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考试范围内)第⼀章综合⾃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什么是⾃然环境?
⾃然地理环境(⾃然综合体、景观)是地球表层的⼤⽓、⽔、岩⽯、⽣物以及其他派⽣的⾃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2、天然环境和⼈为环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原有⾃然⾯貌基本上未发⽣明显变化的原⽣⾃然环境,如极地、⾼⼭、⼤荒漠、⼤沼泽、热带⾬林、某些⾃然保护区以及⼈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为环境是指那些⾃然条件经受⼈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之后,⾃然⾯貌发⽣重⼤变化的次⽣⾃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鱼塘、⽔库、运河等。
联系:⼈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类⼲预的⽅式和强度。但它⾃⾝的演变和作⽤过程,则受⾃然规律制约。如⽔库、运河的⽔量和流速等⽔情要素,与天然湖泊、河流⼀样,仍受⽓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环境和天然环境⼀样,同属于⾃然环境。3、试述⾃然地理学的学科分⽀和它们的研究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然地理学、综合⾃然地理学和区域⾃然地理学。
部门⾃然地理学研究组成⾃然地理环境的某⼀要素,即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如⽓候学、⽔⽂地理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壤地理学。综合⾃然地理学研究⾃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然地理环境作为⼀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的规律。区域⾃然地理学研究⼀定区域⾃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研究,故可分为区域部门⾃然地理和区域综合⾃然地理。前者如区域⽓候、区域⽔⽂、区域地貌、区域植被、区域动物等,后者对某⼀具体区域进⾏综合⾃然区划和⼟地类型的研究。4、试述综合⾃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综合⾃然地理学以部门⾃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与⾃然关系等基础问题。把综合⾃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法应⽤于具体区域研究,即⾃然地理学综合的区域研究,涉及区域⾃然地理学的范畴。综合⾃然地理学、部门⾃然地理学和区域⾃然地理学三者既相互独⽴,⼜相互联系,构成⾃然地理学的整体。5、试述综合⾃然地理研究的主要任务。
(1)研究⾃然地理要素(⽓候、⽔⽂、地貌、植物、动物、⼟壤)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效应。(2)研究⾃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3)研究⾃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然综合体。
(4)确定⾃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向,参与经济建设的⾃然条件和⾃然资源评价以及⾃然灾害防治的研究。为因地制宜的利⽤和改造⾃然服务。
(5)协调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探求⾃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途径。第⼆章综合⾃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1)综合⾃然地理学的根基——古代地理学
古代地理学时期(远古到18世纪地理⼤发现):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地理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基本学派。⼀是“博杂派”,其典型代表是地⽅志著作。博杂派的思想⼀直是古代地理学的主流。另⼀是“宇宙派”,尝试对⾃然地理现象进⾏朴素的唯物解释,宇宙派的思想,后来成为⾃然地理学和综合⾃然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原始社会是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奴⾪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主流为地志学,⼜⼒图科学地认识周围的⾃然界,并企图创⽴关于地球及其外壳的科学观念。封建社会,西⽅地理学停滞。⾃公元5世纪西⽅进⼊封建社会以后,直到15世纪,在欧洲,地理学停滞了,甚⾄倒退了,但具体的地理描述仍有进⾏,如《马可·波罗游记》。在阿拉伯国家(继承古希腊)和中国(独⽴发展的地理思想发祥地),古代地理思想仍在不断发扬光⼤。15世纪初叶开始的近两个世纪的地理⼤发现的探险活动,极⼤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这个时期⼈类的地理视野⼏及整个地球表⾯,科学的地图投影法出现(如墨卡托投影),除了地志学继续成为主流外,对于海陆起源、地形变迁等等的⼀般地理学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假说,通论地理学开始出现了。最有价值的是17世纪荷兰地理学家⽡伦纽斯(Varenius,1622—1650)的《地理学通论》。
(2)综合⾃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地理学以新的姿态经历了它的近代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然地理学作为⼀门科学⽽确⽴了,综合⾃然地理学也开始了它的萌芽阶段。
按照近代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分为两个阶段:
地理学转折时期⾃然地理学的诞⽣: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然地理学的萌芽:19世纪后半期
李特尔继承和发展了“博杂派”的思想,著有《地学通论》,李特尔的地理思想深受唯⼼主义的影响,但也不能低估他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洪堡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著《宇宙》,奠定了⾃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拉采尔(Friederich Ratzel,德国)和赫特纳(Alfred Hettner,德国)为代表继承李特尔的“统⼀”观念,开创统⼀地理学道路。李希霍芬(Richthofen,德国)不仅继承了洪堡的地理学思想和研究⽅法,⽽且发展了洪堡的综合⾃然地理学思想。道库恰耶夫()开创了综合⾃然地理⽅向。(3)综合⾃然地理学的形成——现代地理学
李希霍芬和道库恰耶夫开创的综合⾃然地理⽅向,在原苏联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本世纪的20到50年代逐渐形成⽐较完整的综合⾃然地理学。在这⼀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学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出现了景观学派和普通⾃然地理学派两⼤学派。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原苏联地理学家卡列斯尼克、伊萨钦科等⼈的有关著述中,综合⾃然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才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现。⾄此,作为⼀门学科的综合⾃然地理学完全确⽴了。这门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却以年轻⼒壮的⾝姿跻⾝于现代科学之林。
2、综合⾃然地理学的根基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物?西⽅代表⼈物:
思想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和亚⾥⼠多德(Aristolte,古希腊,公元前384—前322):地球是个球体和地球表⾯存在⽓候带的观念。
地理学家:埃拉托⾊尼(Eratosthenes,古希腊,公元前273—前192)、斯特拉波(Strabo,古罗马,公元前—公元20)和托勒密(Ptolemy,古希腊,公元90—168),确定了古代地理学的知识领域。3、⽡伦纽斯在短短的⼀⽣中,对地理学做出了哪些重⼤贡献?
⽡伦纽斯:《地理学通论》的内容包括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地理学的对象和⽅特征。主要观点:○1⼀次提出了⽐较接近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
②第⼀次明确提出了地理学应分为两类进⾏研究(研究整个地球表⾯的“普通地理学”和研究地球局部地区的“特殊地理学”);③第⼀次把哥⽩尼、开普勒、伽利略的学说引进地理学来探讨数理地理问题;④反对把地理学作为是描述性科学的看法,⽽⽤⾃然界是统⼀的思想来论述。4、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1)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
(4)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基本学派。⼀是“博杂派”,其典型代表是地⽅志著作。博杂派的思想⼀直是古代地理学的主流。另⼀是“宇宙派”,尝试对⾃然地理现象进⾏朴素的唯物解释,宇宙派的思想,后来成为⾃然地理学和综合⾃然地理学发展的基础。5、综合⾃然地理学萌芽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物?
