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供水体系规划
(2007——2020年)
二OO八年一月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项目名称:成都市新都区供水体系规划(2007——2020年)
设计阶段:任务编号: 院
长:主管院长:总工程师: 部
长:总工程师: 体系规划 熊易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彦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罗万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汪立飞(高级工程师)
李永红(高级工程师) 汪立飞(高级工程师)
丁 扬(高级工程师) 银 剑(高级工程师)
审定人:______审
核
人:______设计负责人:______
参加人员: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李永红 白华清 王 胤 李 宁 尹晓明 李彦龙 杨其文 王志军 王 焱
目 录
第1节 总则 ......................................................................................................... 6 1.1 规划指导思想 ............................................................................................... 6 1.2规划原则 ........................................................................................................ 6 1.3规划目标 ........................................................................................................ 6 1.4规划范围及年限 ............................................................................................ 6 1.4.1规划范围 .................................................................................................. 6 1.4.2规划期限 .................................................................................................. 7 1.5规划依据 ........................................................................................................ 7 1.5.1法规、文件 ...................................................................................... 7 1.5.2规范、标准 .............................................................................................. 7 1.5.3规划、年鉴、资料 .................................................................................. 8 第2节 城市概况 ................................................................................................. 9 2.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9 2.1.1地理位置 .................................................................................................. 9 2.1.2地形地貌 .................................................................................................. 9 2.1.3土地资源 .................................................................................................. 9 2.1.4气象 .......................................................................................................... 9 2.1.5地质 ........................................................................................................ 10 2.1.6地震 ........................................................................................................ 10 2.1.7水资源 .................................................................................................... 10 2.1.8动植物资源 ............................................................................................ 12 2.2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 13 2.3社会经济发展 .............................................................................................. 14
2.4各镇概况 ...................................................................................................... 15 2.4.1新都镇 .................................................................................................... 15 2.4.2三河事处 .................................................................................... 15 2.4.3大丰事处 .................................................................................... 15 2.4.4石板滩镇 ................................................................................................ 15 2.4.5新繁镇 .................................................................................................... 