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间轴简述

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间轴简述

来源:九壹网
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巾间轴简述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摘张剑 要]本文简述了管柱助力电动转向系统中间轴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中间轴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分析了管柱助力电动转 向系统中间轴的性能要求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展望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间轴 转向系统 管柱助力电动转向 1.引言 相比较传统的机械转向系统、液压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vstem,EPS)具有节能环保、布置灵活、性能拓 展性强等优点,在各级别乘用车中应用普遍。具备完全取代传统液压 助力转向系统的趋势。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CD—EPS)作为电动 助力转向技术的解决方案之一,在紧凑型轿车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并 往往对滑动摩擦力也要求不超过一定范围。 (4)隔离振动和噪音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产品NVH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其他汽车零 部件一样,中间轴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隔离振动和噪音的要求。通常会 在内、外轴的花键接合面注塑一层尼龙材料,既保证一定的扭矩传递、 控制滑动摩擦力,也可以隔离振动和噪音。 且,在中高级轿车和SUV中逐渐也有应用。 十字轴式万向传动轴是应用于两相交轴或两平行轴之间的动力和 运动传递装置…。中间轴(Intermediate Shaft,I-Shaft)是汽车转向系统中 的主要部件之一,机械连接转向管柱和机械转向器、传递转向扭矩、满 足装配便利的要求、具备碰撞溃缩保护功能以及优良的NVH表现。伴 随着CD—EPS应用的普及以及在中高级车中应用的增多,对中间轴的 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成为汽车设计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将介 绍应用于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间轴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分析其性能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2.中间轴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2.1中间轴结构 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电动助力转向管柱总成、中间轴和 齿轮齿条式机械转向器三部分。如图1所示。 图1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耐斯特) 中间轴通常由一对可滑动的内、外轴和两个十字轴万向节组成。 如图2所示。 图2滑动中间轴 2.2中间轴工作原理及特点 常规的转向中间轴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包括: (1)连接转向管柱输出端和转向器的输入端 这是中间轴的基本要求,保证转向管柱和转向器的机械连接,避免 由于连接中断造成扭矩无法传递、车辆失去转向功能。因此中间轴需 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在一定的受力条件下不允许断裂。现在汽车设计 和制造考虑了对应的防错设计,预防中间轴错装或漏装。 (2)扭矩传递 由于整车布置的原因,转向系统既要保证整车操纵稳定性符合设 计要求,同时管柱以及方向盘的布置也需要满足法规要求的人机工程 条件(现代的乘用车中管柱都具备一定的角度调节功能)。一般情况 下,中间轴输入、输出两端夹角很大,设计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相位角 尽可能保证在任何工作条件下,中间轴的扭矩传递波动在可接受的范 围之内。表现良好的扭矩传递性能是获得汽车优异操控性能的前提。 (3)中间轴可以上下滑动 为了补偿整车制造的误差、满足管柱角度调校功能以及车辆运动 中转向系统产生的位移,通常中间轴都具备滑动的功能。这个功能同 样被要求保证在汽车碰撞时,中间轴可以正常溃缩,避免伤害驾驶员。 另外,为了保证整车装配时的便利性,中间轴在具备可滑动的前提下, 3.用于CD—EPS中间轴的性能要求 除了具备上面介绍的中间轴性能要求外,用于CD—EPS管柱式助 力转向系统的中间轴具备一些特殊的性能要求。 3.1 CD—EPS的中间轴扭矩构成 如图l所示,中间轴所承受的扭矩TI由两部分组成,驾驶员的手力 TH以及电动机和变速机构提供的助力TA。即:TI=TH+TA。 