地理学转折时期⾃然地理学的诞⽣:李特尔继承和发展了“博杂派”的思想,著有《地学通论》,李特尔的地理思想深受唯⼼主义的影响,但也不能低估他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洪堡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著《宇宙》,奠定了⾃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然地理学的萌芽:拉采尔(Friederich Ratzel,德国)和赫特纳(Alfred Hettner,德国)为代表继承李特尔的“统⼀”观念,
开创统⼀地理学道路。李希霍芬(Richthofen,德国)不仅继承了洪堡的地理学思想和研究⽅法,⽽且发展了洪堡的综合⾃然地理学思想。道库恰耶夫()开创了综合⾃然地理⽅向。6、洪堡的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
关于洪堡对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从下⾯⼏个⽅⾯分析:
(1)洪堡长期从事地理考察,他的⾜迹踏遍欧、亚、美三⼤洲,对南美的考察尤为详细。《新⼤陆热带地区旅⾏记》(30卷)。在对⾃然和物质世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洪堡尽其后半⽣30个春秋完成了地理巨著《宇宙》⼀书,奠定了⾃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由于对⾃然现象抱有深刻的科学态度,洪堡创⽴了多种重要的⾃然地理研究⽅法。包括:⽓候要素平均值法(利⽤⽓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地的⽓候特点)、⽓温⾼度换算法(把地⾯⽓温换算成海平⾯⽓温)、等温线法(⽤等温线来表⽰⽓温的⽔平分布,并⾸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剖⾯图法(利⽤地形剖⾯图研究⼭区的地理情况)、⽐较法(运⽤⽐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等。
(3)在对各种⾃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洪堡发现了⼀系列⾃然地理规律:①他根据因果关系原则和综合原则,揭⽰了⾃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②他对⼤陆的内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候作了详尽的对⽐,分析了⼤陆东西两岸地区⽓候的分布规律;
③他通过分析⽓候条件与植物分布和地貌的关系,发现了植物的⽔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为⾃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4)洪堡明确指出了⾃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
他认为:“对于⾃然界理智的观点,就是⾃然界是由多种形式和成分综合的统⼀体,它是各种⾃然现象和⾃然⼒量活的总和。”“我们的动机永远是企图揭开外部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及⾃然界作为⼀个整体是怎样在内部⼒量的作⽤下运动和发展的。”洪堡这些精辟的论断已经闪耀出综合⾃然地理思想的光辉。
7、道库恰耶夫有综合⾃然地理学哪些重⼤的学术贡献?
道库恰耶夫对⾃然地理综合性研究的贡献更为突出,代表作《论⾃然带学说》。
(1)创⽴了⾃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认为地表的⼀切⾃然组成成分都是密切地相互制约、相互作⽤着,并作为⼀个复杂的物质体系的⼀部分⽽不断发展着。
(2)开创了⾃然地带学说。
(3)强调了为论证⾃然地理综合体⽽建⽴⼀门特殊科学的必然性。8、景观学派、普通⾃然地理学派各有何贡献?
景观学派侧重于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性地理特征。其主要观点是:(1)景观是各⾃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2)景观是⾃然带的组成部分,⽽⾃然带是同⼀类型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即景观带;(3)景观是⾃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普通⾃然地理学派侧重于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般地理规律。其主要观点是:(1)⾃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现在的⾯貌,即研究作为⽣物活动场所的地球表壳;(2)地球表壳由⼏个同⼼圆壳组成,即岩⽯圈、⽔圈、⼤⽓圈和⽣物圈。所有这些壳(物质圈层)在很⼤程度上相互渗透,并通过它们的相互
作⽤决定着地球的外貌。(3)研究地球表壳各圈层的相互作⽤,使普通⾃然地理学派在相邻学科中取得完全独⽴的地位。9、我国古代综合⾃然地理学有哪些主要成就?(1)奴⾪社会后期
《禹贡》⽤⾃然分区⽅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以⼭岳河海作界,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以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岭、河流、湖泽、⼟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详细;从⾃然特征出发进⾏区域间的⽐较,暗⽰了⼀种地带性的更替。《禹贡》提出的地理观念成为中国⾃然地理区划最古⽼的⼀个典型。
《地员篇》(公元前3世纪):其前半部根据地势⾼低和地貌形态差别,把⼟地分为渎⽥(⼤平原)、丘陵和⼭地三⼤类,然后⼜按地表物质组成、中⼩地貌形态及其他⾃然特征的差异分出次⼀级的⼟地类型;后半部按⼟壤肥⼒和宜耕性把⼟壤逐级划分为不同的等次。①它把⼟地按类型划分,是我国古代⼟地类型的代表作;②具有分级系统,且排列次序都依⼀定科学根据,整然不紊;③具有综合的观念,放眼于⼟地的多种⾃然特征,如对平原的各个类型的说明,都涉及其⽊、草、泉⽔深浅、⽔质和作物等。(2)封建社会时期
在这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地理学成果累累,主要有:
○1地理志的成就。全国性的地理志发展早,⽽且长期持续不断,这是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个重要特征,东汉班固(公元33—92年)编著的《汉书》开了我国史书中“地理志”的先河。西晋以后,地理志在许多正史作品中前后相承,似乎构成⼀个体系。⽽现存的总地志就以唐代李吉甫(公元758—814)的《元和郡县志》最为精湛。宋开始,地⽅志逐步定型成为府志或县志,由有关府县不定期刊⾏。
○2地图的成就。宋代地图⽯碑《禹迹图》、《华夷图》和《地理图》,对于我国海岸的轮廓、主要⼭川的布局,以及⼀般州郡的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长沙马王堆新出⼟的帛图,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详确的地图。在我国历史上,第⼀个在制图⽅⾯作出特殊贡献⽽著名的专家是三国、西晋间的裴秀(公元224—271),主编过各种地图,著名的有《禹贡地域图》和《地形⽅丈图》。提出了“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下、⽅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例尺、⽅位、距离等原则。
○3地理专著的成就。我国历代的地理著作涉及了⽔⽂、地质、地貌、植被等领域,标志着我国地理研究的进步。其主要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经注》,记载⽔道1000多条,⼀⼀穷源究委,详细记述了流经地区的⼭陵、原隰、城⾢、关津的地理情况。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河流沉积作⽤、侵蚀作⽤、物候、⼭地⽓温的垂直变化。明末的《徐霞客游记》,地理考察、⽐较的⽅法,对河流的侵蚀作
⽤、岩⽯特征、腾冲⽕⼭现象、西南的岩溶现象、⼭地植被垂直变化的观察都有精确的记载,对⽯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及其成因也有科学记述。
10、新中国的综合⾃然地理学发展有什么特⾊?
