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急诊急救的新课题

关于急诊急救的新课题

来源:九壹网
一、时代的发展更加需要急救医学,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笼罩着灾难事故的阴影。随着人们交往前所未有的频繁,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日趋繁忙,各种交通意外伤害急剧增多,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 Safar教授的国际心肺复苏研究中心,重点已转向了对灾难医学的研究。这种变化,预示着在急救机构组织运作方式、人员技术和装备上,必须有较大的相应变化。

二、现代急救的特点如下:1、专业急救机构已由医疗卫生部门扩展到多功能的救护机构,相互渗透,具备了在现场开展及时有效的脱险救治,并具备医学照护下输病人的能力。2、专业急救机构由城市、地区单一的若干个组织逐步联合协作,形成了城市、地区的专业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社会“大救援”观念正在形成。3、为国际救援机构创造了条件,因而出现了跨洲越洋距离的急救运输。传统的由医疗卫生部门办“急救”的状况已在发生着急剧的“松动”。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必将成为新世纪急救、灾难医学发展的趋势。4、社会已较全面充分地评估了现代急救医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从而给予有力的支持,在传统的红十字会员救治活动中,出现了方兴未艾的救援活动的“志愿者”。5、此起彼伏的灾害事故的增多,使灾害救援医学充实了急救医学的内容,并形成其院外救援医学的特色。6、急救医学的学术内容,主要由院外急救包括灾害医学及医学监护运输、院内急诊、院内危重症监护医学等学科融合形成,由于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有其自己的和已形成较规范的学科体系,尤其有着与院外环境不同的工作条件,因此急救医学的院外部分是现代急救医学的主体部分。

三、急救中一些观点和认识1、应将心肺复苏(CPR)延伸为心肺脑复苏(CPCR):急救的目的是提高病人生存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使心脏搏动延长数小时或几天,因此脑复苏就显得非常重要。许多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经CPR后,因意识未恢复最终以植物状态生存。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与复苏时间的长短、病因等因素有关外,未及时脑复苏是主要问题。因此在心跳呼吸恢复之后,要及时置冰帽,作冬眠或亚冬眠,适时应用促使脑复苏的药物。国内外动物实验证明: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对脑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在临床上未显示明显疗效。及早除颤,恢复循环对脑复苏有积极影响。2、切忌重心轻肺:复苏CAB属生命基本支持,即开放气道、建立人工呼吸、循环支持,但在具体实施时往往重心轻肺。医护人员将重点放在心脏的复跳上,故立即进行心外按压和除颤等,而忽视了气道的建立和及时通气,这往往使复苏难以成功。实际上,及时有效的通气也有利于心脏复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施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因心肌梗死造成心跳停止者,可先除颤再开放气道,但对由痰堵窒息造成心搏停止者,开放气道吸出痰液就至关重要。3、正确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仍是复苏最有效的药物,应该首选。该药同时具有α和β受体兴奋作用,α受体兴奋作用使心肌兴奋性增强,二者共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心脏复跳的成功率,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讨论:(1)剂量问题: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使用1mg静脉注射,这是标准剂量,源于动物实验。近年来临床使用肾上腺素有逐渐增大用量的趋势,剂量有各不相同,有的每隔5分钟给药1、3、5mg,或2、4、6mg;也有每次5mg、10mg,最大的用药总量达118mg。但是,必须注意,应用肾上腺素以使心跳恢复为目的,过大剂量可使心肌坏死。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前瞻性研究,认为1mg与大剂量在复苏效果上无显著差异,因而国际上又恢复1mg用量。(2)小儿应用问题: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用量仍为1:1000肾上腺素,

每次0.1mg/kg(0.01mg/kg),气管内给药为0.1mg/kg。若无效,3~5分钟后给大剂量0.1~0.2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mg。(3)是否使用问题:复苏应用肾上腺素可使室颤由细变粗利于除颤成功。但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后,心率很快,心肌耗氧量很大,不利于进一步生命支持。在剂量效应过后心率会逐渐减慢,为维持适当的心率而持续静点肾上腺素是必要的。(4)给药途径问题:目前统一的看法仍是:静脉注射,静脉穿刺有困难时也可以气管内给药,但不如静脉注射有效。其次是肌肉和皮下注射。对心内注射大多数专家持否定意见,认为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注射容易刺伤冠状动脉前降支,也易刺伤肺造成气胸。如果万不得已行心内注射,也以剑突下注射为佳。无论新三联或老三联,现在都已废弃不用。4、创伤急救研究进展:截止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实施创伤后生命支持的继续教育(ATLS)。院前急救技术,例如,气管插管、除颤、心电监测、呼吸机的应用等这种院前急救称PHTLS。院内急救系统分为两个时间即初期复苏和高级复苏。(1)初期复苏:①主要是控制伤员颈椎,维持气道通畅;②进行有效的呼吸和通气;③止血,维持有效血液循环;④检查神经系统情况;⑤暴露病人或控制环境。(2)高级复苏:①全面评估伤情(包括生命体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腹腔灌洗、X光诊断和化验检查等;②决定性手术治疗;③对手术后危重多发性伤伤员在SICU进行治疗。创伤死亡分为三个高峰:第一高峰:损伤后几秒到几分钟。常见于脑、脑干、高位脊椎损伤、心脏外伤、主动脉或其它大血管断裂,很少存活。第二高峰:伤后几分钟到几小时之内。这是医院内急救的主要焦点。常见的外伤有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血气胸、脾破裂、骨盆骨折或其它严重出血的多发伤。第一小时主要是快速评估伤情和液体复苏。为了把握第一小时的治疗,许多研究者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称伤后第一小时为黄金时刻。第三高峰:伤后几天到几周。最常见于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大部分这类病人在SICU进行监护治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