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来源:九壹网


浅谈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东西方文化差异制约着人们对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与此同时,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总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英汉文化思维差异的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文化意识的警觉。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词语理解 文化内涵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或“t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P277)。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

在当今外语教学和学习中,联系文化来学习语言这一命题,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英语教学绝对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语言形式正确,还必须使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语言同文化相辅相成,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相依存的,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形成人类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的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体现在词语和其他结构中,语言的丰富发展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从另一角度来说,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内蕴,文化的发展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反之,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形式,成为语言的基本内容。文化差异必然造成词语理解与翻译的差异,甚至相去甚远。同时,词语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文化的差异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许多词语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解、翻译这些词语。因此,正确理解和翻译带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就成为英语学习中理解与翻译的关键。

一个民族及其国家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长河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反映着该民族人民的劳动创造、艺术成就、价值取向观念和生活习俗。特定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方言等。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词语意义的非对应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信念与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产生了各自独特的社会风俗以及民族心理,并反映在语言中。例如,英国人喜欢狗,有很多习语都和dog有关。如果不了解英国人这个习俗,就很难翻译准确,甚至即使翻译过来了,中国人似乎也不理解。如“lucky dog”(幸运儿) ,“a top dog”(优胜者)。有一句俗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其意是“人人都有得意时”,而不是“狗总会有它的一天”。更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腿子”。同样的道理,狮子( lion)在西方被誉为百兽之王,其形象为勇敢、威严,当指人时,其喻意为勇敢,有权势和声望的人;对中国人来说,具有这一形象的动物是老虎( tiger)。还有中国人用鼠,英国人用chicken比喻人胆小;中国人用泥鳅( loach) ,英国人用鳝(eel)表示滑头;中国人用牛形容人身体强壮,而英国人却用马达到这一效果,所以“体壮如牛”,译为英语是,“as strong as a horse”。“大海捞针”的英译是“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stack”,而非“in the sea”。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的内涵不尽相同。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

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和翻译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各方面的思维差异,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这样才不至于产生文化失误,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2]张源清,王鲜杰.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3]陈艳粉.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4]郭建中.当代美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刘宓庆.当代[M].北京:中国对外,1999.

[7]刘宓庆.问题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1998.

[8]尤金•A•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9]王宗炎.辨义为翻译之本.翻译通讯[M].1984,(4).

[10]赵利娟.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翻译中国,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