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2017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复习指导(4)—北大国际关系历年真题、分数线本文目录
一、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2012-2016)——“政治学概论”二、2017年北大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复习新攻略(一本通)资料目录三、北京大学国家关系专业考研复试考试内容、分数统计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状元笔记(节选)
正文部分
一、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政治学概论”(育明教育陈老师)
育明教育陈老师解析:
2016年的专业一“政治学概论”的出题,与前几年相比灵活性有较大的增加,特别是潘维老师出题的部分,仍然是出乎绝大部分考生的意料之外。像名词解释的第一题,大部分考生再复习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过程中都没有当成一个考点来进行。但考虑到近几年关于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探索,这道题目也有其考察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关于专业一的分数,16年的成绩要比15年低5分左右,进入复试的考生中,专业一的平均分估计需要在105分左右。
(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答案见育明教育内部资料——“北大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复习新攻略/原一本通资料”及育明专业课课程辅导班权威讲解)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一“政治学概论”真题
专业一:“政治学概论”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总分30分1.密尔的《论自由》2.麦卡锡主义3.英国圈地运动4.国际体系5.非国家主体6.原教旨主义
第二大题: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总分60分1.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与局限2.公共道德的形成与破坏3.摩根索关于权力均衡的两种模式4.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
第三大题: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试结合中西方历史、分析政治与宗教的联系
2.试用肯尼斯·沃尔兹的三层次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一“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5分*6题=30分)1.“常平仓”制度2.大宪章
3.严(复)译《天演论》4.恐怖主义5.相互依存6.保护的责任
二、简答题(15分*4题=60分)1.普选制的内容、形式及意义2.我国人民公社制度的历史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3.约瑟夫奈认为,现实主义者、世界主义者、国家道义主义者对干涉有不同认识。请简述其中一种认识的主要内容
4.集体安全概念和均势概念有何区别?三、论述题(30分*2题=60分)1.论述自由和平等的关系
2.“经济上需要中国,安全上倒向美国”,反映了东亚地区怎样的国际现实?试从相关理论概念及当前局势发展来分析
201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一“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单一制与联邦制2、乌托邦3、政教分立4、南南合作5、均势
6、国际政治格局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评韦伯的三种权威类型划分
2、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秦以后的政体的异同3、进攻性现实主义如何描述大国行为
4、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点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1、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异同
2、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北大国关学院考研资料获取、复习方法经验可咨询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八六贰)。
2012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一“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政党分赃制2、半总统制
3、“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的理论”4、集体安全5、公司6、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1、简述宪政的概念2、简述“多数决”的优缺点
3、分析肯尼思·沃尔兹在书中对冲突起源的三种区分4、“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和国际影响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从比较历史的角度,讨论中国传统的“无为而治”和西方的“小”理论?2、《中国的和平发展》把国家主权放在六大核心利益首位,怎么理解
二、2017年北大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复习新攻略(一本通)资料目录(育明独家)
2017版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新攻略(原一本通)资料由本专业博士组织编写,整合了育明教育授课资料以及历届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并对出题导师的研究领域、新近论文以及惯常的出题方式考察倾向进行了总结。资料涵盖了本专业考研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真正的做到了“一本在手,考研无忧”,历年的版本都受到了广大考生的推崇。一本通资料+育明辅导课程的备考方式也成为育明学员成功的基础。(北大国关学院考研资料获取、复习方法经验可咨询陈老师叩叩:伍四七,零六叁,捌六贰)。内部版资料目录如下:(一)专业考研基本信息1、专业概述
2、毕业生去向及就业情况3、考试内容解析
4、招生人数、报录比数据统计5、专业课出题趋势及命题规律分析(二)专业课复习规划和复习方法讲解1、复习规划的设定2、专业课参考书解析3、专业课复习注意事项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三)专业课复习各阶段笔记整理1、基础版笔记(知识内容填充)2、框架版笔记(体系脉络建立)3、背诵版笔记(重要考点记忆)4、状元版笔记(冲刺高分拓展)(四)出题人题源论文和讲义课件讲解1、专业课出题老师分析2、出题导师重点课件讲义
(专业一:王联、王逸舟、唐士其、潘维;专业二:王逸舟、范士明、梅然等)(五)2010-2017专业课真题及解析