在我国,综合⾃然地理学作为⼀门⽐较完整的⾃然地理学分科是新中国成⽴以后的事情。由于引进原苏联地理学理论和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迅速铺开,并取得可喜成果。
(1)在1959年以前。20世纪50年代,开始提出综合⾃然地理的⽅向。1957~1959年,伊萨钦科来我国讲学,系统地介绍了原苏联综合⾃然地理学的理论,并为我国培养了⼀批综合⾃然地理⼯作者。在实践⽅⾯,为适应经济建设开展了区域综合开发和区域规划⼯作。
(2)1959~1966年。⾃然区划研究进⼀步发展:在实际⼯作的基础上,对景观学和⾃然区划的原则、⽅法、等级单位系统等进⾏了理论上的探讨。开展⼟地类型的科学研究:从理论和⽅法上对⼟地类型进⾏研究,是在学习原苏联景观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总之,这个时期我国综合⾃然地理的研究空前活跃,达到了⼀个⾼潮。
(3)1977年以后。⼗年浩劫,综合⾃然地理学的研究转⼊低潮。1977年起重整旗⿎,综合⾃然地理⼯作者重新归队,⾼等院校地理系陆续重新开设综合⾃然地理学课程,综合⾃然地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作再度蓬勃展开。这个时期,综合⾃然地理学进⾏深⼊开展⼟地类型研究、注重吸收国外综合⾃然地理学研究的新⽅法和新技术,主要有系统论⽅法、数学⽅法、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第三章⾃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1、如何认识⾃然能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要确定⾃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是⼀个棘⼿的科学课题。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个⾯(没有厚度),界⾯两侧物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如海陆交界。第⼆类是渐变的模糊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体系)并存,且⼀⽅属性逐渐消失⽽另⼀⽅属性逐渐显著。⾃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种具有⼀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确定⾃然地理环境的边界⽐较困难。它的两个边缘圈层——⼤⽓圈和岩⽯圈——的厚度很⼤,⽽两者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随⾼度或深度的不同⼜具有渐变的性质,所以要在这两个地圈中确定⾃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2、简述伊萨钦科对⾃然地理环境范围与边界的主要观点。
А.Г.伊萨钦科(1953):他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圈的底界(约在地⾯以下5—6公⾥)。因为对流层和⽔圈参与着太阳所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的产物,⽽从对流层到沉积岩⽯圈的范围也是⽣命有机体可能⽣存的区间,⽽在这⼀区间之外,⾃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3、分述⾃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组成。
把⾃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类,即固态的岩⽯、液态的⽔、⽓态的空⽓和活质有机体。它们是⾃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构成了⾃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10-12km)、⽔圈(3.8km)、沉积岩⽯圈(5km)、⽣物圈(主要集中在三个⽆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
⾃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地热能及重⼒能)为最重要,它们共同⽀配着⾃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上述各种能量均来⾃⾃然地理环境外部,构成为影响⾃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因素。4、什么是⾃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候、⽔⽂、⼟壤和⽣物。它们是⾃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产⽣的各种⾃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是动态的。⾃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则⾃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5、试述⾃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显著。(2)⽓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机界相互转化。(4)⼈类聚居的场所。
⾃然地理环境是⼀个复杂的具有⾃⼰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然综合体。6、⾃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然地理环境结构的⼀般特性
(1)分层性:地球的圈层构造特性规定了⾃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分层性,分层性是⾃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
(2)交织性:⾃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互渗透,彼此交织为⼀整体。交织性是⾃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个性。(3)集中性:海陆表⾯⾃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是⾃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
(5)差异性:⾃然地理环境各个部分具有很⼤的差异性,即⾃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显著。(6)多级性:不同层次的⾃然综合体的有机组合。7、什么是⾃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然地理要素及⾃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式)。
⾃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两个⽅⾯,即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垂直结构(组成结构):是指⾃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体现整体性规律。⽔平结构(地域结构):是指⾃然地理环境各不同⾃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体现差异性规律。
8、简述系统的功能类型。
(1)孤⽴系统。这类系统的边界封闭,系统与外界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然界中极少出现这类系统。(2)封闭系统。这类系统可以通过边界与环境交换能量,但是没有物质的交换。
(3)开放系统。这类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的传输,也有物质的交换。地球表层是全球性的⾃然地理系统,是⼀个开放系统,通过它的上下界与外界进⾏能量与物质的交换。9、什么是过程——响应系统?
过程——响应系统⾄少应有⼀个形态系统与⼀个级联系统相耦合。(形态系统单纯由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络来确定,级联系统是指由能量或物质流通的路径来确定的系统。)因此可以显⽰出从“形态”到“过程”、从“结构”到“功能”、从“空间”到“时间”的特性。这是地理系统中⽐较⾼级的⼀种类型,更加接近于现实的状况。在⼀个过程——响应系统中,⼀旦分析清楚其内部结构,也就可以掌握其所包含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