3.2 CD—EPS中间轴的扭矩传递特点 正常使用情况下,驾驶员的手力一般不会超过10Nm,原地泊车时 通常在3~5Nm之间。但是,伴随着CD—EPS应用范围从小型车到中高 级车不断扩大,随着车辆前桥轴荷的提高,电机提供的助力也在不断提 高。目前,小型车需要的电机助力在40~60Nm之间,但是现在市场上已 经出现高达80Nm电机助力的EPS系统。也就是说CD—EPS中间轴需 要传递50Nm以上,甚至90Nm或更高的扭矩。而同时,前文所提到对 中间轴的要求并不能降低。 3.3 CD—EPS中间轴的性能要求 对于CD—EPS中间轴来说,由于高扭矩传递的特殊要求,其性能指 标也有具体体现,通常要求会包括: (1)在0扭矩和高扭矩加载下,滑动摩擦力不超过相应的范围。 (2)整车装配位置,不同转速下摩擦力不超过相应的范围。 (3)扭转刚度要求高、扭转间隙小。 (4)静扭强度一般要求大于250Nm。 (5)耐久试验后,性能衰退满足要求,通常要求衰退不超过30~ 50%。 由此可见,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间隙是CD—EPS中间 轴设计和制造的关键。 4.高传递扭矩中间轴发展趋势 4.1传统花键式滑动中间轴示意图 主轴内轴 图3花键式滑动中间轴示意图 图3为传统花键式滑动中间轴,在CD—EPS中应用普遍。中间轴主 轴是由内外两根花键轴配合而成,换件之间注塑有耐磨的非金属材 料。随着中间轴传递扭矩的不断提供,图示内外轴的花键配合面、十字 轴万向节轴承和轴颈的配合面,都可能因为大扭矩的工作,而产生早期 的磨损、变形或者预压力的缺失。 EPS中间轴出现的这些问题会导致整车转向性能的降低、噪音的 产生,这是整车厂和终端客户所不能接受的。 4.2中间轴主轴的发展趋势 4.2 1中间轴主轴的设计要点 基于前文的分析,应用于高扭矩传递的中间轴主轴的设计需要兼 顾这几个要点。 (1)扭转间隙小。 (2)扭转刚度高。 (3)滑动摩擦力小。 (4)疲劳耐久特性好(通常是评估耐久试验后,样件扭转间隙和刚 度的衰退率不超过某个限值)。 不难看出,上述要点1、2与要点3、4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扭转间 隙越小,内外花键轴配合越紧密,自然摩擦力就会增大。传统的设计很 难平衡这些设计要求。 4.2.2中间轴主轴改进措施 针对上面提到的设计矛盾,目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在内外花 键轴之间增加滚珠结构,在不降低扭转刚度的前提下,减小滑动摩擦 力、消除扭转间隙,并且耐久特性符合设计要求。如图4所示,为类似 --——143・-—— 科技信息 的滚珠滑动轴承。 图4滚珠滑动轴承示例 图5是捷太格特公司的另一种类似设计。 盖 支 架 图6中间轴万向节结构图 - 4.33中间轴万向节发展趋势 滚针轴承以及装配工艺对万向节以及中间轴的性能影响很大。伴 随着轴承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间轴万向节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如 下: 图5滚珠花键式结构(捷太格特) 。 捷太格特公司的设计综合了传统花键配合与滚珠滑动轴承的特 点,将两者合二为一。该结构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与滚珠接触的支撑弹 簧提供一定的预载力,可以消除传递间隙,保证扭转刚度达到一定的范 围。在中间轴使用周期内,大多数工况的传递扭矩并不大,这种工况下 的小扭矩可以有滚珠承载,满足低摩擦力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减少花键 结构的磨损,提高耐久特性。 4.2.3中间轴主轴发展趋势 未来,高扭矩传递中间轴主轴的设计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1)低成本、轻量化设计。 (2)高扭矩传递1=况下低滑动摩擦力。 (3)高扭矩传递工况下高扭转刚度。 43中间轴万向节发展趋势。 43.1中间轴万向节基本结构 中间轴万向节一般由两个节叉、十字轴、密封圈和滚针轴承组成。 如罔6所示。 (1)低成本、轻量化设计。 (2)小间隙(径向、轴向)高精度滚针轴承,同时需要考虑合理的十 字轴材料,制造、热处理工艺以及轴承装配工艺。 (3)合理的预载力设置,保证万向节耐久试验前后特性的稳定一 致。 5.结论 总体而言,中间轴自身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设计的关键是平衡扭 转间隙、刚度与摩擦力、耐久特性的矛盾。为此,设计人员开发出了若 干种带滚珠设计的主轴和优化的滚针轴承及装配工艺。中间轴设计追 求的目标是:扭矩传递高、转向手感好,换言之就是扭转刚度高、间隙 小、滑动摩擦力小、万向节扭转力小,同时使用寿命长。除此之外,还需 要满足NVH的要求,尤其是粘滑(Stiek—Slip)噪音是中间轴研究的重点 之一『 参考文献 [1]薛锦达.十字轴式万向传动轴的原理及其结构[J].机械制造 1997(7),14—16 4.3.2中间轴万向节设计要点 与中间轴主轴的设计要求类似,万向节的设计需要满足下面几点: (1,间隙小。 (2)扭转刚度高。 (3)旋转扭矩低。 (4)疲劳耐久特性好。 [2]UEDA H.Technical Trends Regarding Intemmdiate Shaft 1n Steering Systems[J Jl Koyo Engineering Journal English Edition No 168E, 2005. 