1、2010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2、2011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3、2012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4、2013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5、2014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6、2015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7、2017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六)2017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题整理及热点整合专业一“国际政治概论”重点专题整理解析专题一:政治权利,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的比较专题二:两党制与多党制
专题三:马克斯.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来源的论述专题四:代议民主制的发展历程与当代特点专题五: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专题六:文官制度的优缺点
专题七: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与当代政治
专题八: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的发展历程与政治影响专题九:主权理论的缘起与演变专题十:社会契约论
专题十一:现代国际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专题十二:现代国际体系与中国传统封贡体系的比较专题十三: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政治影响专题十四:政治运动与政治世俗化专题十五:全球化的政治影响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专题十六:国际关系三大理论传统(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优缺点专题十七:国际关系理论的几个重点学派关于国际问题的分析范式专题十八: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分权制衡理论专题十九:自然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专题二十:民主与民本思想比较专题二十一:无为而治与小
专题二十二:法家思想与西方法治思想比较专题二十三:中西封建社会比较
专业二“国际关系史”重点专题整理解析专题一:国际体系的演变
专题一:美苏冷战的几个阶段与代表事件专题三:美日同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专题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专题五:联合国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专题六:国际环境外交与全球治理专题七:国际非组织的发展与影响专题八:国问题
专题九:国际军控与伊朗朝鲜核问题专题十:东盟一体化的发展专题十一:中日韩三国FTA建设
专题十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的影响(所应作出的调整)专题十三:亚投行的政治经济影响
专题十四:中国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主张
专题十五:乌克兰危机下的美饿博弈(北大国关学院考研资料获取、复习方法经验可咨询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八六贰)。(七)复试流程及常见问题讲解
(八)2017年北大国际关系考研模拟押题试卷及解析1、2017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一2、2017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二3、2017年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三
三、北京大学国家关系专业考研复试考试内容、分数统计(育明教育陈老师解析)
复试考试内容:
1.进行自我介绍及相关问答
2.抽取专业试题,进行专业、学术相关问题问答(无准备时间)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3.专业英语资料朗读及翻译备注:
(1)每年都有初试排名靠前的考生复试被淘汰
(2)每位考生复试时间大约25-30分钟,太短和太长都不适宜(3)自我介绍比较重要
(4)国际关系史和时政热点应做复习重点
(5)关注复试组老师研究领域及自己专业方向热点
(6)2015年的招考中,由于特殊原因北大并没有阻止复试外语听力的统考复试分数统计:
育明教育陈老师解析:
1、总成绩核算: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3分)
2、2016年国际关系专业招生总数为14人,已确定的推免生人数为10人(普通5人、巴政项目+LSE项目5人),对外招考人数4人
3、历年复试基本分数线政治、外语50分;专业课每门90分;总分345或340分4、2013年复试中被刷掉的是初试第二名,2014年复试被刷掉的是初试第三名。
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状元笔记(节选)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六讲维也纳体系的形成
随着科学、工业和政治的相继发生,欧洲和世界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欧洲,法国大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一国内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影响到欧洲国家间关系;在世界上,欧洲大国又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将世界其他地区变成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欧化、非洲的分割以及对亚洲的支配成为可能”。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的维也纳体系。
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帝国的兴衰
法国大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也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爱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国主义”,它们是国际关系史上现代民族主义(modernnationalism)的源泉。这些都标志着君主时代的结束、以“民族国家”为本位,而不是以王朝为本位的时代的来临。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欧洲乃至在全世界逐渐建立起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国际秩序。
法国大在给法国人民带来一种民族主义的政治归属感和身份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世界上被封建压迫的人民的使命感。当法国大的影响从巴黎向外延伸和扩展,波及到了它的邻国的时候,引起了欧洲各国统治者的恐慌和仇视。奥地利皇帝、俄罗斯沙皇、普鲁士国王、英国首相或是因为法国危及自身的封建统治,或是因为法国威胁到自身的和商业利益,纷纷责难和敌视法国大,它们开始准备联合起来干涉法国。
