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理论文-热岛效应

地理论文-热岛效应

来源:九壹网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对策

高一(2)班 储迅潮

20世纪见证了全球人口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从

1900年的13%发展到1950年的29% , 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 到2005年全球城市人口达到49%。2007年5月23日, 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专家预测到2030年, 全世界将至少有60% (大约49亿) 的人口生活于城市。根据上述发展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2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而伴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的环境状况确实堪忧,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城市热岛效应。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夏天城市中心区的温度高于郊外的现象。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报告指出, 随着城市区域发展, 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逐步替代空旷地带和植被,导致城市的温度高于周边郊区的温度。当前许多城市正在经历城市热岛效应, 一座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其中心城区温度通常高出外围郊区温度1—3℃目前东京、上海等亚洲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已十分明显, 上海自1873

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问题及对策111年有(徐家汇) 气象观测记录至今130多年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4 ℃, 特别是近1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15℃, 远远大于全球平均0.74℃/每百年的升温率。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城市下垫面本质性的改变。取代绿地、水面等自然下垫面, 城市下垫面是大量混凝土、柏油马路、建筑墙面等吸热快、升温快而热容量小的人工构筑物, 这

样的下垫面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能量, 然后再将其中的大部分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 使得空气得到过多的热量, 气温急剧升高。白天, 由于对太阳光的吸收率高, 城市下垫面自身升温快, 其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到了夜晚, 大气又发挥保温效应, 使城市与郊区的温差更明显。第二, 居民生活、工业、运输业等热源的影响。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密度加大, 生活性能源消费不断增加(照明、冰箱、空调等) , 这将形成大量的生活排热; 工业为主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性能源消耗的增加, 更是大量的人工热源; 同时,交通运输的废热排放也是不可忽视的。第三, 城市大量温室气体的存在。由于汽车、工业生产等废气排放, 城区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较大, 改变了自然大气的成分组成, 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所以综上所述,要改变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做好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增加城市中绿地,水面的面积,从而吸收一部分热量,达到减轻热岛效应的目的。第二,要鼓励环保,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的开发利用。以减少城市中的热源。第三,要发动全体人民,全民参与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去,只有这样,控制热岛效应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保护环境,消除城市热岛效应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因为城市化的首要表现就是人口的大规模集中, 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城市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低能源、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