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2期 2014年l2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1-35 NO.12 Dec.2O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思考 李钟麟 (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永州425199) 摘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 芡展的重要问题而受到全球的特别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内容,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4rl正确的生 态文明观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培育大学生优良的生态文明意识迫在眉睫,因此,探讨生态文 明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6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4)12-0098—03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人们对当代工 业文明带来严重环境安全进行深刻反思而形成和正在积极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问题而受到全球的特别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主要内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现了由 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 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 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状态。工业文明300 年来,人类取得了无与伦比的经济奇迹,创造了巨大的物质 发展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我国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 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 持续发展的高度,领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 迫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下已刻不容缓。因此,加强生 财富,然而,人们为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与自然的 对立也在不断地加重。正如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 所指出 态文明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 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 的那样,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 克思也曾告诫: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 求。担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思维,打造生态文明意识的 主渠道、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 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追在眉 睫。 只会带来灾难。”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 时,也饱尝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 问题接踵而至,现实迫使人们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 新建构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 尔。卡逊出版了 寂静的春天 一书,1972年,罗马俱乐 一 经验和现实使生态文明重要性日益彰显 部发表了誉满全球的报告(<增长的极限 ,1987年世界环境 人类有史以来,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与发展委员会起草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获得通过并出 版,可持续性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立,第一次提出可 持续发展理念,1 992年,联合圆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 里 收稿日期:20l4—10—14 约宣言 和 2l世纪议程 ,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2年,联台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一一致通过_『 我们憧憬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立项课题(项目编号XJK01 1CGD014);湖南省普通高等 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21);湖南科 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建设学科资助。 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真正迈开了全球实践的新步伐,生态 文明已成为全球共同的日程。 作者简介:李钟麟(1966--),男,湖南祁阳人,湖南 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硕士,湖南省高 校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98 二培育生态人…一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旨归 “生态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和建设者,生态人是指善 于处理自身与自然、他人的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 人。生态人是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中对这种运行逻辑逐渐体 悟、澄明,并用于规范和改造自身,致力达到外部自然状态, 内部自然生态一精神生态,人格生态的平衡,形成良好的 生命存在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当今时代的一种 全新的价值形态,其主旨即在造就“生态人”。因为只有生 态人才能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人,肩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 育,把他们培育成为生态人,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价值的最终目标。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 前提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旨趣在于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是这一根本价值决定了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首先, 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自然界是一切文明形 态形成和发展的根据,更是生态文明得以诞生的基础,从某 种程度上说,自然就是人类的精神之乡、审美之乡、心灵之 乡,人类走向自然就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回归。其次,生态人 所处的生态文明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实现了 人类社会、经济、人口、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最佳综合, 是迄今为止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既能发挥工业技术创造物质 财富的优势,又能避免工业技术带来的弊端,从而在更高层 次上维护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 育的主要阵地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推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 哲学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必须面对的首要问 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二者既是主客 体、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处于生态系统的统一体之中。通过 生态文明哲学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方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深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 球,地球的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人与自然不仅具有 斗争性,更具有同一性,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 互利的观念。要摒弃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 主义”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是指导生态文明道 德规范和行为的思想理论基础。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 观。铸就生态人,关键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伦理道 德观。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是人类的生态伦理观念 出了问题而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中国古代哲学的“天 人合一”观则是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 易经 中的天地之大德,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孟子的“仁民爱物”、老庄的“返朴归真”、张载的“民胞 物与”等,无不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生态文明建 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它呼唤 与之相适应并能够与之服务的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是立足于 生态经济或低碳经济基础上的彰显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生 态经济道德,也是一种超越高代价发展路径和模式或以低代 价、低消耗赢得持续发展的和谐道德,更是一种关注于人类 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前瞻性道德,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 一种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和大自然的修养生息,构建新的天 人合一的宇宙伦理。生态道德要求人们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取 代占有自然的欲望,用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取代征 服自然的行为。