15 2.4.6新民镇 .................................................................................................... 15 2.4.7泰兴镇 .................................................................................................... 16 2.4.8斑竹园镇 ................................................................................................ 16 2.4.9清流镇 .................................................................................................... 16 2.4.10马家镇 .................................................................................................. 16 2.4.11龙桥镇 .................................................................................................. 16 2.4.12木兰镇 .................................................................................................. 16 2.4.13军屯镇 .................................................................................................. 17 第3节 水资源现状及评价 .............................................................................. 18 3.1地表水资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清白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毗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地下水资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与新都区相邻的水系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水质状况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节 新都区供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9 4.1新都区供水现状 .......................................................................................... 19 4.1.1新都城区供水现状 ................................................................................ 19
4.1.2新都区其它镇供水现状 ........................................................................ 19 4.1.3农村供水现状 ........................................................................................ 19 4.2新都区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 20 第5节 新都区需水量预测 ............................................................................... 20 5.1预测依据 ...................................................................................................... 20 5.2水量计算 ...................................................................................................... 20 5.2.1供、用水量计算方法 ............................................................................ 20 5.2.2用水量标准 ............................................................................................ 20 5.2.3新都区需水量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节 供水体系规划 ....................................................................................... 20 6.1供水体系的选择 .......................................................................................... 20 6.1.1统筹区域供水体系 ................................................................................ 21 6.1.2分散供水体系 ........................................................................................ 21 6.1.3两种供水体系的比较 ............................................................................ 22 6.1.4推荐供水体系 ........................................................................................ 22 6.2供水水源 ...................................................................................................... 23 6.2.1成都市一圈层集中水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2彭州市城区供水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3当地水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安全供水 ...................................................................................................... 23 6.3.1安全供水防范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2重大事故应对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3消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各水厂规划定位 .......................................................................................... 23
