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精读课文和阅读的课文,而阅读课
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去教阅读课文呢?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这句话其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别管它是什么文章,它是为我们服务的,至于把它作为精读还是阅读来教学,只是编者的意图,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人,本班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做调整。现本人结合平时实际教学和听有经验教师的上课情况,浅谈下阅读课文的教法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一般尝试着用“四步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所谓四步法,其实就是逐步给学生出示四项任务,每读完一遍课文完成一项任务。四项任务下来,学生就读了四遍书。因为语文教学,重要的是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它自己的一定道理。但这四项任务老师提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的放矢。上课了,我首先把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写在事前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整体上对这节课的学习有所了解。接着我出示了第一项任务: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的事?学生带着任务自由读起课文来。第一遍课文读完,我开始提问。这次提问我先从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开始,每一个学生叙述完,我都要做简单的评论。而每次评论后都要对下一个要叙事的学生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一步步更完整的理解课文,而且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心,让学生知道后面叙述越来越好的学生其实是在前面学生叙述的基础上进步的,同时也让理解能力弱的学生能一步步理解课文,一点点进步。三类有代表性的学生提问并回答完后,我们开始了第二步:再读课文,解决拦路虎:找出自学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这一次我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开始提问,因为能力强的学生相对于能力弱的学生问题可能要少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方面:1、有效保护理解能力差的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的问题随着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逐步减少;2、可以有效节省时间;3、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理解能力弱的学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个环节,老师要准备充分,因为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也可能有些问题他们想不到需要老师提问。所以课前和课后教师备课和反思的时间稍微比平时需要的时间要多。第二步走完,该进入课堂的重心阶段第三步了:三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课文的哪些部分更精彩,为什么?有哪些句子能说明问题?课文在叙事过程中都用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走进课文。这次的阅读不同于前两次,是要强调细读的,因为课文的精髓是要在这次阅读中让学生掌握的。这次我没有按我自己的意愿从某位学生提起,而是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谁第一个举手就先提问谁,有需要补充答案的也按着这样的顺序进行。我们按着问题的排列顺序逐步展开了讨论,问题一个个土崩瓦解。目的达到,我们进入了最后环节第四步:四读课文,畅所欲言:学了这篇课文,请你发表自己的感言。这次我把权利彻底下放,学生谁愿意发言不需要举手就
可以随时站起来说,只要两个同学不同时进行就行。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且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和学生都很喜欢这一步,因为可以无拘无束、自由放松。
我的教学核心就是了让学生学会读书。新教育提倡让学生阅读,如何“让学生读书而不是书读学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我们做教师的要学会授学生以“渔”而不是“鱼”。当然这种方法只适合较短的课文,长一点的第四遍书就可以不读了,由第三环节直接进入第四步。教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