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新)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新)

来源:九壹网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前言】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理论教学时间分配】 章 节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五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合计

【见习课时间分配】 第一次见习 第二次见习 第三次见习 第四次见习 合计

病毒性肝炎 黄疸鉴别诊断 常见传染性疾病皮疹的鉴别- 腹泻 3 3 3 3 12 总论 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感冒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狂犬病 艾滋病 伤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霍乱 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败血症 钩端螺旋体病 疟疾 日本血吸虫病 囊尾蚴病 内 容 讲 授 4 6 2 3 2 2 3 3 2 3 2 2 2 2 2 2 2 44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 二、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及预防。

三、了解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感染与传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传染病的预防。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

三、传染病特异性的病原治疗和基本综合治疗。

四、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自学内容】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肝炎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及预防 。 二、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与并发症的治疗。

三、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及预后。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6学时。 【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抗原抗体系统,乙型肝炎的基因组结构。 二、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临床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甲、乙、丙、戊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流行病学特点。 四、病毒性肝炎的综合基础治疗及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自学内容】

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

流行性感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三、了解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变异。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与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的临床特征,典型流

感的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三、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病后免疫力;预防措施。

【自学内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流行病学、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生机制,预防措施 。 三、了解病原学,鉴别诊断及预后。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3学时。 【教学内容】

一、 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鼠类)及主要传播途径。 二、 临床表现:5期经过和3种主要表现,各期临床特点。

三、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和特异性抗体检测)在诊断中的意义。 四、五期的治疗原则。 【自学内容】

鉴别诊断 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等鉴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流行病学、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熟悉 预防措施、并发症 三、了解 病原学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流行病学资料: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二、典型临床表现: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各期表现;临床分型 三、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

四、鉴别诊断: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五、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自学内容】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狂犬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伤口的处理方法、疫苗接种及免疫球蛋白注

射方法。

二、熟悉影响发病因素,病理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狂犬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病原学。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狂犬病病毒的特性、抵抗力,野毒株(街毒株)与固定毒株的区别。

二、怕光、声、水、风,大量流涎、咽肌痉挛,瘫痪等临床特点。病死率100

%。前驱期,兴奋期,瘫痪期临床表现。 三、 实验室检查。

四、.正确处理伤口、疫苗接种及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方法。

五、 咬伤部位、创伤程度、衣着厚薄、局部处理及疫苗注射情况等在发病中起着重要

作用。

六、神经细胞质中常见嗜酸性内基小体(为病毒集落) 病理特征,极具诊断价值。 【自学内容】 鉴别诊断。

艾滋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熟悉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 三、了解病原学。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4学时。 【教学内容】

一、病原体:HIV属逆转录病毒,其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带病毒者;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及

母婴传播);主要的高危人群。

三、 CD4+T细胞受损的方式及表现(免疫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机会感染 及肿瘤。

四、 临床分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常见的机会感染及机会肿瘤 。

五、诊断确诊的标准: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异性抗体、

CD4/CD8比例检查、病毒分离及HIV RNA检测的诊断意义)。

六、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支持对症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以及HIV相关疾病和机会性感染的治疗。

七、切断传染途径的措施及其重要性,有关法规。 【自学内容】 病理解剖。

第五章 细菌感染

伤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临床表现、病原菌培养要求、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流行病学、血清肥大反应的意义与应用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伤寒性杆菌的性状、抵抗力、抗原的特性。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3学时。 【教学内容】

一、 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

二、 病理解剖特点、病原菌侵入途径、病理变化过程以及两次菌血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三、 典型伤寒的4期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伤寒的复发与再燃。 四、 实验室检查。

五、 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与确诊条件。

六、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与并发症的治疗,带菌者的治疗 。 【自学内容】 副伤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㈠、胃肠型食物中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临床表现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熟悉 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特征

三、了解 病原学:常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易污染的食物种类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特征

二、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食物、吐泻物的病原菌分离

三、鉴别诊断: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菌痢、霍乱的鉴别诊断 四、治疗:对症为主 【自学内容】

预防

㈡、神经型食物中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临床表现、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二、熟悉 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预防 三、了解 病原学、影响预后的因素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婴儿发病症状

二、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疑食物厌氧菌培养、外毒素动物试验

三、鉴别诊断:生物性食物中毒、乙脑、脊髓灰质炎

四、治疗: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继发肺炎时,选用抗生素;抗毒素治疗;其他治疗 【自学内容】

鉴别诊断:生物性食物中毒、乙脑、脊髓灰质炎

霍乱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 熟悉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预防。 三、 了解病原学。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3学时。 【教学内容】

一、 霍乱弧菌的生物特性及三种血清型。 二、 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 三、 各期和各型的临床特征。 四、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 五、 确定诊断及疑似诊断标准。

