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学生责任心培养:基于心
理学视角
摘要:责任担当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基于心理学视角,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之“责任心教育”去落实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实践。中学生责任心教育在内容上可以从自我责任心、学业责任心、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以及社会责任心这六个方面进行,在教育路径上要知、情、行三者并重,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负责。
关键词:中学生;责任心;心理健康教育
自2016年9月20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来,“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界的“热词”。核心素养从多途径、多角度引领课程改革发展,核心素养大框架中的“责任担当”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更是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中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范畴,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开展德育工作主要途径之一,中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心理学视角去思考、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
1.
心理学上对“责任心”的界定
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个性心理品质成分中自我特征维度上的重要内容。从心理特征上讲,责任心是个性结构中引导人们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已有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责任心能促进个人的成长,而且具有较高的责任心水平的人往往能够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理学大词典》将责任心定义为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其所承担的自觉态度。朱智贤(19)认为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
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刘国华、张积家(1997)将责任心定义为:个体积极履行责任的态度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个体对自己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谭小宏(2005)认为责任心是指个体对其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责任心是个体对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
1.
从心理学视角看中学生责任心培养 1.
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目标
从心理品质结构角度来说,责任心是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个维度构成。责任认知是指个体按照一定标准对责任所持有的态度或观念;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并随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反应,其中同情心、义务感、良心、羞耻感和爱都是构成责任感的主要情绪体验;责任行为是个体责任心的外化,是履行责任的反应动作和活动,指个体在做出责任判断后采取的行动。
责任心是由责任认知引起的、受责任情感调节和制约,最终落实在责任行为上,而任何一种责任心都是通过这三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时,要以唤醒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中学生的责任情感、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为教育目标。
1.
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内容
由于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责任心的表现不尽相同。在中学阶段,学生在生活中充当着各种不同角色,其责任心也体现在多个方面。刘勇和谭小宏(2005)认为中学生的责任心表现在集体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同伴责任心、社会发展责任心、过失责任心和承诺责任心。黄希庭(2008)认为,中学生的责任
心主要体现在学业责任心、他人责任心、家庭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社会责任心五方面。
本研究认为,在责任心培养的关键时期——中学时期,学生应具备自我责任心、学业责任心、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以及社会责任心。
1.
心理学理论对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启示
从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看,个体的责任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当中,经由个体的责任认知,形成一定的责任情感体验,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综合作用最后外化为责任行为。这一理论对当前中学生责任心教育有重要启示:
(1)责任心教育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其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使用都要与个体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2)责任心教育要通过明确责任——体验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循序渐进地推进,即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要首先做好责任认知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责任要求内化为责任情感,进而自觉地外化为责任行动;
(3)责任心教育要在研究当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上,从多方面、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不同类型责任心,从而提升中学生责任担当素养。
三、心理健康教育下的中学生责任心培养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中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具体来说,中学生责任心教育在内容上可以从自我责任心、学业责任心、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以及社会责任心这六个方面进行。
1.自我责任心。以自我认知辅导为主题,开展自信心辅导、人格辅导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开展生命教育辅导,增强学生的生存责任意识、生存能力,让学生对生命负责、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
2.学业责任心。通过学习动机辅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开展学习策略辅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开展时间管理辅导,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开展积极归因辅导,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归因意识,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3.家庭责任心。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对父母、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学会如何向家人表达感恩之情,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4.他人责任心。以“关爱”为主题,帮助学生体验关心,体验关心别人和得到关心的感受,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如何去帮助、关心他人。
5.集体责任心。开展人际交往辅导,学会和同伴彼此以诚相待、平等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帮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开展合作辅导,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目标。
6.社会责任心。开展以“责任与角色”为主题的价值观辅导,让学生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自己在社会中可以承担的责任,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实践锻炼情境,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认知。
在责任心培养的教育路径上,要知、情、行三者并重,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个方面开展。在责任认知的培养上,要注重激发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其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之认知能力;在责任情感的培养上,要在做好责任认知的培养基础上,注重通过发挥榜样的作用、增强自我价值感等方式让中学生自我体验到履行责任产生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在责任行为的培养上,要注重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意志,提高履行责任的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方式养成履行责任的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素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工作,必须重视学生的责任心教育。心理学关于责任心教育的理论和研究给中学生的责任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使用上都有指导意义。同时,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设计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心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负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参考文献 1.
郅广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意识探析.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2.
黄希庭, 谭小宏. 中学生责任心的理论构建研究. 心理科学, 2008,31(1). 3.
赵兴奎, 张大均. 责任和责任心的涵义与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
4.
石文山. 责任意识及其培养:从心理健康的视角来看. 心理学探新,2010,30(1).
5.
连秋凤. 德育体验:学生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的培养载体.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 6.
作者简介:缪艳君(19-),女,汉族,浙江衢州市人,硕士,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讲师,研究反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