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 9卷第5期 VoI.19 NO.5 百色学院学报 2006年lO月 Oct.2006 JOURNA1 OF BAISE UNIVERSITY 旅游视野下的壮族族群认同 白 杨 (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 族群认同是求同与求异的综合,旅游开发为实现族群认同提供了一个契机。壮族的族 群认同要素主要有布洛陀文化、稻作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岜幕文化、干栏文化等,壮族民族旅游 开发以这些壮族传统文化为内容,既可获得经济利益,又是实现族群重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壮族;族群认同;民族旅游;传统文化 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06)05--0023--03 中文“民族”一词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 是指拥有共同疆域的各个人们共同体的整体,即与西 方的nation概念相等同的概念,通常表示含有政治 慧,2003等)。可以认为,群体间差异和群体互动是 族群认同的基础条件。民族旅游恰好就具备这两项 最基本的条件,独特的民族风情,充满异域色彩的文 化氛围和远道而来、满怀期待视野的“他者”。从这一 角度出发,壮族地区开发民族旅游,重建民族认同应 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族群认同需要一系列要素来加以体现,也就是族 群认同必须有作为载体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承载物,否 化倾向的“国家 民族”;第二个层面是指自然形成的 具有共同的渊源和文化的人们共同体,与之相应的是 西方的ethnicgroup概念,也就是“族群”。本文在对 民族一词的使用上采用第二个层面的意思,即族群, 因此本文的族群认同也是指一个族群内部的认同,具 体地说就是壮族的族群认同。 研究表明,认同,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来在心理 学中的应用日益频繁,而今社会科学的学者应用起来 更是得心应手。经过不断演绎,该范畴转为着重解释 个人与群体,甚至群体与群体的归属。_1]( 如’民族 认同是“以族群或种族为基础,用以区别我群(in— 则族群归属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族群 认同的要素由于学者们研究的领域及研究目的等的 不同,所划分出来的要素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孙九 霞认为,共同的历史和遭遇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 而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也是族群认同的 要素。不仅如此,她还指出族群认同还是族群成员主 group/we--group)与他群(out—group),是同他族 他群交往过程中对内的异中求同及对外的同中求异 的过程”……族群认同实质上即为族群边界(ethnic group boundaries),它表现为对内维持族群凝聚力的 自我认同及对外区分我群与他群的相互认同两个方 面。_2]( 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族群认同必须在 民族互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与世隔绝的孤立群体 中不会产生族群认同(孙九霞,1998;李远龙,1999;杨 收稿日期:2006—03—28 观心里归属的反映,可以不依靠诸多文化要 素。[1](P23 ̄30)李远龙在列举了海外学者的族群界定的 几条指标后提出,族源、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 惯、种族或体质特征以及国体政体等边界是族群认同 的核心所在。_3](一 张海超在其论文中则指出,文 化是族群认同的基础和天然边界;历史记忆为族群认 同提供合法性,并在必要的时候成为认同本身的组成 部分;一些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到族群认同的形 作者简介:tt杨(1979 ̄),男,壮族,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民间 文学研究。 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百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 成。[4](阳 。 其他人的论述尽管与上述观点略有不 同,但大致的指向也和他们没有太大区别,不外是文 化、历史、社会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在宏观上没有 什么不妥,但单独就壮族的族群认同来说,如作如此 粗线条的划分,其意义就不会太值得期待。笔者以 为,壮族族群认同由于其历史发展经历和文化传承现 状的特殊性,故其认同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要素。 一、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据覃乃昌等人考证,是神话传说中的早 期居住在山间鼻场,后来居住在岭坡谷地间的无所不 晓、无所不能的会施法术的骆越人的祖公。[5] 。 覃乃昌先生将布洛陀定位为“珠江流域原著民族的人 文始祖,其主体就是作为瓯骆族裔的壮族。在壮族人 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 世祖神,是他创造了万物,安排了世界的秩序,具有至 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覃德清教授认为“布洛陀人文始 祖信仰是瓯骆族裔心灵寄托的归属之一”。壮族族群 认同的重建应该首先建立以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为 核心的信仰体系,在心灵皈依的导向下,寻求壮族重 建民族精神的复归之路。不仅如此,布洛陀文化体系 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布洛陀神话文化、布洛陀史诗文 化、布洛陀宗教文化、布洛陀始祖文化、布洛陀歌谣文 化等,对壮族的族群重建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 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稻作(“那")文化 中国的古载中指出了壮族人的祖先西瓯、骆 越是水稻种植的最早发明者之一。现古和野外 调查也同样证明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覃乃昌先生 认为,一系列证据表明,壮族是最早把野生稻驯化为 栽培稻的民族之一,壮族地区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 一。壮族稻作农业发达,不仅体现在众多以“那”命名 的地名上,体现在壮族以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模式 上,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体现,以此形成了著名的 “那”文化。壮族的“那”文化具有深层的历史内涵,反 映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它 是壮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并自成体系,起源,壮族 的许多文化现象都可以从“那”文化中找到解释。今 天壮族的族群认同需要找到强有力的支撑,迷失的历 24 史记忆和遥远的祖先荣光有待重新建构,所以就没有 理由忽视像空气一样滋养着八桂大地的稻作文化。 三、铜鼓文化 壮族铜鼓文化源于稻作农业,是出于娱神和娱人 的需要而产生的。广西是我国发现铜鼓最多的地方, 壮族先民瓯骆、俚僚是铜鼓的主要铸造者和使用者。 