第四章外部因素对⾃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乎所有的⾃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太阳辐射。对于⾃然地理过程来说,辐射平衡是⽐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基础。辐射平衡是产⽣⾃然地理环境结构的能量基础,其时空特性与⾃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及时间结构的特征完全吻合。太阳辐射进⼊⾃然地理环境以后,发⽣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在⽆机界,太阳的短波辐射被转换为热辐射。热能是⽆机环境⾃然地理过程的主要能量形式。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转换为⽣物化学能。总之,太阳辐射是⾃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能源,它不仅为各种⾃然地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动⼒,⽽且是产⽣⾃然地理环境三⼤规律——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的能量基础。2、海洋潮汐对⾃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1)海洋潮汐对地球⾃转具有阻碍作⽤。地球极其缓慢地降低⾃转速率,导致⼀天的时间增长。(2)海洋潮汐对⽣物的演化具有促进作⽤。
(3)海洋潮汐具有巨⼤的能量。它是海岸及河⼝地貌发育的外营⼒之⼀,⽽且也是⼀种有待开发的、潜⼒很⼤的能源。3、地球的形状如何影响⾃然地理环境?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的太阳⾼度⾓,从⽽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热量状况有关的⾃然现象也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圆球体,当它受到来⾃⼀个光源的照射时,就必然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从⽽产⽣昼夜现象。4、简述地球的⾃转与公转对⾃然地理环境的作⽤。地球⾃转的影响
(1)产⽣昼夜交替现象,从⽽引起⾃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2)地球绕地轴⾃转这⼀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3)地球⾃转导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影响发⽣偏向。
(4)由于地球的⾃转,使潮汐变为绕地球传播的潮汐波,潮汐波传播的⽅向与地球⾃转⽅向相反,并对地球⾃转起阻碍作⽤,使昼夜逐渐变长。(5)地球⾃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候变化和⽣物进化的原因之⼀。
地球⾃转速度的变化导致了⼀系列复杂的地理后果:第⼀,当地球⾃转加快(或减速)时,海⽔从两极涌向⾚道(相反),⼤陆⾯积扩⼤(缩⼩),使全球⽓候由温暖潮湿转向⼲燥寒冷(相反)。第⼆,由于地球⾃转加快,导致惯性离⼼⼒和惯性⼒的增⼤,便产⽣了经向⽔平⼒和纬向⽔平⼒,使地壳表⾯形成了纬向构造带和经向构造带。第三,地球⾃转速度变化引起海陆沧桑巨变,从⽽促使⽣物界从低级到⾼级的跃进。(6)地球所具有的两极稍平,⾚道凸出的椭球体形状,也是由于地球⾃转所产⽣的惯性离⼼⼒的⽔平分⼒长期作⽤的结果。(7)地球⾃转速度变化使地球转动能发⽣变化,从⽽决定着⼤⽓环流、洋流和板块运动的整体和局部变化
地球公转的影响
(1)因为黄⾚交⾓,使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周期性的变化,引起了晨昏线在地球表⾯上位置的改变,从⽽产⽣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
(2)根据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及其分布,⼈们可以在地球表⾯划出⼀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纬线(回归线和极圈)。这些特殊的纬线是划分⾃然地带的基础。
(3)黄⾚交⾓并不是⼀成不变的。黄⾚交⾓周期性地、极为缓慢地变化(20.8~24度),引起回归线和极圈在地球表⾯上的移动,也就改变了不同类型热量带的范围。
(4)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个焦点上,结果使得天⽂四季不等长。
(5)地球轨道偏⼼率的⼤⼩,决定着地球轨道的形状。地球轨道偏⼼率发⽣周期性的变化,⼀⽅⾯使地球在⼀年内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另⼀⽅⾯⼜使地球在近⽇点和远⽇点获得辐射量的差异也发⽣变化。5、地球因素对⾃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地球因素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和地球内能两⼤⽅⾯。其重要作⽤在于参与塑造地壳的外部形态,奠定⾃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架。(1)地球内部物质形态的影响
对于⾃然地理环境,地球内部诸圈层中岩⽯圈(地壳和地幔上部,下界为60-70km)和软流圈(250km 深度)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坚硬的岩⽯圈被连续的地震活动带或活动构造带分割成⼤⼩不同的板块。软流圈物质的对流带动了板块运动。板块移动的结果势必改变⼀地的⽔平位置和⾼度位置。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可以通过岩⽯圈的脆弱部位进⼊到⾃然地理环境。(2)地球内能的作⽤
具有显著地理意义的地球内能应该包括地热和重⼒
地热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它是地球组成物质中各种放射性元素核反应所释出的能量,以热的形式贮存在地球内部。地热通过地球表⾯向外发散,地热活动的地表显⽰必然对当地⾃然地理环境产⽣积极的作⽤。地热更重要的作⽤,在于它提供动⼒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演化和调整,成为改变地壳状态的⼀个⾄为重要的因素。
重⼒是地⼼吸引⼒和地球⾃转惯性离⼼⼒的合⼒。重⼒实质上以⼀种潜在的位能作⽤于物体上,它总是⼒图使被作⽤的物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机械位移和分布。⾃然地理环境拥有很⼤的位能储藏量,是地球演化过程依靠构造运动和太阳辐射转化⽽来的能量。重⼒在⾃然地理环境中的作⽤⼗分⼴泛,举凡地形的改变、物质的搬运和堆积、⽓团的运动、⽔分的循环、⽣物的⽣长、乃⾄于地球物质的调整等等,都离不开重⼒的作⽤。6、试述⾃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1)⽀配⾃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2)⾃然地理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其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
(3)天⽂因素给予⾃然地理环境以数学规则性的影响,使得⾃然地理过程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带性。⽽地球因素则破坏着这⼀数学规则性。
(4)⾃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第五章⾃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
1、⼈们对⾃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对⾃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的三个阶段:⾃然综合体观点阶段、系统论观点阶段、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然综合体观点阶段的特点:组成⾃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存在着⾃⾝固有的运动,⽽且任何⼀个成分的运动都必然的要与其他成分的运动发⽣联系,并相互制约。整体性是⾃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实质,⼜是综合⾃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系统论观点阶段的特点:⾃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独组成要素或各单独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统⼀的结构
和功能。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是⾮线性的,即作⽤与结果之间不成正⽐数量关系,⽽是指数关系,具有⼀种放⼤(或缩⼩)效应,使系统整体⼤于(或⼩于)部分之和,这就叫系统的整体效应。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的特点:从⾃然地理环境是⼀个⾮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度来认识其整体性。开放系统的熵dS=diS+deS, 根据熵增定
