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措施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措施

来源:九壹网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措施

摘要 结合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从突出培育平台灵活多样、突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突出技术骨干典型示范、突出培训对象全面需求等方面提出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措施,以期为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教育平台;师资队伍;关键措施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与农民文化素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一项关系到“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迫切需要造就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尤其需要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扎住根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才能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1 突出培育平台灵活多样

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差异大,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决定了农民培训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农广校对全区农民的培训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前农民培训工作存在四缺,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应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四个平台”,以丰富农民培训方式,拓展农民培训渠道[1-2]。

1.1 根据时节灵活设置培训课程

由于农民居住相对偏远分散,且田间事务多,耕种农事繁忙,农民很难专门抽出时间到县区培训站参加培训,应结合农村耕种的季节性特点,采用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因地制宜的方式,根据农忙与农闲时节开设相应课程,灵活选择教学培训地点,方便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需对那些因上课误工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此来鼓励农民参加各种农业知识培训。

1.2 开展送学上门活动

为方便农民学习,根据农民的要求和意愿,利用直通车送教下乡、送学上门,把教学班办到广大群众的家门口,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开办各类培训班。使农民可以自主选择上课地点和时间,保证学习生产两不误,还可印发最新的生产技术小册子、制作农业生产新成果的宣传板,提高流动课堂的效果与实用性。

1.3 用好田间一线课堂

农民培训工作不能孤军奋战,要充分发挥农村种养能人、农业大户等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示范户积极参与到农业教学示范活动中来,带动更多农民的农业致富,充分发挥农业示范户的排头兵作用。结合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开展“田间课堂”,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让农民在田间边实践边学习。同时要注重加强培训的针对性,积极调研了解农民实际需求,制定适宜的课程内容,并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推进田间课堂的深入开展。定期组织农业专家一线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服务[3-5]。

1.4 优化空中课堂建设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农广校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介推广农业技术知识,利用新兴媒体将实用技术传递给农民,有效发挥空中课堂作用,提高空中课堂的影响力。

2 突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是农广校开展各项农村培训教育的主力,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教师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教学管理人员、校长、专职与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将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合,培养一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授课能力,并且兼具技术实践能力的“全能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去[6-7]。

2.1 突出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建设

农广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农技教师必须具备3个特点:一是具备热爱本职、吃苦耐劳、一心为民的特质;二是要爱岗敬业,农广校教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劳动;三是要怀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分注重名利得失。

2.2 突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

由于农民教育的特殊性,农广校教师不仅要有大量的农业知识储备,同时要有相应的农业培训专业素质。由于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技术能力有限,农广校教师应具备能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易于农民接受的实践知识的能力。课程内容力求通俗易懂、贴近生产实际。农广校教师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和示范能力,帮助农民将农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科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有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农民的生产实际相联系,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开展教学培训。

3 突出技术骨干典型示范

在农业实际生产实践中,因缺乏及时有效的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村级农业一线技术员的专

业素质迫在眉睫。这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农村“两员”在示范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根据农村“两员”既要学习又要进行生产的特点,应实行半脱产学习或集中时间脱产学习的形式,按照成人中专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开设专业应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根据农业生产时节提供灵活、选择性强的课程内容,帮助其完成学习计划[8-10]。

4 突出培训对象全面需求

拓宽培训的内容,结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并根据农民接受培训的各方面需求开展教学培训,提升农民综合能力素质,促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队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农民需求进行定制式培训,例如有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掌握合理的施肥技术,肥料施用不合理或者施用过量的情况经常发生,不仅达不到施肥效果,而且还会产生药害。授课过程中,培训教师应根据收集到的农业污染、土壤肥料、惠农等相关信息,并结合近年来本地区推广使用的测土配方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培训。

积极开展培训后续跟踪服务,主要了解参训农民训后在技术运用和生产发展中的变化特点,针对新问题,为其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等。通过培训后跟踪服务,一方面能让受训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满足被尊重的需求,增强其主动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农广校的社会影响。

5 参考文献

[1] 吴翠玉,刘彩.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8):99-100.

[2] 鲁可荣,朱启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J].未来与发展,2006(9):29-31.

[3] 蔡金华,刘照亭,王敬根,等.加快整村推进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0):24-25.

[4] 姚书志,杨效宏.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新型农民培育研究:问题提出及路径选择[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75-179.

[5] 杨哓英.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49.

[6] 王金锋.着力培育新农村知识型建设主体[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2-.

[7] 张华伦,李慧,赵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学思考[J].农业考古,

2007(3):122-124.

[8] 王凯辉.浅谈农业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J].河北农业科技,2008(13):58.

[9] 薄玉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科技[J].上海农业科技,2007(1):14.

[10] 陈玉婷.关于加快培养村级农业技术员队伍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