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周中,我们备课组一同听了姜芸老师的一节平面向量加法的课,从中也让我们收获颇多。
平面向量的加法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课,首先姜老师用一个非常切合今年热点的奥运相关题目引入::2008北京奥运即将开幕,五一期间小杰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游览,他首先想要参观的是国家体育馆(鸟巢),走到A处突然发现迷失了方向,此时恰巧遇上公园的工作人员,于是上前询问,工作人员告诉他:从此处向北走2千米可到达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再向东走2千米即到达鸟巢,请问鸟巢在A地的什么位置?
非常自然的引出了什么是平面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加法,这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同学们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为提高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了很好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的本质属性具有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最基本形式和途径就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交往的基本属性具有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
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体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中。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对我们平时上课中师生关系的设计有很多的借鉴作用,在以后的备课中一定会多注意这些环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