律,diS≥0,如果开放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时形成负熵流,即deS≤0,只要负熵流⾜够⼤,开放系统的总熵就会减少。地球表层就是⼀个开放系统,太阳辐射在⾃然地理环境内形成了负熵流,使得⾃然地理环境系统总熵变降低,这也是地理环境进化发展的本质原因。2、简述能量在⾃然地理环境中转换和传输的过程。
⾃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各⾃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实现的。物质循环必须以能量作为动⼒,⽽物质和能量是⼀个统⼀体,任何质量本⾝都包含着⼀定的能量,能量⼜⼀般都以⼀定的物质为载体。因此,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能量必然伴随着在物质之间发⽣传递和转换。
3、简述⾃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蕴含着能量转换)的⽅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循环、⽔分循环、地质循环和⽣物循环。
⼤⽓循环是以⼤⽓环流的形式进⾏的,它包括了⾏星风系(环流)、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三种不同尺度的模式。⼤⽓循环的原动⼒是太阳辐射。⼤⽓循环成为⾃然地理环境中传输物质和能量的有效途径之⼀,最显著的作⽤是重新分配地表的热量和⽔分,直接的作⽤是通过输送贮存在⼤⽓环流中的热能和⽔汽实现的,⽽间接的作⽤是通过驱动⼤规模的洋流运动⽽实现。由于这样的作⽤,⼤⽓环流也就成为⽓候形成的主要因⼦之⼀。⼤⽓环流还积极地搬运地表松散的固体物质。也就作为地貌形成的外⼒条件之⼀。
⽔分在⾃然地理环境中的循环有两种主要的⽅式:⼀是通过⽔本⾝的相变,⼀是液态⽔通过洋流或陆地上河川径流进⾏物质和能量的⼤规模传输。在实际过程,这两种形式的⽔分循环是不可分割的。⽔分通过蒸发—凝结—输送—降⽔—径流等相互联系的环节,不断地在海洋—⼤⽓—陆地之间循环往复。⽔分既然处于连续的循环运动过程中,各种⽔体也就不断地进⾏着⾃然更新。⽔分循环对于全球性⽔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的作⽤,这种作⽤与⼤⽓循环相互联系⽽发⽣,从⽽影响了⼀地⽓候的主要⽅⾯——降⽔与⽓温。⽔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且⼜是岩⽯圈表层机械搬运作⽤以及⾃然地理环境中⽆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动⼒。在⽔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湖泊等。⽔分循环也是⽣物有机体维持⽣命活动和整个⽣物圈构成复杂的⽔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
地质循环由四个基本过程所构成。第⼀是风化过程:为⼟壤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是输运过程:实现了地表物质的重新分配。第三是沉积过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和成分,并通过岩化作⽤形成岩⽯。最后为构造过程:由于地球内能的作⽤,产⽣地壳的抬升、下陷、断裂、褶曲、⽕⼭、地震等现象,同时也发⽣⼤规模的⽔平运动。地壳物质沿着这条“传送带”也不断地从地表到地下,⼜从地下到地表进⾏着往复的运动。⽣物循环即⽣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然地理环境中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意义:⼀是⽣物作为⼟壤—植物—⼤⽓之间的⼀个联系环节,从⽽使它成为整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换的⼀个基本通道;⼆是实现了有机界与⽆机界之间的互相转化,这是⽣物循环的最本质的体现。⽣物循环对于能量的贮存和消耗,对于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对于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和其它有关成分的循环等,都具有明显的作⽤。4、试述化学元素迁移对⾃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通常会引起元素的分散或富集。在地球表层⾃然形成物理化学组成的形成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规律起着主导作⽤。由于元素迁移,化学元素在⾃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组成成分之间进⾏重新分配。这些过程是与⾃然地理环境中的⼤⽓循环、⽔分循环、地质循环和⽣物循环等四个基本的物质循环过程相⼀致的。化学元素的迁移是微观的物质循环,它作为地表⾃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贯穿于各组成成分之间,并使之建⽴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可见,⾃然地理环境中的地球化学作⽤就是通过化学元素迁移,沟通了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
5、什么是辐射⼲燥指数?它有什么地理意义?
辐射⼲燥指数是指⼀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与⽤热量单位表⽰的年降⽔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总量所需的热量)之⽐,可视为蒸发⼒与降⽔量之⽐。本质上这是⼀个反映⼲燥度的指标。
辐射⼲燥指数=R/Lr(R为年辐射平衡;L为蒸发潜热;r为年降⽔总量)。根据辐射⼲燥指数R/Lr可以确定经向⾃然地带,整个地表便可以组成⼀个由R值与R/Lr值构成的⽔平⽹络结构。6、试述⾃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1)在⾃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起来的⼀定结构,并完成⼀定的功能和形成⼀个整体效应。(2)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
(3)在⾃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是不可分割的。
(4)⾃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第六章⾃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1、简述岩⽯圈、⽔圈、⼤⽓圈和⽣物圈发展的⽅向性。(⼀)岩⽯圈发展的⽅向性
(1)地球的发展和它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地球物质的分异形成现代地球内部的三个组成部分:地核、地幔、地壳。由原来⽕成岩占优势的单调圈层逐渐演化成具有种类繁多的岩⽯组成的圈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的出现更标志着岩⽯圈发展的⾼级阶段。
太古代之前:岩⽯圈的岩⽯以⽕成岩及其机械风化产物占绝对优势,沉积岩极为罕见。太古代:地球表⾯逐渐开始发⽣化学沉积作⽤。元古代:有机体(细菌和藻类)开始参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古⽣代:⽣物化学沉积岩越来越丰富,如泥盆纪巨厚的碳酸钙质沉积层、⽯炭-⼆叠纪煤的堆积。
(2)地壳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向性。
地洼学说(陈国达),地壳演化是多阶段的,已知的有三个阶段,即地槽区(活动区)→地台区(相对稳定区)→地洼区(新的活动区)。(3)与⼤地构造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地槽向地台的演化,⼤陆的⾯积也有逐渐扩⼤的趋势,尽管海侵和海退是交替地出现,但发展的总⽅向是海洋⾯积不断缩⼩,⽽⼤陆⾯积⽇益增长。
(4)风化壳的发育以及⼟壤的形成过程也都具有⽅向性。
在风化作⽤初期,以物理风化为主为粗岩屑的残积层→化学风化作⽤刚开始时,氯化物和硫酸盐被淋失,碳酸盐淋失较少⽽碳酸钙相对富集的富钙阶段→化学风化作⽤的加强,氯化物和硫酸盐类⼤量迁移,碳酸盐类也⼤量淋失,硅和铝相对富集的富硅铝阶段→⼆氧化硅和氧化铝分离,硅被淋失,铝相对富集,到达了富铝阶段。(⼆)⽔圈发展的⽅向性
地球形成的初期:绝⼤部分以结晶⽔的形式贮存于地球内部。后来地内温度逐渐升⾼,结晶⽔转化为⽔汽,这些⽔汽通过⽕⼭活动等⽅式逸出地表。太古代初期:地表温度降⾄⽔的沸点以下时,⼀部分⽔汽就凝结成液态⽔,降落到地⾯,汇集于原始的洼地之中,形成最早的江河湖海,也即原始的⽔圈。
在原始⽔圈中,刚形成的海洋⽔量很少,含盐量很低。随着陆地表⾯的风化作⽤和径流作⽤发展,陆地上各种⽆机盐类矿物元素不断经由河流注⼊海洋,海⽔含盐量逐渐增加。海洋⽣物⼤量吸收和利⽤海⽔中碳酸钙⼀类的碳酸盐矿物质来建造⾃⼰的⾻骼和外壳,使得原始海⽔的碳酸盐含量⼤为减少;⽽氯化物(主要是氯化钠)却积存下来,久⽽久之,海⽔中氯化物含量就越来越⾼,形成了今天海⽔的盐分以氯化钠和氯化镁为主的组成特点。
(三)⼤⽓圈发展的⽅向性