铜鼓上最普通、最广泛的纹饰是青蛙纹饰和青蛙塑 像,蛙纹铜鼓是壮族先民崇拜青蛙和崇尚铜鼓的结 果。长期以来,铜鼓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乐器,一直被 壮族人民视为神圣之器,直到今天,壮族民间仍视铜 鼓为“通神之器”,善加珍藏,不可亵渎,不能随意处 置。许多流传甚广的神话也反映了铜鼓文化及蛙神 崇拜在壮族群体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铜鼓文化 已经成为壮族文化中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部分。铜鼓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壮乡社会存在的反 映,是壮族族群的精神世界、信仰和审美观念的集中 展现,但由于多种原因,铜鼓文化几经沧桑,已经变得 残缺不全了,目前很多壮乡已经见不到铜鼓的踪迹, 更重要的是壮族先民的铜鼓铸造术,铜鼓的使用方法 亦已失传。今天的壮族铜鼓文化已经辉煌不再,亟待 重建。 四、歌圩文化 歌圩是壮族诗性智慧的最佳体现。传统的壮族 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都要与歌儿打交道,不仅祭 祀、节日、婚嫁、劳动、走亲访友和谈情说爱要唱歌,而 且就连走路、打招呼等都离不开歌。壮族也是一个极 端崇尚智慧的民族,在没有本民族统一文字的时代, 歌圩以其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 集散地,对歌则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6](  ̄。 刘 三姐正是壮族歌圩文化的一个典型,全世界只有壮族 人把对“歌仙”的崇拜放在自己的信仰中,这种信仰加 风俗,使得壮族人聚居的广西成为远近闻名的“诗乡歌 海”。这并不等于说歌圩文化在现代社会仍能保持其 昔日的繁荣,歌圩文化的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歌 圩曾经成为壮族族群的重要文化表征,今天的壮族人 透过歌圩文化,仍能更深入地认识民族的社会和历史, 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重建壮族人的歌 圩文化和族群意识显然是一体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白 杨/旅游视野下的壮族族群认同 血、巴来又化 五、岜莱文化 岜莱,是壮语“有斑纹的山”的意思,汉语译成“花 山壁画”。分布于南部壮族的中心地区之一的宁明明 江两岸和龙州、崇左、扶绥等县的左江两岸石灰岩峭 壁上的这些惊人之作,是古代壮族人创造的一个谜。 尽管关于这些壁画的创作年代、表现内容等方面均有 争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它表达了壮族人心目中某 些最原始、最深层的民族记忆。因为按照壮族人的理 解,这些壁画是不能用手指,不许妄加评论,能预卜动 乱,有如神仙的。正如潘其旭在其论文中所说:“花山 崖壁画是氏族社会的一种图腾文化现象。其分布极 广,规模宏大,图像繁多,内容丰富,包含着许多图腾 文化元素,形成多层次结构的文化累计和风格独特的 原始文化体系,是壮族文化的基层文化之一。其图腾 文化内涵,成为族群内部团结和民族文化延续的纽 带,现代壮族的许多文化现象与花山图腾文化有深层 的渊源关系。”l7¨( 卜 肿 六、干栏文化 壮族干栏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富有民 族特色的文化之一,也是壮族文化认同的主要元素之 一。经学者们的考证,壮族干栏起源于古代瓯骆 族群生活的地区,是干栏建筑最早的形式之一,而且 壮族干栏在建筑结构、环境要求、安全、美观、实用等 方面均具创造性,对壮族先民及其后代的安居乐业和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覃彩銮认为 “壮族的干栏建筑不仅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 征,而且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壮族人民勤奋进取 的精神,体现着壮族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壮 族人民深厚的情感,是壮族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8_( 通过壮族干栏文化,可以认识和了解壮 族的历史和文化成就,凸显壮族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增强壮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壮族重建民族认 同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 当然,壮族族群认同的要素远不止这些,还有壮 锦文化、壮医文化、桂剧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等。不可否认,上述几种壮族传统文化是壮族族群记 忆最为深刻,与其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并在其心目 中地位最高的文化要素。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六项要素 较具吸引力,容易进行开发并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 化,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的多种旅游需求。 比如田阳以人文始祖布骆陀文化为中心的壮文化旅 游,宁明县以花山壁画为重点的边关旅游、龙胜龙脊梯 田的稻作文化旅游、南宁国际民歌节的现代歌圩文化 旅游、东兰县以蚂蜗节为核心的铜鼓文化旅游以及遍 布广西各地的干栏文化旅游等。很明显,壮族发展民 族旅游,将会实现族群认同的文化要素与壮民族旅游 开发项目的完全对接,使民族旅游不仅成为一种经济 事业,而且成为一种文化事业,这既可以实现壮族族群 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能进行壮族族群的精神重建。 遗憾的是,壮族传统文化认同的要素在现代化的 语境中逐渐萎缩,壮族族群的认同意识日渐弱化,更 有许多壮族人受到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文化的 熏陶,族群意识已经丧失,或者说不愿意恢复族群记 忆,所以才有西方的族群建构理论的出现,认为壮族 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民族(constructed ethnic group)。由于民族的记忆需要依托各种有形无形的 载体,民族的重建应该有其基本的支撑点,因此对于 这种理论,我们只需找到壮族文化认同的基础要素, 发现壮族各个支系的“原生纽带(primordial bounds)”,实现壮族传统文化的重新整合,重建壮族 族群的集体认同感,其荒谬性也就不攻白破了。 参考文献: Eli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1998, (2). [2]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 民族出版社,1999. [3]李远龙.广西防城港市的族群认同(上)[J].广西民族学 院学报,1999,(1). [4]张海超.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厦其现代发展[J].云南 社会科学,2004,(1). E53覃乃昌.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3, (3). [6]陆晓芹.壮族歌圩当代流变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7). [7]潘其旭.花山崖壁画——图腾入社仪式的艺术再现和演 化[J].民族艺术,1995,(3). [8]覃彩銮.关于壮族干栏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 族研究,1998,(2). 【责任编辑:李萍】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