『3]WANG D Study of Stick—Slip Friction BetWeen Steerin£Inter— mediate Shafts Using ADAMS-Simulink Co—Sinmlation lJ J.SAE 2()()8— 01一f)496 高校实验室知识管理的误区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王桂晨刘洋 [摘要]高校实验室知识管理日渐得到重视,但很多实验室管理者对实验室的知识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主要集中表现在三 个方面:1认为培训是实验室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2.认为专业技术培训是工作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3.认为知识管理的效果是难以 考核的,考核伤害知识管理工作。这些误区使实验室知识管理工作效果不明显,流于表面。纠正这些对实验室知识管理的误区对深 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建设健康团队十分有帮助。 [关键词]实验室 知识管理误区 质量管理 团队建设 高校实验室知识管理是质量的延伸 ,它将质量管理中对实验室 设施、设备、仪器、文件等硬件实物的管理拓展到技术、信息、经验、专业 知识、丁作人员丁作态度等软件上来。它也是质量管理最终能否实现 并延续下去的关键” 。目前,越来越多的实验室管理者认识到知识管理 的重要性,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多的技术培训机会,却发现这对提升实 验室工作效率和成果水平没有太多帮助,进而认为知识管理没有用。 这些情况大多是因为许多管理者对知识管理认识存在误区。 1.误区一:培训是实验室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提到知识管理,许多人认为培训是其主要内容。其实,知识管理的 核心任务应该是共享和提升。培训仅是实现这个核心任务的一种手 段。 通过培训,实验室可以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但这种新的信息和 知识是仅成为工作人员个人的财富还是有效地成为整个团队的收获, 从而实现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升,就不仅仅是培训能够做到的了。因 此,培训只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4,部分。在对工作人员个人进行培 训后,实验室管理者还要鼓励其将新的信息和知识与团队共享。受训 人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报告等形式在团队中进行交流,而在这个共享 的过程中,受训人员通常会得到提升,团队凝聚力也会有所增强。 同时,知识管理不能忽视对已有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的梳理、保存 和交流。每位实验室成员对其所从事的工作都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技 巧和窍门等。这些都是实验室宝贵的隐性知识财富。如果能够将这些 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整理、交流,使之成为能够传承、讨论、改进的吲队 财富,那么对实验室T作效率和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通 过这种共享,实验室团队更容易形成凝聚力和团队文化,对团队建设有 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种隐性知识容易被其所有者“敝帚自珍”,如果 能在绩效考核及团队文化建设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可以推动这种共 享。 2.误区二:专业技术培训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2.1培训应首重忠减和工作态度的养成 通常人们对实验室T作人员培训的理解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 训。其实,对于实验室而言,培训应首重忠诚和T作态度的养成。 忠诚是任何团体都重视的品格。没有忠诚,任何技能都没有意义, 就好比许多“0”前缺少了一个…1’。因此,培养实验室T作人员对实验 室的忠诚感是培训]一作最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 “态度决定一切!”工作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有使命感,决定了 其是否会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是否有改进工作的意愿,同时也决 定了其学习效果和工作水平。这些都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关键。同 时,个人的工作态度也会影响团队文化的形成。只有安于工作、乐于丁 作的个人才可能形成稳定、高效的团队。 另外,人际技能、写作技能、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团队协作技能都是 培训不可忽视的内容。这些技能的培训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价值,同 时也对减少团队消耗,提升团队水平有帮助。 1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