6.5新型农村社区供水模式 .............................................................................. 23 6.6新都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 23 6.6.1近、远期(2007~2020年)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6.2水量供需平衡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7供水规划方案 .............................................................................................. 23 6.7.1供水水质和压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7.2工程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8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工程量 .......................................................................... 23 6.9环境保护和节能 .......................................................................................... 23 6.9.1环境保护 ................................................................................................ 23 6.9.2节能 ........................................................................................................ 24 第7节 工程投资估算 ....................................................................................... 24 7.1工程投资估算 .............................................................................................. 24 7.2 编制依据 ..................................................................................................... 24 7.3 投资估算 ..................................................................................................... 25 7.4 其它说明 ..................................................................................................... 25 7.5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及建议 ......................................................................... 25 7.5.1 资金筹措原则 ....................................................................................... 25 7.5.2 资金筹措方案 ....................................................................................... 26 第8节 结论和建议 ........................................................................................... 28 8.1结论 .............................................................................................................. 28 8.2问题和建议 .................................................................................................. 28
附图:
1、 成都市供水体系规划分区示意图; 2、 新都区区域城镇体系用地布局规划图; 3、 现状供水系统图; 4、 近期实施给水系统图; 5、 远期实施给水系统图; 6、 石板滩镇给水系统图; 7、 大丰事处给水系统图; 8、 新繁镇给水系统图。
第1节 总则
1.1 规划指导思想
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成都市新都区供水(体系)规划,指导和推动新都区城乡供水设施的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营,保证饮用水质量和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增强安全供水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规划原则
1、实事求是,合理确定规模。依据新都区用水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城镇、工业、农业用水关系,合理预测用水需求,确定对应的城乡供水设施的规模、范围,科学布局给水设施和各级给水管网系统。
2、提高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3、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符合国家建设方针、技术,突出建设与改造的经济性、可行性。 4、城乡供水工程近远期结合,统筹规划,共同发展。 1.3规划目标
规划的总体目标: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节约能耗和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优化运行管理,改善环境,强化服务。至2020年全部解决新都区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区用水问题(此时新都区城镇化率约81%),达到全区域、满覆盖、三层次供水总体目标。 1.4规划范围及年限 1.4.1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覆盖新都区11个镇(新繁镇、石板滩镇、清流镇、新民镇、军屯镇、龙桥镇、斑竹园镇、马家镇、泰兴镇、新都镇、木兰镇)、2个事处(三河街办、大丰街办)、236个行政村、2662个社,幅员面积497平方公里。