⼤⽓圈的发展沿着这样⼀种⽅向:原始⼤⽓→⼆氧化碳⼤⽓→现代⼤⽓
原始的⼤⽓圈(45亿年前),蕴藏在地球内部的各种⽓体元素随着⽕⼭爆发⼤量逸出地表,主要由H2O,CO,CO2,N2,NH3和CH4等所组
成。由于没有游离氧,原始⼤⽓处于还原态,与现代⼤⽓有本质区别。距今19—10亿年前,原始⼤⽓转变成⼆氧化碳⼤⽓:绿⾊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光合作⽤中释放的游离氧对原始⼤⽓发⽣缓慢的氧化作⽤,⼤⽓圈中的⼆氧化碳和氮在不断增加。陆⽣植物⼤量出现,光合作⽤⼴
泛⽽持续进⾏,氧⽓不断从⼆氧化碳中分解出来,使得⼤⽓中的氧越来越多,⽽⼆氧化碳逐渐稀释,⼤⽓臭氧层的出现。⼤⽓中氮⽓的增加除与氨的不断氧化有关,还直接取决于⽣物的发展。(四)⽣物圈发展的⽅向性1)⽣命的起源
(1)从⽆机物到简单有机物
(2)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低分⼦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单糖、核苷酸等)→⾼分⼦有机化合物(如蛋⽩质、核酸、多糖等)(3)从复杂有机物到原始⽣命:凝聚作⽤形成以蛋⽩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体系,具有⽣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原始⽣命就这样诞⽣了。
原始⽣命体产⽣之后,⽣命演化就开始从化学演化阶段进⼊到⽣物进化阶段,⾃然地理环境便从⽆机界的寂寞处所发展为有机界的繁盛世界了。2)⽣物才从海向陆发展的⽅向性
原始地球上的海⽔具有原始⽣物繁衍的良好环境,所以原始⽣物⾸先出现在海洋中,以后才扩展到陆地上,并占领了海洋、陆地和低层⼤⽓的每⼀个⾓落,形成了⽣物圈。⽣物圈的出现标志着⾃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进⼊了⼀个新的更加⾼级的阶段。3)植物演化的⽅向性
植物发展演化的总趋势是:藻类→蕨类→裸⼦植物→被⼦植物。
距今30亿年前,低等植物的蓝藻就出现了。元古代(24亿年前),蓝藻类⼤量繁殖,⽽且出现了绿藻等其他藻类。古⽣代(6亿年):寒武纪陆地上⾸次出现原始的蕨类植物—裸蕨。志留纪:裸蕨⽬植物空前发展。⽯炭—⼆叠纪:植被演变成真蕨植物。中⽣代(7000万年):成为裸⼦植物时代。新⽣代:被⼦植物时代。4)动物发展的⽅向性
动物的发展趋势单细胞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类→哺乳动物→⼈类的进化过程。
太古代时期,开始出现单细胞动物,元古代,在海洋中开始出现⽆脊椎动物。早古⽣代,海洋⽆脊椎动物时代。晚古⽣代,泥盆纪鱼类时代,⽯炭纪、⼆叠纪两栖类动物和陆⽣爬⾏动物。中⽣代,爬⾏动物空前繁盛,并且开始出现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动物。到了新⽣代爬⾏动物的盛世被哺乳动物所取代。在第四纪,出现了地球⽣物史⼀次重⼤的飞跃:⼈类由猿类分化出来。2、试⽤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可看作三⼤类型耗散结构:原始⾃然地理系统、天然⽣态系统和⼈类⽣态系统的发展演替过程。⾃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实质上是既相互联结⼜彼此有别的三⼤耗散结构的进化。⾃然地理系统是太阳能进⼊地球形成负熵流,在三个圈层中流通⽽形成⽆机的⾃然地理系统。天然⽣态系统是在⾃然地理系统中孕育出来的,绿⾊植物通过光合作⽤,固定太阳能,使天然⽣态系统获得的负熵流,较之⾃然地理系统多得多,作⽤更⼤,形成更复杂、更有序的耗散结构。⼈类从天然⽣态系统中的动物群类中脱颖⽽出,成为⽀配物种,形成⼈类⽣态系统。
3、什么是⾃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周期性节律与旋回性节律有什么不同?
⾃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指的是⾃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周期性节律是⾃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它发⽣在地球⾃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的周期性变化基础上。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然演化规律。⽐较于周期性节律,这是更⾼⼀级、更为复杂的⾃然节律。4、(1)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产⽣的原因是什么?
昼夜节律是地球⾃转对⾃然地理环境产⽣的效应,即地球绕地轴⾃转,使地表⼤部分地区在每天24⼩时中都经历⼀段光明和⼀段⿊暗,以及相应的⼀段加热和⼀段冷却的时间。⾃然地理环境的各种成分对此产⽣积极的反响,许多⾃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都随着昼夜更替⽽重复出现。季节节律则是地球公转的效应,即由于公转,地球产⽣了季节更替,许多⾃然地理过程和现象随之⽽出现以季节(年)为周期的节律变化。⾃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主要根源于地球的⾃转和公转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能量输⼊与转换的节律性变化。(2)地质旋回与⽓候旋回有什么不同?
岩层的沉积层序⾮常鲜明地反映了地质旋回的节律性。例如在地层剖⾯上见到的由⽼渐新反复出现砾岩→砂岩→页岩→⽯灰岩的岩相更迭演化,就反映了从海退到海侵⼜到海退的旋回性节律。⽽⽓候旋回是指地球⽓候史有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交替演变的特点。
地质旋回不仅历程漫长,⽽且周期长短变化很⼤。天⽂地质学的研究成果显⽰,地质旋回的周期基本决定于天⽂因素4000万年以上的地质旋回,均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状况有关。1000—2000万年的地质旋回与太阳演化⼤周期关系密切,太阳内部物质成分的长期变化可能有1200万年的周期;1—10万年的地质旋回则与地球公转轨道参数的变化有关。
⽓候旋回⼜可分为世纪内旋回、超世纪旋回、冰期-间冰期旋回。世纪内旋回与太阳⿊⼦活动和⽕⼭活动有关;超世纪旋回受太阳⿊⼦活动长期变化和⼤⾏星运⾏轨道影响。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参数变化是⽓候发⽣⼏万⾄⼗⼏万年变化的重要因素。⼏百万年的旋回周期变化可能与太阳的长期变化有关。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变化,则与上千万年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有关。5、什么是⾃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然地理环境不断向前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段相当长的阶段内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
6、什么是正负反馈?试举例说明。
所谓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的就是负反馈,反馈的结果加剧了系统偏离调整点的趋势,使其脱离原状态则为正反馈。
负反馈能制⽌或扭转某种脱离调整点的趋势,是系统回到调整点来。正反馈可以引起“雪球效应”,最终使原系统⽡解。(⾃⼰举例)7、简述⾃然地理环境随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1)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
⾃然地理环境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较⽆序到⽐较有序地不断向前发展。
地球表层从混沌⽆序状态向着越来越复杂的有序状态发展,形成了⾃然地理系统、⽣态系统和⼈类⽣态系统三⼤耗散结构类型。⾃然地理环境的演化,也就是这三⼤类型系统的进化发展过程。(2)演化是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
与⾃然地理环境演化的前进过程相辅相成的是节律过程。⾃然地理环境节律性的根本成因与天⽂因素关系密切。⼤尺度的⾃然节律没有严格的周期。不同的⾃然地理成分或不同的⾃然地域对天⽂周期的响应(共振)特性并不⼀致。⾃然地理环境某些节律现象并不受外部因素所制约,⽽是内部负反馈⾃动调节的结果。(3)演化是前进与节律的统⼀过程
⾃然地理环境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同时⼜伴随着节律的不断重复,⼆者是对⽴统⼀的。⾃然地理过程的节律不是该过程的完全重复。节律的时间累积便体现出⽅向性。⽅向性过程本⾝也包含着节律性,演化⽅向的局部波动便是节律的体现。
⾃然地理环境随时间的演化是⼀个不规则的螺旋状发展过程。它⼀⽅⾯不断地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级地向前进化,另⼀⽅⾯⼜不断地重演着相似的事件和过程。
第七章⾃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什么是地域分异?什么是地域分异因素?