六、 严格隔离;输液治疗的掌握;口服补液的适应证;抗菌药物。 七、 传染源的管理;饮水和食物管理;预防接种。 【自学内容】

鉴别诊断:与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菌痢,非霍乱弧菌所致的腹泻鉴别。

细菌性痢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熟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三、了解病原学及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痢疾杆菌的性状,抵抗力、分类及其在主要流行菌型上的变迁。 二、 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三、 病原体肠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理特征;发热、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中毒性菌疾的发病机制。 四、急、慢性菌痢的临床表现。

五、 实验室检查(粪便性状、大便常规特点、细菌培养)。 六、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的选用,耐药菌株的情况);慢性菌痢抗菌

药物内服与药物保留灌肠疗法;休克型及脑型菌痢处理。 八、 主要预防措施。 【自学内容】

鉴别诊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熟悉流行病学。

三、了解病原学及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病原体细菌特性与分型、耐药问题。 二、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人群免疫水平与周期性流行菌群的变迁)。

三、 鼻咽部感染、菌血症、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的过程。暴发型发病机理、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和脑疝。

四、 临床分型,普通型表现,暴发型各型的表现。

五、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咽拭、血脑脊液及出血点涂片)。

六、 与其他化脑、结脑、乙脑、病毒性脑膜脑炎、中毒性菌痢等鉴别。 七、 一般对症治疗;抗菌药物的选用;暴发型流脑的治疗措施。 八、 主要预防措施。 【自学内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败血症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 熟悉病原学及致病菌常见入侵途径。

三、 了解各类型败血症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致病菌的变迁;常见败血症的致病菌。

二、 各种致病菌的致病力,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医源性因素,主要的病理变化和迁徙性病灶。

三、 败血症的主要床表现。常见败症的临床特点。

四、 诊断:原发病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血象、病原学检查的方法与诊断上的意义鲎试验的评价)。

五、 与伤寒、粟粒性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等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

六、 对症支持治疗;局部感染灶与原发病的治疗;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及其选择(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 【自学内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六章 螺旋体感染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 熟悉流行病学及镇静药、强心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肺大出血的应用。 三、 了解病原学及主要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钩端螺旋体的特点;国内常见的类型。

二、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点及流行形式。 三、 发病机制与基本病理变化。

四、 各临床类型的特点;后发症的表现。

五、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各型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检查的诊断意义。 六、 根据不同临床各类型与发热、出血、黄疸及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七、. 病原治疗:抗菌药物的选用,青毒素G等使用的注意事项(早期应用的重要性及赫氏反应);镇静药、强心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肺大出血的应用。 【自学内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八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

疟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熟悉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疟疾的治疗。 三、了解病原学及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四种疟原虫生活史及其发病、复发、传播的关系。 二、 传染源(病人与带疟原虫者);传播途径(通过传播媒介按蚊叮咬);易感性;流行特点(地区分布、季节性)。 三、 疟疾临床发作的原理。

四、 潜伏期,疟疾典型发作过程,疟疾的凶险发作;再燃与复发 。

五、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典型发作的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血片、骨髓涂片查疟原虫方法),诊断性治疗。

六、 与伤寒、败血症,中毒性菌痢等急性发热疾病相鉴别。 七、 常用抗疟药:控制临床发作、消灭裂殖体药物(氯喹),防止复发和传播药物(伯氨喹),用于预防的药物(乙胺嘧啶)。

八、消灭人体内的疟原虫,灭蚊,,避免蚊虫叮咬,预防用药,免疫预防。 【自学内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九章 蠕虫感染

日本血吸虫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病原学治疗及对症治疗。 二、熟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流行病学、预防。 三、了解病原学及并发症。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二、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区;传染源;传播途径(粪便入水,钉螺存在,接触疫水);人群易感性

三、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病变主要由其虫卵引起。结肠病变、肝脏病变、异位损害。 四、 急、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巨脾型、腹水型、

侏儒型);异位损害(肺、脑)。

五、 实验室检查:血象;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

六、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毛蚴孵化法粪便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见血吸虫卵可确诊。

七、 病原学治疗:吡喹酮。

八、并发症:肝硬化并发症,肠道并发症。

九、 预防:控制传染源(对病人、病牛大规模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灭螺、粪便管理、水源管理);保护易感人群(避免与疫水接触)。

【自学内容】

鉴别诊断。

囊尾蚴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治疗注意事项 二、熟悉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地区分布发病机理鉴别诊断 三、了解 病原学、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及形式】

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各型的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象、脑脊液、免疫学、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 三、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四、 治疗:病原治疗(药物选择)、对症治疗、手术治疗;治疗注意事项 【自学内容】 猪肉绦虫病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