规划至2020年,新都区总人口116.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4.7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114.5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2.22万人(其中新型农村社区人口约15.87万人),城镇化率81.00%。
1.4.2规划期限
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图规划期限相一致,确定新都区供水(体系)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7~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1.5规划依据 1.5.1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61号公布,1988年1月2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19年12月26日) 3、《研究饮用水安全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2006〕22号)
4、《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2006年03月6日)
5、建设部《关于编制(全国重点镇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的通知》(建办综函〔2006〕52号,2006年7月21日) 1.5.2规范、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4、《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CJ/T206-2005) 5、《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 6、《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SL310-2004) 7、《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1.5.3规划、年鉴、资料
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2003年8月 2、《新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4-2020年) 3、新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成都市新都区农村地区“三个集中”建设规划》 5、《成都市新都区县域总体规划(2007-2020)》
6、《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10月); 7、《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1992年3月13日
8、《四川省沱江水系湔江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四川省水利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2005年12月
9、《成都市供水(体系)规划》(送审版),中国市政供水西南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供水工程设计院,10、《新都统计年鉴-2006》(成都市新都区统计局编)
11、《成都市新都区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成都市新都区农村饮水安全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0五年三月
2007年10月
第2节 城市概况
2.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新都区地处成都市北郊,全区幅员面积497平方公里。该区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作为成都市城北出口,新都城区距成都市区16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仅24公里。地域内有成德高等级大件路、成绵高速公路、成都外环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国道108线、成北出口高速公路和省成彭公路及成渝、宝成、成达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过境,成都市规划建设的地铁经过本区,并在区内设有站台。
新都区在地域上已与成都市区连成一片,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全区幅员面积的7%左右为成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定位为成都市北部新城的重要和主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市城市规划的6个外围组团之一,承担成都市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的功能,处于成都平原经济圈成—德—绵城市带上的核心地带。 2.1.2地形地貌
新都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在成都拗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地貌格局。境内以平原为主,仅东南部受龙泉山脉影响略有突起,为冰水堆积台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平均高度为510米,平均坡度2~3‰。 2.1.3土地资源
全区幅员面积497平方公里,其中平坝占79.7%,分布于北、西、中部和东南的部分地区;丘陵占20.3%,居于新都区东南部。土壤以第四系近代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水稻土为主,并有少量的潮土、紫色土和黄壤,土质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平坝区土壤以灰色和灰棕色冲积水稻土为主,占全区土壤面积的84.5%;浅丘区以姜石黄泥和紫色水稻土为主,占15.8%。 2.1.4气象
新都区处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早夏长。年平均温度16.2℃,年际变化高低差1.4℃,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5.6℃,1月份最低,平均25.6℃;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5.4℃。年均日照1401.3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911.7毫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夏秋5~10月降雨量为805.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8.3%,尤以7、8月份最为集中,一般均在200毫米以上;冬春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仅为106.7毫米,不足全年的12%,其中又
