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分析同性恋现象在中美两国的差
异
年级: 10级 专业: 自动化1001 学号: 10140055 姓名: 李传华
摘 要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
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同性恋一词原被视为禁忌的话题,但随着社会风气的日渐开放,这一现象在一些国家已被接受。1969年6月29日,美国著名的“石墙”事件掀起了美国同性恋争取合法权益的新篇章。这一标志性事件以后,美国各地同性恋团结起来,为争取合法权益不断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而在中国至今还处在一个不痛不痒的尴尬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同性恋现象在中美两国的差异,希望中国能够正确的理性的看待同性恋,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毕竟爱是最纯洁的事物,它不应分男女,只因给予尊重。
关键词:同性恋,差异, 尊重
一、 同性恋的定义、类型及原因
1. 同性恋的定义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同性恋”一词是由一个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出来的,他定义为对异性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自己的同性相吸。1979年世界同性恋权威哈斯教授给其定义为“同性个体间的肉体亲昵性行为,一种双方情愿却被视为违反习俗的性行为”现在更通俗的说法是,一个人的性爱倾向的对象在是同性别的人。而同时无论从思想、感情和性爱上,对异性却缺乏这样的兴趣。
2. 同性恋产生的类型
(1) 秘密型:通常已结婚,有固定的职业,善于掩饰具有同性恋倾
向,衣着端庄,无放荡行为,不涉足同性社交场所,故其恋情连妻子及雇主均不知道。但高度的掩饰技巧,深怕被人发现而谴责难和非议,带来长期的恐惧和心理困扰。
(2) 炫耀型:在服装、外、打扮及体型上均强调其相反性别的特点,
男的很女性化,女的很男性化。
(3) 冒险型:经常在公共场所进行邂逅式的性接触,音参加者各为
陌生人,故无法建立持久的恋情,也较易患各种性病。
(4) 适应型:自我接纳,有固定伴侣,公开参与同性社团,其他方
面的生活如常。
3.同性恋的成因
(1) 生理因素
胎儿期生殖腺中男性荷尔蒙的缺乏或过多。
(2) 精神分析论
与幼年生活经验有关。男性同性恋者多出自母强父弱的家庭,父亲在性格上缺乏作为儿子认同的男子气概,致使儿子的性格带有女性化倾向。女性同性恋者出自单亲教养的家庭,或是自幼与母亲之间缺乏亲密的感情关系,导致女儿在成长中未能培养成女性性格。
(3) 发展心理学
个人如何发展他的内在心理自我,对其性取向和性认同有明显的影响。个人的性别体人包括:性别认定、性别固定和性别一致性,同性恋者的性别的认定则不符合社会期望。个体青春期性器官成熟,性驱力之初时,当个体所交往的最亲密游伴,是决定他性心理对象的关键。此一理论所强调者,同性恋的环境影响力,不是父母,而是同济游伴。如当时亲少年所交游伴中有异性存在,个体的性驱力就会发展成自然的两性关系。但如亲密游伴中只有同
性,而无异性,很可能就发展成同性恋。
(4) 社会学习理论
家庭或社会对于同性恋行为的容许度越高,则孩子将来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例如有的父母把男孩当女孩抚养,或把女儿当成男孩看待。常常会造成孩子在性别认同与性偏好的混淆与违常,许多同性恋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许多研究发现,和异性不愉快的相处经验,会减低日后和其他异性来往的意愿与兴趣,并增加个人转偏好和同性相处的倾向,是受到后天增强的影响,环境和学习交互影响的结果。
(5) 情境性同性性活动
在缺乏异性对象的某些环境里,例如、监狱、偏远地区,为解决性的需求会使某些人暂时的改变性爱对象,一旦回到正常环境,自然也就恢复原有异性恋行为。
(6) 意识形态
主要存在极少数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他们愤慨的拒绝的任何对男性的需要,有时候这是一种否认天生的男女差异或成互补性行为。
二、同性恋现象在美国的表现
1942年,美国一位生物学家Alfred Kinsey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类性行为(sexual be havior)的调查,在被访的一万八千人中,他发现超过37%的美国男子都有涉及「同性的性行为」,而其中大部份仍然以「异性爱者」自居,超过10%是单纯的同性恋者,暗示了同性恋为一普遍化的现象。
1969年6月29日在美国纽约格林威志衬的石墙旅馆外,同性恋者拒绝警方
的逮捕而发生的一系列暴力冲突。它是第一次同性恋拒绝警方的逮捕。石墙之前,警方对同性恋酒吧夜总会进行搜捕是频繁的事,也是同性恋生活的一部分。接吻、牵手、甚至出现在同性恋场所都会被逮捕。之后,警方还会登记他们的姓名并刊登在报纸上。所以石墙是美国乃世界同性恋维权运动的导火线,成为同性恋从压抑到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转折点。在石墙之前,同性恋在美国社会备受歧视,人性受到压抑。随着同性恋维权运动的高涨舍得越来越多的同性恋为人们接受甚至被法律所承认,这与同性恋自身作出的努力使分不开的,例如每年六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纽约的同性恋都会自豪的组织来纪念石墙。
1984年,美国加州伯克莱通过给职员、同性恋者、未婚异性伴侣,通过