为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引导大学 生明确人类在大自然整个体系中的定位,确立科学的生态行 为取向,养成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促使大学生树立生态丈明的 法律制度观。法律和制度,足支撑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加 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刚性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 不仅需要人类的生态理念和生态道德,更需要社会法律和制 度的保障。因为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是基于代际正义之上的入 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利益平衡与和谐发展是建立生 态文明的关键。然而现实表明,没有一个利益主体会心甘情 愿地使自已的利益追求受到。因此,要协调好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依靠道德、宗教、法律、 制度等模式。 而在这诸种凋控模式中,法律和制度以其 规范性和强制性,成为维护生态文明最有利的屏障,因而, 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来确立生态文明的地位,构建生态文明 的保障机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 生态环境。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传授 生态法律和制度知识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知 道自己的生态环境的权力与义务。另一方面,能够引导他们 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践中,进而给社会中的生态环 境违法造成一定的压力,为生态环境的执法营造良好的氛 固。 三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它不仅是经 济问题、技术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思维方式、 工作方法和价值观念的问题。首先,需要人们的世界观、价 值观、法制观、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发展方式 的转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一场全民思想运动, 是一场文化创新运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文素质教 育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生态文明方面具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这就迫切要求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要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更贴近 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这就必须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教学内容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面向时代、与时俱进,从知 识体系上适时创新和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 (一)整合教学资源,采取专题探究式,加强理论武装, 铸就大学生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制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四门主干课程没有专门的章 节阐述生态文明的内容,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仅不能 回避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更应努力整合教学资源,充分 发掘现有教学资源,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渗透到教学之 中。 首先,整合教学资源,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新理念。 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教学中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 哲学思想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用唯物 主义阐述了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人 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统一协调发展思想,并进一步从生产 和社会制度视角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通过原理教学,引导学生用辨证思维 的观点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思维形成生态文 明意识。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教学要特别突出、、思想中有关生态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 内涵和要求。要向学生讲清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 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的意图,结合“两型社会”建设,使学生充分认识加强生态 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 涉及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 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必须依赖制度建设来实现。 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教学中应适当补充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方 面的内容。尽量挖掘我国生态环境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 来生态环境史,以及中国党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与建设 发展史,总结经验与教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做一名生态人是当代大学 生的崇高历史使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教学中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 育。在“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社会公德”、“法律基础“等章节中应增加生态思想、生 态道德和生态法律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生态 公正、尊重生命、善待自然、适度消费等生态意识,促使大 学生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关系中,树立人对自然的道 德义务感和责任感,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必须紧密联系学 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教育效果的生活化,使大学生能积极地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与此同时,该课程还要强化环 境法律法规教育,对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 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采取专题探究式,引导学生向理性生态人转化。 专题探究式生态文明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置 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关的课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 践教学环节,布置给学生完成调研报告。专题范围可大可小, 可以是宏观层面的也可以是微观层面的,还可以是学生身边 l00 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现实问题,主动评价现实的生态 文明现象,分析生态文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生态 文明问题的对策,从而为部门献计献策,对学生理性生 态行为也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正确导向。 (二)创新教学模式,知行统一,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大 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养成良好的生 态文明行为习惯和科学的生态行为取向,这就要求高校进行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更重要的是要加 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悟到生态文明行为的重 要性,从而自觉地改进和提升自己的生态行为。首先,在形 式多样化的理论教育的同时,精心设计,有计划地引导大学 生开展节能环保的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先观察一些大学生 在食堂浪费粮食和在学生寝室、教室及其他公共场所随意破 坏环境等不良习惯和丑陋现象,撰写观后感。再如,组织学 生收集有关生态广告和生态影视视频竞赛,然后选出典型加 以播放,结合教学内容和国内外生态破坏、生态治理、生态 保护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出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增强生态 忧患意识,发自内心地感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 次,以绿色校园为依托,以学生环保协会为中心,充分利用 科普宣传节日及其相关的宣传活动,如“国际地球日”、 “国际湿地日”、“熄灯一小时”、“植树节”、“爱鸟周”、 “保护母亲河”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围绕“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主题,举办摄影、征文、演讲、展览、绘画、城乡 生态设计与规划等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科 技知识、法律法规,倡导绿色消费,使生态道德深入人心, 形成爱护生态、关爱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浓厚的 校园生态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情景中耳濡目染,提升生态 情感。再次,组织学生到周边的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绿 色社区、文明示范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考察参观,让 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态社会的成效,亲身感受生态文明的经 济效应、社会效应,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回答了理论 困惑,使学生自觉地改善个体生态知识与生态行为相脱节的 状况,提升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生态意识由知 到行的转化。 参考文献: 【l】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冯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24. [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4):4. [5】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