的资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的外交原则。大首先是冲击了传统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君主秘密外交”。早在大前夕,法国启蒙思想家就对欧洲封建国家之间的秘密外交进行了批判。法国大各个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也包括一些新的规定。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法国资产阶级提出的“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是对“朕即国家”和“王朝利益至上”思想的否定。17年制宪会议通过了《与公民权宣言》,宣称在权利上人人生而平等,因而主权就不属于某一王室或个人,而是归属于全体国民。这反映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的根本原则,是对封建君主为了王朝利益不顾人民的苦难、接连发动战争的否定。“不干涉原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不干涉原则”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法国大期间所提出的这些原则,尽管不无理想主义的成分,而且即使法国本身当时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将之付诸实施,但它们毕竟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
此外,大在其他一些方面也为现代外交奠定了基础。例如各国外交人员的平等地位、河流航行自由、领海、战争制度与战争法规、对平民的保障和战俘的待遇等。法国大所倡导的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后来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是,当时大一开始就遭到外国的武装干涉,欧洲列强大多对的法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使法国人民没有机会将这些伟大的思想付诸实践。随着的退潮,大资产阶级逐渐放弃了这些进步原则,到了督时期和拿破仑帝国时代,法国又走上了扩张和争霸的道路。
1793年3月第一次全欧性反法同盟组成。参加这一同盟的包括英、荷、俄、普、奥、德意志若干诸侯国以及撒丁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反法同盟是由英国组织起来的,英国主要通过提供强大的财政援助,支持和利用欧洲上的盟国反对法国。
1798年底,英俄纠集奥地利、西班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军事上的失败使督威信扫地,法国政局变得动荡不安。远在埃及的野心勃勃的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Bonaparte)认为夺取国家最高权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他当机立断,1799年8月23日率领500名士兵离开埃及,冒着被英国海军缉拿的危险,于10月8日回到法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在大资产阶级的期望和支持下,被任命为几乎掌握国家全部权力的共和国第一执政,从此开始了他统治法国征战欧洲的铁马生涯。1802年3月27日,英国和法国签订了《亚眠和约》。
拿破仑在进行国内改革的同时,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征服计划。在欧洲,他陆续兼并了周边小国,企图恢复法国在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的天然疆界;在海外,他还想恢复18世纪被英国夺去的大多数海外殖民地,建立一个以法国为母国、囊括欧洲附属国和遍布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欧罗巴合众国,包括埃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西印度群岛、北美的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等。可见拿破仑的胃口之大。由于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大多为英国所得,故而拿破仑对外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英国。
1804年11月6日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史称拿破仑一世(1804—1814年,1815年在位)。拿破仑称帝后不久,英、俄、奥等国正式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12月2日,法军又在维也纳以北120公里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溃了俄奥联军。拿破仑以俄军撤出奥地利为条件,12月6日同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第三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
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同盟后,为了巩固已取得的胜利成果,保证后方的安全,于1806年7月12日建立了由16个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邦国所组成的莱茵联盟。莱茵联盟选举拿破仑为它们的保护人,战时有义务为拿破仑提供6.3万参战。莱茵联盟在形式上与法国是结盟关系,实质上它们是拿破仑帝国的附庸和保护国。莱茵联盟在内政外交上都深受法国的影响,在其内部实行拿破仑法典,在对外关系方面,既是拿破仑帝国对德意志掠夺和统治的工具,又成为法国与奥地利、普鲁士之间的缓冲地带。
1806年9月,普鲁士和英、俄结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接着瑞典、西班牙、萨克森也加入了反法同盟。1806年10月,普鲁士和法国交战。10月14日,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两次战役中,法军大败普军。1807年6月25日,拿破仑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两个大国的君主在涅曼河上的一只木筏上会晤,7月7日又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TreatyofTilsit)。《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拿破仑开始推行一种称为“封锁”的战略。拿破仑这一战略的目的是希望利用法国在上的优势消解英国的海上优势,以陆上力量去和英国的海上力量角逐。拿破仑的封锁对英国的打击起初是沉重而有效的,但是,一项战略上的成功需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实施的战术的保障和支撑。拿破仑拥有,这使他有可能以整个的资源同英国对抗,但是推行封锁的前提就是的绝对统一,因为不完全的封锁就等于没有封锁。
1809年1月,英国与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同盟。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主要是在奥地利和法国之间进行的。10月14日,法奥签订了对奥地利相当苛刻的《维也纳和约》,和约要求奥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地利割地赔款,其军事力量的规模,并要求奥地利加入“封锁体系”,不得与英国通商。《维也纳和约》标志着第五次反法同盟的失败。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对不利于法国的国际形势置之不顾,亲率60多万(另一说是42万)大军渡过涅曼河,未经宣战就进攻。随着俄罗斯寒冷的冬天的来临,拿破仑大军的粮草、马匹等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10月19日,拿破仑下令撤出莫斯科。法军在撤退途中遭受严寒、疾病、饥饿和俄军与游击队的袭击,损失惨重。当拿破仑逃到涅曼河边的时候,他的只剩下2万人。远征的战争几乎耗尽了法国的所有力量,拿破仑帝国元气大伤,终于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普鲁士、、英国、瑞典等国通过一系列的条约,于1813年6月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除上述国家外,西班牙、葡萄牙也加入了反法同盟,反法同盟的总兵力达到100多万。奥地利由于害怕打败法国后更加强大,最初并没有加入反法同盟,加之奥法两国的联姻关系,奥地利想在双方之间调停。1813年10月16—19日,拿破仑与反法同盟在莱比锡展开大决战。莱比锡大战被称为“民族大战”。战役的结果是以拿破仑的大溃败而告终。莱比锡战役后,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先是莱茵联盟瓦解,紧接着波拿巴王朝的势力象多米诺骨牌一样被反法同盟驱逐出威斯特伐利亚、西班牙、荷兰。其他附属国也或被反法同盟收复或被分割。反法同盟的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法国边境。