申请誓词,已得到健保、假期等已婚者享有的权利。 1993年,Batelle Human Affairs Research Center进行了一次有关男性性生
活的调查,发现其中只有1%的美国男子是单纯的同性恋者,与Kinsey的调查结果相差甚大。
1996,美国高等宣布同性恋享有保护的平等权利。
1999,美国佛特蒙特省设立“Civil Unios”伴侣注册法,允许同性恋者
组成名义上的家庭。 2004年,
(1) 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的国情咨文中表示,婚姻是“一男一女之
间的结合”,假如试图对此加以改变的话,他将通过程序来以
加以,摆明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
(2) 美国俄亥俄州一会不承认同性婚姻,并禁止州工作人员从同性
伴侣处获得利益。
三、同性恋现象在中国的表现
据权威统计,我国正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约占男性大众群体的2%到4%。按此推算,中国有500万到1000万的男同性恋者。据教授张北川估计,我国15岁至60岁的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著名性学教授李银河则表示,按照金赛对同性恋数量统计和怀姆特关于各个社会和各类文化中同性恋者所占比例均十分接近并持续稳定的说法,可推测:在我国同性恋者占成年人口的3%到4%也就是约3600万到4800万。作为一个少数特殊群体,他们的处境依然很艰难,遭到严重的社会歧视。
1994年张北川的同性恋理论专著《同性爱》出版,在这本书中,张北川指出,同性恋的形成与先天因素和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有关。
1998年初,张北川教授创办了杂志《朋友》记录了他与同性恋者的书信往来,以此来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生活道路。
同年,李银河教授的性学著作《同性恋亚文化》出版,与其他两部专著并称为中国第一部性社会学系列专著。
在,司法实务是不承认同性恋婚姻的法律效力,其理由是依照民法之规定,婚姻系由一男一女所组成,所以一男一女以外的所组成者均为非民法上所承认的婚姻。1996年,作家许佑生与伴侣葛瑞“公开结婚”,是首对出柜的同志伴侣。2001年,完成《保障基本法》草案,赋予同志更多权益,包括组成家庭和认养孩子,但只承认【伴侣】关系。
四、同性恋现象在中美两国的差异
美国的同性恋走上了一条维权路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与美国逐渐高调增长的同性恋维权斗争相比,中国的同性恋者则仍处在地下阶段。他们不能高调的抗争,只有暗暗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这不仅与个人有关与社会环境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美国建国以来整个社会所宣扬的人性所不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内人性的宣扬也仅存于表面。不同制度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起点不同比较起来就很困难。除去社会因素就同性恋本身,中国同性恋身上缺乏自我认同缺乏抗争精神。他们中公开的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是少数,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抗争到底的是少数。在中国,大部分的同性恋者会选择“形式婚姻”,所谓形式婚姻就是一对男女同性恋者互组家庭,表面与异性婚姻相同其实为男女同性恋者与自己的同性伴侣生活。他们时刻小心谨慎的生活,隐藏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似乎他们自己并未完全接受自己,有的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是同性恋,为什么自己与其他人不同,无法面对常人的眼光而选择激进的行为自如:自杀或杀害自己歧视的人。
五、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意识的抬头,知识水平的提升,许多同志纷纷走上街
头,诉求他们的权利。虽然在同性恋婚姻方面尚未通过立法,但是,相信慢慢的,的法律也将会跟进。然而,媒体的水平确实有很大需要进步的空间,应该培养专业且正确的知识和具有职业伦理,不应该为了吸引他人的目光而滥用耸动的标题,书写捕风捉影且不实的内容,使阅听人对同志产生误解。 由于许多性别团体的努力,就整体方面,社会对同志已能逐渐以正面的眼光看待。同志只是喜欢的人是和自己同性别的人,除此之外和异性恋者没有差别,社会大众应该试着了解,接受,包容差异性,让世界能够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方刚.《同性恋在中国》.方刚社会纪实系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76页
[2] 林孟平.从心理及辅导的角度了解同性恋. 1983
[3] 李银河. 福柯与性[M]. 2001
[4] http://www.doc88.com/p-271339590635.html
[5] http://www.cclw.net/soul/jdtdtxldyyrs/htm/chapter01.html
[6] http://www.doc88.com/p-53079322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