地域分异是指⾃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向有规律地发⽣分化所引起的差异。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2、地带性、⾮地带性有什么不同?
地带性的能量来⾃太阳辐射,⽽⾮地带性的能量来⾃地球内能。
由于地球作为⼀个⾏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匀⽽引起的地域分异,称为地带性。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球表⾯的热量分带。热量分带决定了其它要素的地带性分异。
由于地球内能作⽤⽽产⽣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地带性。⾮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表的构造区域性。在⼤地构造-地貌分异的基础上,便可形成其他⾃然要素或⾃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分异。3、简述纬度地带性的成因和主要表现。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定的热量带,⽓候、⽔⽂、风化壳和⼟壤、⽣物群落、乃⾄外动⼒所形成地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特征的性质。于是产⽣了各⾃然要素或⾃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纬向地带性表现为⾃然地理要素或⾃然综合体⼤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有规律的排列,⽽产⽣南北向的分化。4、简述经向地带性的成因和主要形式。
产⽣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主要是由于海洋和⼤陆两⼤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从⽽导致⼤陆东西两岸与内陆⽔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在本质上,这种差异可以归结到⼲湿程度的差异,通过⼲湿差异⽽影响其他因素分异。
经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然地理要素或⾃然综合体⼤致沿经线⽅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5、什么是⽔平地带谱?理想⼤陆划分为哪些地带?
⽔平地带的交替⽅式称为地带谱。通常是⽤⼀个假定的理想⼤陆的图式来概括各种形式的⽔平地带的交替⽅式。
理想⼤陆划分的地带有:⾚道⾬林地带、热带季⾬林地带、热带稀树草原地带热带荒漠地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地带、亚热带森林地带、地中海地带、温带荒漠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阔叶林地带、温带海洋性森林地带、寒温带针叶林地带、苔原地带、冰原地带。6、什么是垂直地带性?它是怎样产⽣的?
垂直地带性是指⾃然地理要素及⾃然综合体⼤致沿等⾼线⽅向延伸,随地势⾼度发⽣垂直更替的规律。
构造隆起和⼭地地形是产⽣垂直地带的前提条件。垂直更替的直接原因则是⼭地热量及其与⽔分的组合随地势⾼度的变化。⼀⽅⾯是热量和温度随⾼度的递减,另⼀⽅⾯是⽔分随⾼度递增⽽后转为递减7、什么是垂直地带谱?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垂直地带谱是⼭地垂直带的更替⽅式。它反映了⾃然综合体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域结构的⼀种特殊形式。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地位置和⼭体性质是决定垂直地带谱性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8、简述垂直地带的特征。
(1)带幅窄,递变急剧:⽔平地带的带幅宽度可达500公⾥以上,只在其尖灭处才较窄,且最窄也在100公⾥左右;⽽垂直地带的带幅宽度最窄的只有⼏⼗⽶(以基带或顶带常见),⼀般在300—1000⽶之间,最宽也不超过2000⽶。
(2)带间联系密切:由于带幅狭窄,同时重⼒效应显著,所以带间联系密切。在⼤规模、⼤范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地⽓流(如⼭⾕风、焚风等)、⼭地地表⽔和地下⽔的径流、植物花粉飘落、动物季节性的上下迁移等过程,都进⼀步加强了垂直地带之间的联系。
(3)⽔热对⽐特殊:特殊的⼭地降⽔分布状况与⼭地热量分布状况相结合,便形成了种种特殊的⽔热对⽐关系。⼭⾕风、焚风、逆温层、云雾层等因素也加深了其特殊性。垂直地带谱并不完全重现⽔平地带的序列。
(4)节律变化同步:垂直地带的时间结构与那些外貌类似的⽔平地带的时间结构是完全不同的。(5)微域差异显著:复杂多变的⼭地地貌使得⼭地⼩⽓候复杂化,因⽽使垂直地带微域差异⼗分明显。9、什么是地⽅性?地⽅性分异因素有哪些?
地⽅性是指在地带性和⾮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的基础上,⾃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性分异因素有局部地形的差异、⼩⽓候的差异、岩性与⼟质的差异、⼈类活动的影响。10、简述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地带性和⾮地带性是最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具体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地带性具体体现为经向地带性,⽔平地带性就是⼆者的综合表现。带段性和省性是⽔平地带性的两种不同形式。垂直地带性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地带性。在⼩范围内,地带性和⾮地带性的综合表现为地⽅性
第⼋章⼟地类型
1、简述⼟地的基本内涵。
⼟地是地表某⼀地段的⾃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候、⽔⽂、植被、⼟壤等全部⾃然地理要素以及⼈类活动对它们作⽤的后果。2、⼟地分级有什么意义?
⼈们在⽣产和建设就应根据⼯作范围所涉及的⼤⼩不同的⼟地地段的综合特点来安排和配置,这是⼟地分级的实践需要。⾃然环境归根到底是由⼤⼩不等的⼟地地段逐级组合的多组镶嵌系统,要深刻揭⽰它的规律,需要⾃下⽽上逐级研究其特点和组合关系。3、什么是相、限区、地⽅?
