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前言
过去十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产品已经渗透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全世界有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个人电脑、手机、彩电、空调以及40%的纺织品都来自中国。“中国制造”占据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MADEINCHINA”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然而,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却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今,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质量问题频频出现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将何去何从?
一、崛起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国制造”的崛起,与经济全球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对着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国家本地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其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随着新航道的开拓以及科技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公司的建立已不再困难,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经济全球化之后,资本家的客户由地方和国家扩大到了全球,利益急剧扩增。相对应的,他们需要创造更多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本国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都不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资本家需要寻找更多劳动力为他们工作。为了得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具有量多价廉特点的中国劳动力成为了公司的首选。
再出口产品的产业构造,以纺织类等低技能高劳动力的产业为主。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是一些加工程度比较浅,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都不太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国人口密集的特点。
廉价劳动力导致低廉的销售价格,中国制造能在全世界制胜的原因,就是低成本。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一种需求很大然而支付能力有限的状态下,中国制造 企业善于尽其所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势将成本做到最低。于是中国制造凭着其无人能及的低廉价格,横行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并将公司逼入空间狭小的高端市场。在某些细分的市场领域,这些历经百战的公司在中国制造的攻势下甚至完全退出。
二、危机
凡是具有两面性,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属性。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成本在为中国制造带来大量市场的同时,也导致了其固有的脆弱性。
首先,中国制造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它与世界经济局势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在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考验着中国制造业的承受力。随着世界市场的衰退,一些全球性大公司的倒闭,中国制造失去了许多消费群体。而中国制造业由于成本低廉,多为人数不多的小厂家。在如此猛烈的冲击下,许多厂家由于规模小承受力低而纷纷倒闭。
其次,社会的发展也对中国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随着事物的发展,否定因素使事物向更能适应其发展的方向转变。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物流成本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节节走高、银行利率上升的环境下,那些依旧沿着传统路线运营的企业必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成本上涨和
人民币升值,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改变其生产方式,中国制造终将被越南、非洲等同样拥有低廉劳动力的国家所代替。
内部矛盾亦是中国制造遭遇危机的一个原因。为压缩成本,中国制造业聘请的大多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廉价劳动者。他们从事的都是一些低技术的工作,而企业亦不会花大价钱去引进那些高端技术。因此,中国制造的质量也因其低廉而打了折扣。近年来,中国制造质量问题的出现频率与其渐渐增长的价格及其不协调。如果中国制造不能贴上品质的标签,将会失去其最后的市场份额。
三、未来
然而,中国制造的危机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当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到一定程度,事物的否定特性便突显出来。这时为了克服消极因素,旧事物逐渐向更能适应环境的新事物转变。
自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又迎来了成本增长和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这些挑战。在此期间,的确有一些企业关门,但并不是全部,上规模的企业出事的很少。倒闭大多是既无技术实力又无资本实力的中小企业,而企业如果能赢得这次挑战,他们将是就会是品质的代名词。
既然要在种种不利环境因素下生存下来,固有的生产方式必定要改变。生产力的基本组成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技术亦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而我国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制造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而在许多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我国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和机床等大型加工中心制造技术领域,差距为12年,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差距至少有20年。
也许有人会发现,如今在欧美市场上出售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标签上,大多会在前面加上一句“Designed by ××”。这几个英文字母不仅传递出消费者对于中国商品质量愈来愈多的不信任,更表明了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分 工里利润最薄、最底端的一环——制造的现状。
所谓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在当今社会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愈益显示出非凡的意义。那些所谓的世界工厂不仅要有量的优势,同时,还 需“质”的突破,即领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将给制造业带来的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之前是日本制造,日本制造之前是美国制造。这两个国家在后来的发展中发明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中国制造现在的危机,亦可成为其发展的动力,让中国抓住它在世界市场上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