1814年3月9日,第六次反法同盟各国在法国的肖蒙签订了《肖蒙条约》(theTreatyofChaumont),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主要内容有:各国不得与法国单独媾和,将战争进行到底;详细规定了各国在对法作战中所提供的数额和英国为各国提供的补助金;保证在打败拿破仑后建立欧洲秩序。《肖蒙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CongressofVienna)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第一次巴黎和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欧洲的两端:英国和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决定着欧洲的命运。
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召开了欧洲政治史上盛况空前的维也纳会议。奥地利派、英国、普鲁士和四国支配和主宰着会议的内容和进程。维也纳会议上,列强都带着自己的打算而来。奥地利最大的目的是要恢复欧洲均势,既扼制法国的扩张,又压制普鲁士的势力膨胀,从而维持奥地利在中欧的大国地位;英国人想要的就是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和商业霸权;普鲁士想趁机收复被割让的领土和扩大自己的版图;想增强自己的实力,扩张自己的领土并削弱其他各国;战败的法国也打算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不幸和损失,并适机削弱其他列强。
维也纳会议既有战胜的反法同盟各国重建和确立欧洲和平与均势的目的,又有列强重新划分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欧洲政治地图和海外殖民地的意图。在列入会议日程的众多内容中,主要争端就集中在和普鲁士的扩张问题,即波兰--萨克森问题上。围绕这一问题,俄、普、英、奥四强在会议上形成了两个营垒:以英奥为一方,以俄普为另一方。法国代表塔列朗利用四强之间的矛盾,站在英奥一方共同反对俄普。1815年1月3日,英法奥三国缔结了矛头直指俄普扩张的秘密协定。塔列朗在会议进程中见机行事的外交活动,一方面分化了反法同盟,一方面提高了法国的地位,使法国得以跻身会议的五强之列。此外,塔列朗还提出了“正统原则”和“补偿原则”。“正统原则”就是恢复在法国大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欧洲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补偿原则”即是以相当领土补偿昔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政治地图。
1815年6月9日匆忙通过的《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它加强了荷兰、德意志邦国和撒丁王国,并使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共和国,以此作为扼止法国的堡垒。它承认了对波兰的占领,从此直接面对西方,而且在列强之中实力居于前列。英国也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直到一战之前其霸权地位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其他国家的威协。英国越发感到只有在欧洲维持稳定的均势才能真正保障英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战略利益,因而它自觉地在国际关系中扮演起制衡者的角色。在未来的近百年中英国总是以自己为砝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家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家或集团结为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西方有人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的“黄金时期”(北大国关学院考研资料获取、复习方法经验可咨询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八六贰)。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同盟国召开的维也纳会议确定了对的发源地—法国的遏制原则,同时也通过扶持路易十八复辟波旁王朝而将法国拉回到正统原则的轨道之上。随后大国又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
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教义,反对运动和民族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与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9月26日发表了亚历山大一世亲自起草的宣言。宣言的中心内容是三国根据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了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俄罗斯和奥地利在“神圣同盟”中居于领导地位。
1815年11月20日在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同时,根据英国的建议,英、俄、奥、普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四国同盟主要是针对法国,条约规定: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任何
育明
北京总校本资料由育明教育国关类考研咨询师陈老师编辑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援助;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繁荣,为了维持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条约有效期为20年。这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这两个条约的意义就在于:前者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后者则使大国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可能出现的对整体均势的挑战。神圣同盟实际上在大国关系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致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平论”,即认为维持正统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