相是⼟地地段最低级的单位,即⾃然地理综合体最基本的单元。
限区是相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地分级单位,它通常相当于⼀个初级(中等)地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然地理综合体。在其范围内,物质迁移特点具有⼀致性。
地⽅是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级⼟地单位。其内部结构复杂,相当于特别复杂的初级地貌形态单元组合,在其范围内⽆统⼀的物质迁移⽅向。地⽅通常表现为⼏种初级地貌形态单元在其范围内典型地重复出现或彼此叠置分布。与地⽅相应的⼟壤和植被是⼟壤种和植物群丛的复域。4、如何划分相?
相是最低级的⼟地单位,是在同⼀地貌⾯上,具有相同的岩性、⼟质、地下⽔和排⽔条件,并具有⼀种⼩⽓候、⼀个⼟壤变种、⼀个植被群丛的⾃然特征最⼀致的⼟地地段。5、⼟地分类与⼟地分级有什么区别?
⼟地分级是指⼟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采⽤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些综合⾃然特征⼀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不等的个体⼟地地段。
⼟地分类是指对⼟地单位的类型划分。由于在⼀个区域范围内(如⼀个⾃然区或⾏政区)⼟地个体单位的数⽬很多,除特殊需要外,⼀般不逐个研究其个体特征,只按它们质的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概括,得到分类级别⾼低不同的各种⼟地分类单位,这是⼟地分类研究所采⽤的类型系统研究法。
6、什么是⼟地分等?
⼟地分等即⼟地评价,根据具体的⽣产⽬的,对各种⼟地类型在该种利⽤下的潜在能⼒进⾏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合理的利⽤⼟地资源,满⾜⽣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7、⼟地分等的指标和依据有哪些?
⼟地的适宜性、性、经济效益和⽣态效益是⼟地评价分等的主要依据,同时⼜要考虑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8、什么是⼟地结构?简述其与农业构成的关系。
⼟地结构是指各种⼟地类型在某区域内的组合⽅式、⽐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地结构,即⼟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关系,对于确定⼀地农业总体的和内部的构成⽅向很有关系,它使由⼤⽓候条件决定的⽣产构成更为具体化。研究⼟地结构具有重要的实际⽣产意义。从综合⾃然地理学⾓度来看,⼀个地区的农业⽣产构成⽅向,即农、林、牧、副、渔等业的⽣产构成⽅向,主要决定于两个条件:⼀是区域的⽔热条件,⼆是区域的⼟地结构。⽔热条件决定了该区域最适于栽培的作物组合,最适于饲养的家畜种类及其品种组合,等等,实质上是决定了该区农业构成的基本⽅向。⽽⼟地结构则由⽔热条件决定了的⽣产构成基本⽅向更加具体化。(不在考试范围内)第九章综合⾃然区划1、什么是区划?什么是综合⾃然地理区划?
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区划对象分为⾏政区划、经济区划和⾃然区划⼏类。
综合⾃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然特征的⼀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法。2、综合⾃然区划的原则有哪些?试详述之。
可以把常⽤的区划原则分为两⼤类:⼀是区划的⼀般原则,这是进⾏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原则;⼆是区划的基本原则,这是综合⾃然区划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般原则:
(1)发⽣统⼀性原则
探讨区域分异产⽣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2)相对⼀致性原则
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致性。这种⼀致性是相对的⼀致性,⽽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致性的标准。(3)区域共轭性原则
⾃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上完整的⾃然区域。区域共轭性产⽣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任何⼀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能存在着彼此分离的部分。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
进⾏综合⾃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地带性和⾮地带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及其表现程度和结果。进⾏综合⾃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各⾃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的⽅式和过程,认识其地域分异的具体规律性。掌握区域⾃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2)主导因素原则
必须在形成各⾃然区域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的因素,通过分析各⾃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两个起主导作⽤的⾃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分⾃然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综合⾃然区划的原则概括起来: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
“从源”指必须考虑成因、发⽣、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3、试述“⾃上⽽下”与“⾃下⽽上”的区划⽅法。
顺序划分法即“⾃上⽽下”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合并法即“⾃下⽽上”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性原则和相对⼀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级单位。在实际⼯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的。4、地带性单位有哪些?
地带性单位有⾃然带、⾃然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5、⾮地带性单位有哪些?
⾮地带性单位有⾃然⼤区、⾃然地区、⾃然亚地区、⾃然州(次亚地区)6、什么是景观?为什么说景观是综合⾃然区划的下限单位?
景观有三种不同的理解:(1)⼀般的概念是等同于“⾃然地理综合体”,这是⼴义景观。(2)理解为⾃然地理综合体的分类单位。(3)理解为⾃然地理综合体的个体区域单位,是综合⾃然区划的下限,这是狭义景观。
景观是发⽣上最⼀致的⾃然区域,⽆论在地带性和⾮地带性⽅⾯都具有⼀致性,并且存在⾃⼰特有的形态单位的质与量对⽐关系。7、什么是综合⾃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双列系统和单列系统有什么不同?综合⾃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即指区划单位的排列⽅式。
综合⾃然区划必须有并列的两个单位系列,这两个并列的系列只在景观中才完全结合起来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单位和⾮地带性单位是基本的,⽽联系单位是次要的。单列系统是:○1地带性单位与⾮地带性单位交替排列的交替系统。○2地带性单位与⾮地带性单位⽭盾统⼀的统⼀系统○3地
带性单位与⾮地带性单位上下承接的承接系统○4叠置交替系统。8、列出完全综合性单位的排列⽅式,它们是怎样叠置出来的?
(1)带段。⾃然带与⾃然⼤区相叠置所得的最⾼级带段性单位。是⾃然⼤区中的⼀段⾃然带,同⼀带段的热量条件、⼤地构造单元组合和⼤地貌单元组合等都具有共同性。此外,每⼀带段都具有⼀定的地带谱型。
(2)国。由地区与带段叠置所得的最⾼级省性单位,是带段内地质地貌与⽓候省性相对⼀致的较⼤的区划单位。⾃然国的划分主要依据⼤地构造基本单元的⼀致性,“国”都具有⼀定的⽓候省性和占优势的⼟类系列。
(3)地带段。由地带与国相叠置所得的第⼆级带段性单位。地带段内具有⽐较⼀致的⽓候、⼟壤和植被类型,地貌外营⼒作⽤也有⼀定共性。(4)省。由地区与地带段相叠置所得的第⼆级省性单位。它是地带段范围内按地质地貌省性或⽓候省性划分的区域单位。可分出平原、丘陵、⾼原与⼭地之类的⾃然省。它具有⼀定的地⽅⽓候(如海岸⽓候、⼭地⽓候等)特征和优势植被纲,并与⼀定的⼟壤亚类和⼟属分布相关。⼭地省则有⼀定的垂直带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