以11月和1月最少,均不足10毫米。年蒸发量为956.8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79天。主导风向为北风。 2.1.5地质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新都地处成都平原的腹地,成都平原属断陷性构造盆地,区内层出露单一,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60米,基底由白垩系灌口组暗红色粉质泥岩组成。第四系地层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全新统冲积层
该层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砂质亚粘土层,分布无规律,厚度变化较大,一般0.5~5米。其顶部有0~1.0米厚的黑色耕土或杂土。底部可见厚度<1.0米的中细砂透镜体。
下部为砂卵砾石层。砂以粗砂为主,中砂次之,含砂量25~30%,且有至上而下增加的特征。砾石直径一般10~15CM,最大32CM。磨圆度较好,一般呈扁平状或原状。成分为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或砾岩、石灰岩。分布稳定,厚度约20米。
2)上更新统冰水—冲洪积中砂层
该层以中砂、细纱为主,灰黄至灰黑色,含少量细砾及砾卵石。直径2 ~8CM,次圆居多。此层分部极不稳定,有尖灰及分岔。厚度约为0 ~0.8米。 3)上更新统冰水—冲洪积卵石泥砂层
该层砾石占50~60%,泥砂各占25和20%。泥质有由上至下增加趋势。砾石直径5 ~10CM,磨圆度差,分选性差,此层分布稳定,厚度<15CM。 4)中更新统冰水—砂卵石层
卵石含量50%以上,成分为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等。其风化强烈,手捏即碎,风化后多为泥砂。充填物为综黄色粘土或砂灰。厚度<20米。 2.1.6地震
根据抗震设计规范,新都区地震烈度为7度,属抗震设防区。 2.1.7水资源
新都地处都江堰腹心,没有的闭合流域,过往水多,水资源情况复杂。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外来水、地下水三部分组成。水资源总量13.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53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替部分2.39亿立方米。全区地表水可开发量为10.5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发
量为2.00亿立方米,合计可开发水资源总量为12.53亿立方米。
(1)大气降水
根据新都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新都区幅员面积,区内多年平均总降水量为4.945亿立方米。丰水年降水1111.8毫米、水量5.359亿立方米;平均年降水910.6毫米、水量4.3亿立方米;枯水年降水726毫米、水量3.499亿立方米。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6至9月为雨季,其余8个月的降水量还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5%,多雨年份与少雨年份的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往往相差数倍。多数降水变成径流,汇入江河。根据《四川省水文手册》(1979年),新都多年平均径流深在500-600毫米两条等值线之间,中心地带为55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404立方米/秒,年总量为2.6503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深693毫米、径流量3.440亿立方米;平水年径流深539毫米、径流量2.598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深396毫米、径流量1.909亿立方米。
(2)外来水
清白江年平均流量为52.29立方米/秒,新都通过蟆水河、锦水河、杨御堰、同心堰、北四支渠、任家沟、冬瓜堰引用清白江水。年平均引用流量为23.24立方米/秒,引用水量7.329亿立方米。毗河年平均流量为25.48立方米/秒。新都通过牟珠堰、龙桥堰、莫笼堰、龙门堰和府河的九道堰、友谊堰引用毗河、府河水。年平均引用流量为6.68立方米/秒,引用水量2.1066亿立方米。通过人民渠五、六、七等支渠,年平均引用流量为1.37立方米/秒,引用水0.432亿立方米。东风渠北干渠,年平均流量为3.67立方米/秒,新都引用流量2.24立方米/秒,引用水量0.70亿立方米。西江河,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新都有电力提灌站5座,年提水量100万立方米左右。新都区外来水,合计年平均流量为87.31立方米/秒,总量为27.534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引用流量33.53立方米/秒,总量为10.574亿立方米。下余流量53.78立方米/秒、水量16.9601亿立方米为过境水。外来河渠水引用量合计,丰水年为12.4903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0.5506亿立方米,枯水年为9.0072亿立方米。
(3)地下水
新都境内地下水为盆地构造基础上的第四纪松散堆积孔隙潜水,含水层为全新统河流冲积层和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叠加组成的混合水层,储水条件好,埋藏浅,富水性好,物理性质良好。
2.1.8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新都区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属常绿阔叶林。据资料显示,新都区原始森林植被资源丰富,但因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原始植被早经破坏,由复杂向单纯演变,已发展为水田农业地带。境内植被类型要求温暖湿润、无霜期长的生态环境。主要植被类型有:
农田植被:农作物栽培覆盖率为63.%。田间杂草水生有稗子草、三棱草、慈姑草、水案板、四瓣草、剪刀草、水芋荷、鸭舌草、浮萍、牛毛毡、藻草、青苔、鸭儿芹、水牛草;旱生有看麦娘、锯锯藤、麦麦草、蛮油菜、苦猪草、鹅儿肠、面根藤、棉花草、灰灰菜。
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的香樟、楠木;芸香科的柑、橘、橙、柚;木犀科的桂树、女贞;桃金娘科的桉树,常绿阔叶树种组成。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的青桐,桦木科的桤木,杨柳科的杨属、柳属,蓝果树科的喜树(水冬瓜),胡桃科的枫杨(麻柳),悬铃木科的法国梧桐,楝科的苦楝,蔷薇科的梅、桃、李、苹果、梨等落叶阔叶树种组成。林内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都是草本。暖性针叶林,主要由杉木、柏木和杉柏科针叶树种组成。暖性竹林,主要由慈竹、白甲竹、斑竹、硬头黄、芦竹组成。
