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疗效观察

来源:九壹网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结合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对52例门诊病例进行中药辨证治疗,结合针刺中极、关元、三阴交、次髎、十七椎、足三里、太冲穴位,治疗三个月经月期,再随访三个月经周期观察结果。结果:治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1%。结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产生痛经的基本病机,其变化在气血,病位在胞宫、冲任。针药结合辨证治疗调理气血,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针药结合;原发性痛经;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55(2011)08-0114-02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患者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者。又称“经行腹痛”、“经前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后腹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之分。

月经初潮即开始痛经者称原发性痛经,常由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等引起,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继发性痛经又称为器质性痛经,主要指因妇女生殖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痛经。最常引起继发痛经的妇科疾患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子宫肌瘤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是取门诊诊治的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患者52例。年龄18至23岁,平均年龄20.2岁。病程约4个月至6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痛经的诊断标准,妇女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至影响工作及生活者。 1.2.2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2]原发性痛经:凡在月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骶部痛,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等症,且疼痛开始出现在初潮后1-2年内, 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辩证用药。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经血色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胀满,两乳胀痛,心情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弦或弦滑。治宜: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可服用加味逍遥丸、益母草膏、云南白药等;汤药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生地、川芎、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牛膝、香附、延胡索、甘草。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香附、延胡索加强行气止痛,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血府胸中,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

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是一首典型的气血同治方。若兼小腹坠胀或痛连肛门者加川楝子、乌药,若痛甚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黄边、生姜和胃降逆。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黯有块,伴畏冷身痛,甚则面色苍白、汗出、四肢厥冷,舌淡黯苔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可服用艾附暖宫丸;汤药用温经汤加减,药用: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半夏、生姜、党参、丹皮、香附、乌药、芍药、甘草。方中吴茱、桂枝温经散寒,兼通血脉,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半夏、生姜和中,党参益气,丹皮、香附化瘀行血,乌药、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痛甚者加延胡索、小茴香行气止痛,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冷者去桂枝,加肉桂、艾叶、小茴香增强温肾暖宫,散寒流止痛作用,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苍术、茯苓,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 湿热蘊结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或伴腰骶部胀痛,经量偏多,经色暗红,质稠有块,有热感,或有低热起伏,或有带下黄稠,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止痛。可服用妇科千金片;汤药用清热调血汤加减,药用:丹皮、生地、黄连、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桃仁、香附、延胡索、败酱草、红藤、苡仁。丹皮清热凉血化瘀,生地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川芎、红花、桃仁活血祛瘀,

香附、延胡索调气止痛,败酱草、红藤、苡仁清热解毒,除湿消瘀。痛甚加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带下黄稠加龙胆草、车前子,清热燥湿。

气血亏虚型: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绵绵, 按之痛减,或有下坠感,或有乏力, 月经色淡质稀量少, 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气养血止痛。治宜:益气补血止痛。可服用乌鸡白凤丸或八珍益母丸;汤药用八珍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香附、延胡索。方中四君子补气健脾,四物汤补血调血,香附、延胡索调气止痛。气血充盈,血脉流畅则痛自除。

肝肾亏损型: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竣胀、痛, 经血量少、色黯淡质稀,或有潮热,头晕耳鸣,舌质淡,脉沉细,治宜:滋补肝肾止痛。可用六味地黄丸、坤宝丸;汤药用调肝汤,药用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阿胶 、山药、甘草。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以上汤药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于经前3-5天开始服药,经行继续服用,7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2.2 体针治疗。选穴:中极、关元、三阴交、次髎、十七椎、足三里、太冲中极、关元是足三阴肝、脾、肾三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可通调冲任脉气。《采艾编》指出,关元为“小肠募,三阴任脉之会,言元气之关会也,为女子蓄血之处”。关元穴在脐下 3 寸,为

人身元阴元阳关藏之处,补之可补肾阳,益精血调冲任,泻之可行气通瘀,散寒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通于胞宫,由于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此为治血之要穴。《血证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调畅,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针之可调理气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次髎、十七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脾胃而益气血,气血充足则冲任调和。太冲穴为足厥阴经原穴,具有平肝柔肝,调和气血,活血祛瘀之功,通则痛止。寒重加灸中极、关元可暖下焦而温养冲任。

以上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32号1.5寸至2寸不锈钢毫针,迅速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于经前3-5天开始治疗,每日针刺1次,7天为1个疗程,连针3个月经周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它症状亦减轻或消失,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腹痛减轻,其它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服药后腹痛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治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1%。 4 讨论

痛经在女学生中发生率较高,而高校女生是痛经的高发群体。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前列腺素(pg)升高有关,其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可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原发性痛经患者因月经期子宫内膜碎片释放过度的pgf2α,作用于子宫肌层或螺旋小动脉壁pgf2α受体,引起强烈的子宫收缩与局部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于肌层而导致疼痛[3]。中医认为痛经于青少年时期,冲任二脉正处于发育期,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具有调节月经和生育的功能。痛经其变化在气血,病位在胞宫、冲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产生痛经的基本病机。妇女在月经前后及经期,冲任的气血变化急骤,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临床治疗上应分清虚实。大体临床所见之痛经,以虚实夹杂者为多,单纯虚证、实证者少见,且因瘀、因寒、因气滞致痛者偏多。在治疗上,一般针对病因,分别采取活血化淤、行气理气、温经散寒、除湿、益气补血、益肾养肝等治疗痛经。针灸所选用的穴位,均与冲任关系密切,可起到调理冲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正中病因、病机,从而使痛经之疾得以缓解或痊愈,操作简单、疗效好、起效快、维持时间长、复发率低,故可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2

[2] 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6-357.(第6版教材)制订.

[3] 池芝盛.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0-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