造像的技巧。罗马艺术继承和模仿了希腊艺术,从庞贝古城出土的《面包师夫妇》来看,其肖像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的表现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二、材料
中国画所用多是毛笔、砚、墨、绢、纸、水性颜料,可通过水来调和各种颜色,笔尖长而尖圆,柔软,落笔后不可更改。
西方画则多用油画笔、油性颜料、油画布,笔尖扁平整齐,较硬,可再三涂改。油画颜料则是通过油来调色,着色力和覆盖力强,颜色结实牢固,可以和多种颜料混合使用。
三、绘画特色
1.构图
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喜爱留白,习惯运用画面中的空白,人物往往站画面
的面积很小,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西方的人物肖像画则站整个画面的主导位置,大概三分之二的面积。中国画属二维空间,西方则注重体现三维空间的构图。
2.造型
西方绘画以造型为基础,要求科学严谨的形体塑造,讲究“以形写形”,所以更注重写实手法的运用。同时,通过色彩搭配的表现.来烘托作品所散发的主旨及内涵。
中国画造型上不拘泥于表面上的形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一般来说,中国画造型的重点是用笔和墨。用笔讲究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状态和笔韵的自然流畅。中国画的用墨之妙于虚实相生、浓淡相宜.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
3.光色的表现
西画在用色上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影变化来表现人的体积感、厚重感,画面中往往会有比较集中的光源,并且通过光影的不同的变化,表现出真实的色彩空间,强调色彩的多样性,通过色彩的冷暖变化来塑造空间感。如卡拉瓦乔的作品。
中国画则以用墨为主。用墨亦如用色,即用墨的浓淡变化代替色彩,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
4、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
中国肖像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相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怀、寄托情思。西方肖像画常常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严谨写实,具
有一定的的社会功能。
油画强调对生活的再现和表现性,画面给人以美感和趣味性,而中国画除了表达情趣意境传神外,还要有画品的要求。特别是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知,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