缓丘植被:除农作物及稀树外,灌丛主要由黄荆、马桑、刺梨、野枸杞和其他荆棘植物组成;草丛主要由巴茅、马儿秆、丝茅草、山草、刺金瓜和羊齿植物组成。 供食、饲、药用的植物:有五倍子、构树、马钱子、刺梨、野枸杞、野白茶树、野茶椒、三叉果、水白蜡、杨十条、桑寄生等木本植物。有里香、金银花、鸡屎藤、菟丝子、排风藤、眉毛草等藤本植物。有车前草、散血草(泥鳅草)、龙胆草、蒲公英、蛇床子、铁菜子、猪辽参、猪鼻孔、夏枯草、陈艾、菖蒲、薄荷、萱草(黄花)、益母草、二郎剑、马齿苋、五加皮、金钱草、墨斗草、风寒草、肺经草、红快子、吹吹草、灯心草、马蹄草、透骨消、地黄瓜、星星草、酸酸草、白头翁、麻斑竹、青蒿、白茅、荨麻(霍麻)、魔宇、癞格宝草、打破碗花、水当归、水黄连、香附子、淡竹叶、扁竹根、糯米草、饽饽艾、黄花艾、狗尾草、马鞭稍、爬地草、瓦莲花、地胡椒、刺萝卜、舒筋草、见肿消、水皂角、野蓼子、水蜡烛、野半夏、威灵仙、何首乌等草本植物。特产竹叶柴胡,产于木兰山和黄牛山,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白芨,俗名“白鸡儿”,产于木兰山,兰科,多年生草本,以块茎入药。两药都是性微寒,味苦。此外,还有桤木蕈、青桐蕈、菩提蕈、竹丝蕈、清糖蕈、马蹄苞、三杷萜、群羊蓝等菌类。
(2)农经作物资源
新都农经作物资源极其丰富。粮食作物有水稻、苕子、红苕、小麦、油菜、玉米、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柑桔、柚子等多种小水果及棉花、海椒、烟叶
等,蔬菜作物有根菜类、白菜类等,另外还有多种绿肥植物、药材作物、花卉植物。
(3)动物资源
新都区境内兽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鱼类、甲壳动物、昆虫类等动物资源丰富。特产镢鱼,一名刺泼鱼,又叫桂花鱼,巨口细鳞。清白江的兴隆堰、三岔河、三邑桥,锦水旧河的雷家桥、天缘桥,毗河的斑竹园、泥巴沱原均产鳜鱼。清白江又原产箭秆鱼,形似柳叶,亦为特品。
区境内大型森林动物早已绝迹。50年代初期,各大河沿岸及缓丘地带,尚可见到野兔、野猫、野狗不时出没草丛、灌丛。平坝上喜鹊、乌鸦、山鹧子、鹭鸶、斑鸠、啄木鸟、猫头鹰、鹰鹞在文庙、宝光寺、桂湖、龙藏寺、东湖,以及城乡一此庙宇、院落、丘垄的大树丛中作巢栖息繁殖。但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林栖动物锐减,代之而起的是啮齿类动物繁殖剧增。因家猫数量猛减,70年代,造成鼠害。80年代中期,林栖动物和家猫的数量回升,鼠害渐减。鹭鸶等鸟类亦回到东湖、龙藏寺树林群栖。
2.2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新都区置县始于西汉时,距今2000多年。西晋设新都郡,武帝咸宁三年改置为新都国,后罢国复县,隋开皇改为兴乐县,唐初复名新都县,其后不变。后,属温江地区。1960年新都县合并于新繁县,1962年恢复县的建制。1965年新繁县并入新都县。1983年温江地区与成都市合并,新都县隶属成都市。2001年11月15日,批准,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区驻新都镇。2002年1月1日,正式设立成都市新都区。原新都县行政区域为新都区行政区域,区驻新都镇。
2006年,新都区辖11个镇(新繁镇、石板滩镇、清流镇、新民镇、军屯镇、龙桥镇、斑竹园镇、马家镇、泰兴镇、新都镇、木兰镇)、2个事处(三河街办、大丰街办)、236个行政村、2662个社,全区人口6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口23.万人,占全区总人数的36.37%,农村人口41.37万人,占全区总人数的63.63%。全区平均人口密度1308人/Km2。
2007年5月,成都市同意新都区增设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9个事处,分别与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镇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与镇相同。
新都区区域位置图
2.3社会经济发展
新都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等10余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连续10年被评为四川省综合实力十强区(县)。200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5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47.8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8.2:60.0:31.8。人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8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7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4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了46个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关闭了宝成铁路以东的如意、桂湖、双马3家城区水泥厂,新增公共绿地29.8公顷,建成区面积绿化覆盖率达到38%,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2.4各镇概况 2.4.1新都镇
新都镇新都区中部,是新都区镇府所在地,全镇幅员面积80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镇总人口为1882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2031人,农业人口56197人。 2.4.2三河事处
三河事处位于新都区西南部,紧邻新都镇,与成都市主城区接壤,全镇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2006年全镇总人口为336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52人,农业人口15385人。 2.4.3大丰事处
大丰事处位于新都区西南部,紧邻龙桥镇,与成都市主城区接壤,全镇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2006年全镇总人口为311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120人,农业人口11063人。 2.4.4石板滩镇
石板滩镇位于新都区东南部,地处四区(新都区、青白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交界处,东连青白江区龙王镇,西临新都区木兰镇及成华区龙潭寺镇,南接龙泉驿区黄土镇,北靠新都区泰兴镇和青白江区龙王镇,全镇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镇总人口为48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80人,农业人口44233人。 2.4.5新繁镇
新繁镇位于成都市西北部,新都区西面,处在成都市北部成彭路经济发展走廊上,处于郫县、新都、彭州、成都四个城市构成的“菱形”结构中心点。镇域东北邻新民镇、清流镇;东南邻斑竹园镇;西南邻郫县、龙桥镇;西北邻彭州市致和镇,全镇幅员面积83平方公里。
2006年底全镇总人口930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830人,农业人口68178。 2.4.6新民镇
新民镇位于川西平原的西北部,成都市域北面,新都区西北面。镇境东西长约8.8公里,南北宽约4.1公里,略呈现蝴蝶形。镇域东邻军屯镇,南接马家镇、竹友乡,西与新繁镇相连,北隔清白江与彭州市竹瓦乡隔河相望,全镇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镇总人口375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74人。
