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6T09:03:51.76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5期3月 作者: 林福志[导读] 以主题单元为组织的综合性课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体现了核心思想。
林福志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心小学 317507
摘要:以主题单元为组织的综合性课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体现了核心思想。本文以“热”为例,以“主题”为线索,依据科学课程的要求,整理和分析“热”单元的结构,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主题单元探究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引言: 在科技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地都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提倡全面的课程教学,提倡探究式教学。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学科为组织形式,提倡生命与科学的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主题单元中,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主题单元的教学次序,是实现科学教学的重要保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确定主题单元知识的网络结构,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单元探究课程,为教师的主题单元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一、小学主题单元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关于主题单元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多是针对特定的特定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而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在小学理科课程中,很少有人重视课程内容的衔接,也没有系统地将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整合,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解。本文将主题单元教学界定为:以相关科学知识为辅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题单元教学应遵循下列几点。(一)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
本课程的主题单元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各年龄段的人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并对课题与子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单元,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较好的科学知识。(二)回归生活实际,加强知识整合
在主题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科目。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能引起他们的提问,又能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科单元的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三)注重学生探究过程,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体验探究的同时,强化知识的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科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一)学习内容分析
“热”是一个包含很多细节的核心概念,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是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目的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涉及到“教什么”、“学什么”;从“如何教”、“如何学”两个角度对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些特点,分析学习内容,并掌握其运用技巧。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始终贯穿于小学的科学教学之中。“热”的学科是物质科学的范畴,它的科学知识包含了热能的层次;物理层次-对象的特性和变化,材料的性质,水和空气的特性。它还包括了关于地球和宇宙的知识,一层大气层围绕着地球,地球的地表存在着不同的水系统,也就是气候的改变和水循环,都与“热”这个词联系在一起。虽然在科学课上,这些知识属于“地球”与“字”,但要使“热”单元的知识内容更加完整,我们把它放在这个专题单元里。 (二)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学生的“热性”概念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同时经过后测,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
三年级的学生对三种形态的认识却难以用科学的方式加以说明,例如:蒸发、升华、凝华等。四、五年级学生没有一个同学认为热是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而热是物质,所以很难区分出热和热;人们对热胀冷缩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认识而已,对于它的性质,也就是它的体积的改变,还不够深入;大部分学生对换热方向的理解比较清楚,但对三种换热方式却知之甚少;对材料的导热性能有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隔热、散热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热量的平衡和能量的守恒,则是一个难题。 (三)利用主题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以2017版的《科学》教材为基础,结合《热学》的有关知识,让各年级的同学能全面理解“热”单元的有关知识,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热”单位的知识比较丰富,彼此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所以,一到二年级的孩子要有“热”的基础知识,要从日常的生活中来,才能对所看到的事实和现象有一定的认识;3~4年级时,培养“热”的求知欲,对现象、事实作出合理解释;在5-6年级,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资料来理解抽象概念,探索科学规律。如此循序渐进地深入研究有关“热”的学习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热”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解热、了解与热有关的特性,以及了解生命中的科学秘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层次分明,更加系统化。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出发,选取温度与温度、认识天气、水三个阶段作为“热”的开头,是由于它们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对“热”这个概念的好奇心,从而开启了对“热”的研究。其中“热”三态的变化、天气的形成、热胀冷缩、热传导是本课程的重点。总结天气观测,设计保温杯,把热量转化成“热”。回归生命,使学生能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来说明现实的生活问题。结语
本文主要是以“热”为主体的单元构造模式,将“热”单元的知识网络组织起来,为“热”单元设置了适合学生的主题探究课。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良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对学生的认识程度、对教材内容的了解,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选择和修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曹阳. “主题科学”式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36):17-18.
[2] 盖玲.小学科学课堂研讨问题的设计及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2(2):63-68. DOI:10.3969/j.issn.1672-6715.2022.02.010. [3] 李晨.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22(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