2.4.7泰兴镇
泰兴镇位于新都区东南面,东与青白江区祥福镇、日新镇、龙王乡接壤,南与石板滩镇、木兰乡交界,北与新都、龙虎两镇相连,西与三河镇为邻。距新都城区7公里,镇域东西宽约8公里,全镇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镇总人口309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79人。 2.4.8斑竹园镇
斑竹园镇位于新都区西南面,东与新都镇、马家镇接壤,西与龙桥镇、新繁镇相邻,北与新民相连,全镇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2006年全镇总人口487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84人。 2.4.9清流镇
清流镇位于成都市北部,新都城区西北,南以青白江与新民镇、新繁镇分界,西北与彭州市致和乡相接,北部以北斗河为界与彭州市九尺镇相隔,东北部与彭州市竹瓦乡为邻。清流镇距成都市区37公里,新都城区33公里,彭州城区1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2006底年全镇总人口为337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81人,农业人口32337人。 2.4.10马家镇
马家镇位于新都区西北2公里处,距成都市中心16公里,紧邻宝成铁路新都火车站。新都公路横贯全境,新军路穿境而过。东北与新民镇、军屯镇、清白江区弥牟镇相邻,西南与新都镇、斑竹园镇相接,全镇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2006底全镇总人口24812人,其中农业人口17976人,非农业人口6836人。 2.4.11龙桥镇
龙桥镇位于新都区西部,南距成都市中心15公里;成彭高速成都起点入口紧临城镇规划区南端,距绕城高速1.7公里;东距新都12公里、斑竹园2。8公里,北距新都新繁镇6公里;西与郫县团结镇接壤,北连新繁镇,东邻斑竹园镇、南接大丰镇,全镇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2006底全镇总人口为242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91人,农业人口17015人。 2.4.12木兰镇
木兰镇位于新都区东南面,东北连泰兴镇,西北临三河镇,东南靠石板滩镇,全镇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2006底全镇总人口为360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1人,农业人口35356人。
2.4.13军屯镇
军屯镇位于新都区北面,成都市东北面,地处川西平原腹地,距新都城区4.5公里,距成都市15公里。军屯镇东与青白江区弥牟镇相连;南与马家镇相接;西临新民镇;北与彭州市三邑镇及广汉市的广兴镇隔河相望。镇境南北长约5.8公里东西宽约5.2公里,略呈长圆形,全镇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2006底全镇总人口为191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22人,农业人口13351人。
第3节 水资源现状及评价
(省略)
第4节 新都区供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新都区供水现状 4.1.1新都城区供水现状 (省略)
4.1.2新都区其它镇供水现状
(省略) 4.1.3农村供水现状
(省略)
4.2新都区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省略)
第5节 新都区需水量预测
5.1预测依据 (省略) 5.2水量计算
5.2.1供、用水量计算方法
根据对类似城市用水量及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结合新都区具体情况,分别确定2010年、2020年各类用水指标。
规划供水水量由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企业用水、道路浇洒和绿化用水、未预见用水、管网漏损水量和消防水量六部分组成,其中规划用水量由上述前四项组成。在进行用水量预测时,考虑道路浇洒和绿化用水以及未预见用水占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企业用水之和的6~10%,管网漏损水量和消防水量则体现为供水量和用水量的产销差。 5.2.2用水量标准
(省略)
第6节 供水体系规划
6.1供水体系的选择
根据国内外供水体系现状和发展情况,供水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统筹区域供水体系和分散供水体系。
20
6.1.1统筹区域供水体系 6.1.1.1统筹区域供水体系概念
统筹区域供水体系是在多个行政区域内,按照水源水系及地理环境特征确定供水区域,而非传统的按照行政区划建设供水系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负责城市供水,还向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供水,它是水源相对集中、统筹规划调度,管网连片发展的供水系统,较多的采用长距离输配水管道来取代当地保证率不高的水源,从而使水资源和供水系统统筹规划、建设、使用和维护,供水设施有效共享,提供了供水系统的专业性、合理性、可靠性。 6.1.1.2统筹区域供水体系主体框架
(1)水源 (省略)
6.1.2分散供水体系 6.1.2.1分散供水体系概念
分散供水体系即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分布设立供水主体负责当地的供水,因限于行政区域,主要就近选择当地水源,各地供水,管网互不联网,水厂分散,水量、水质保障率不高,这是一种传统的供水体系。 6.1.2.2分散供水体系主体框架
(1)水源 (省略) (2)供水管道 (省略) (3)农村供水 如6.1.1.2所述。 (4)水厂建设
21
(省略)
6.1.3两种供水体系的比较
(1)是否能彻底解决新都区水源问题 (省略)
(2)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要求 (省略)
(3)是否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省略)
(4)是否有利于是居民普遍享用高质量的自来水产品 (省略)
(5)是否符合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 (省略)
(6)是否有利于事故应急处理 (省略)
(7)是否符合国内外供水发展趋势 (省略)
6.1.4推荐供水体系
由于新都区域内水体存在一定的水源污染、季节性缺水等问题,地下水也存在水量有限、地下水易受地表水质影响等缺点,区域内水源必须经过加压,才能将处理后的成品水提供给用户,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难以成为本区域理想的水源。而通过搭建区域供水框架,直接引用相邻地区优质、充足的自来水,彻底解决本区域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已成为新都区不二的选择,因此本规划推荐统筹区域供水体系。
22
6.2供水水源
(省略) 6.3安全供水
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供水安全意义重点,它已成为城市安全和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水安全要求城市供水系统必须在任何时间保证达到相应的水量、水质、水压要求和为用户提供合格的服务。目前城市供水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是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和生产运行事故等几方面问题。 6.4各水厂规划定位 (省略)
6.5新型农村社区供水模式 (省略)
6.6新都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省略)
6.7供水规划方案 (省略)
6.8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工程量 (省略)
6.9环境保护和节能
6.9.1环境保护
本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外界环境对工程建设、运行的影响,它包括环境对输、配水管线的影响。
23
供水管线保护,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供水廊道保护带,设立显著的水道标志。城市供水管道阀门井井盖应标明“给水”标志,管道应与其它管线和建筑物保持适当安全距离,尽量减少由于施工、检修或其它因素引起给水管道的破坏。
2、本工程对外界的影响,应通过加强管道巡检、定期维护,增强管道供水的安全性,尽量避免由于管道漏水、事故检修等情况,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工程建设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工程建设投产后符合职工安全卫生的要求,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身体检查与安全、卫生教育,做到人人重视安全卫生,定期检查站区存在的事故隐患,做到能及时排除。 6.9.2节能
在城市供水领域也同其它事物一样,有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产生。在本工程设计过程中,积极稳妥地运用四新技术,既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又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和实用性,使本工程设计更为合理、更为节省、更为优化。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1、合理选择优质供水管材,管道水损低,管道密封好,可以降低管网漏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加压泵站采用变频恒压供水技术,根据管网需要的压力,随时调节机组运行转速,达到节能的目的。 3、水泵采用优质高效泵,效率高(75%以上),能耗较低。
4、管网采用环状+枝状布置,管线一律沿道路敷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迂回、弯折,减少水头损失,增加用户供水压力。
第7节 工程投资估算
7.1工程投资估算
本次规划主要内容为服务人口约110.57万人的供水管网工程,工程分近远期实施。近期服务人口为67.45万人,实施269.32km供水管网及3座加压泵站,其中成都供水体系规划中确定过境管道43.22km;远期新增服务人口为43.12万人,再实施129.29km供水管网,其中成都供水体系规划中确定过境管道26.661km。
7.2 编制依据
1、根据成都市新都区供水体第规划设计文件,执行二00四年建设部颁发的建质[2004]16号文《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按照规划设计深度,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编制本投资估算。
24
2、材料预算价格采用2007年第12期成都市“工程造价信息”中规定的现行市场价格,安装工程的钢管按6000元/吨,钢管件按6500元/吨,设备价格按现行出厂价格另加8%运杂费计算。
3、人工费调整根据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文件川建价发[2007]43号文件,关于成都市《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人工费调整的批复,进行人工费调整。
4、关于其他费用的计取 (省略) 7.3 投资估算
详见7.3-1~7.3-2。 7.4 其它说明
本投资中包括临时征地费。 7.5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及建议 7.5.1 资金筹措原则
供水体系建设将按照“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思路,吸引外资、民间资金等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一是稳定财政投入。将城市供水体系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城市建设目标计划,财政应按比例安排专项资金。
二是积极利用信贷投入。通过水务集团公司作为融资平台,以其形成的资产、现行的建设项目和的有关为条件,对城市供水管网的建设、管理、运营进行企业化运作。
三是用好保证投入。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力争在2010年前将供水管网收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为供水管网修建,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是经营城市扩大投入。通过城市建设,为供水体系建设提供前期保障,运作土地扩大资金积累,多方面筹措城市供水体系建设资金。
25
7.5.2 资金筹措方案
供水管网建设由各地分别建立的城建投融资主体融资解决,即由投入一定的资本金,争取银行贷款及争取国家支持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
26
修改意见:(省略)
27
第8节 结论和建议
8.1结论
1、本规划是对成都市新都区域范围内涉及城市、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等中长期供水发展规划,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新都区域内城镇居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用水问题,努力使更广大的农村居民用上优质水,消除饮水不安全人口。
2、由于新都区域内水体存在一定的水源污染、季节性缺水等问题,而地下水也存在水量有限、地下水易受地表水质影响等缺点,难以成为本区域长期理想的水源,因此,规划以长远发展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新都区生活和生产发展用水问题,提出统筹区域供水模式,即以成都市一圈层集中水厂作为本区域供水水源,通过建设区域内城、镇、村之间供水管道及加压泵站,使供水范围覆盖整个新都区域内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
3、工程近期可保留现状条件较好的集中供水厂,形成本地供水厂与外来水源联合供水模式。远期除新都三水厂继续使用,龙桥水厂和新繁水厂作为应急水源保留外,逐步淘汰现状水厂,形成主要有外部水源供水格局。 4、5(省略) 8.2问题和建议
(省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