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荷马史诗_中的英雄精神

_荷马史诗_中的英雄精神

来源:九壹网
时代人物g

Times FiguregTheory Studies《荷马史诗》中的英雄精神

胡  芳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主要是因为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是英雄就应该追求卓【摘要】荷马史诗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英雄史诗”,

越、追求荣誉,追求卓越就不能贪生怕死、怯懦偷生,要珍视自己的荣誉,这就是《荷马史诗》中英雄们的人生目的和追求、豪迈的人生气概。追求卓越、不惧生死、

维护荣誉、肯定自我是《荷马史诗》中英雄精神的核心思想,它的影响泽及后来整个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关键词】《荷马史诗》;英雄;英雄精神

马克思说:《荷马史诗》“仍能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它的审美内涵,虽然和文明发展的方向相反,却依然有着浓烈的感染力。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

荷马通过史诗描写的是远古时期贵族英雄的不朽形象。他们是神的后裔,天之骄子。虽是凡人,但有着一般凡人所没有的高贵品质、高贵血统以及英雄的气概和品质。不仅门第显贵,而且仪表堂堂、相貌俊美。通读《荷马史诗》,特别是《伊利亚特》,感受最深的就是英雄们无时无刻不在为荣誉和尊严而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荣誉在英雄们心中具有与神一样高的崇高地位,它成为英雄人生的根本要求、英雄生命的价值所在。当阿基琉斯被夺去“荣誉礼物”后是如此的悲愤:“母亲啊,你既然生下我这个短命的儿子,奥林波斯的大神,在天空鸣雷的宙斯就该赐我荣誉。”[2]荣誉不但对活着的人无比珍贵,就是对死去的人也同样如此。在战场上如果己方英雄战死后被抢走尸体并剥下铠甲,那就是死者和死者的战友们极大的耻辱和罪名。正因为如此,特洛亚人和阿开奥斯人在战场上往往不惜为争夺阵亡英雄的遗体而恶战。《伊利亚特》中专门有一节就是“两军鏖战争夺帕特罗克洛斯的遗体”,“穿铜甲的阿开奥斯人中有人这样勉励说:‘朋友们啊,该多耻辱,倘若我们就这样丢下尸体重新退回空心船,还不如让这片黑色土地把我们吞下,这样也远远强过让驯马的特洛亚人获得巨大荣誉,把尸体拖进伊利昂。’高傲的特洛亚人中也有人这样勉励:‘朋友们啊,谁也不要退出战斗,即使我们注定都要在这里被戕杀。’”[3]

在《荷马史诗》的神话语境中,英雄也是“有死的凡人”,这是他们与众神最大的不同。从生到死,每个人却可以面临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选择庸庸碌碌终老一生,一是选择即使早逝也要声名卓越。英雄们都毫无例外的选择了第二种,正是这毫无例外的选择凸显出他们高于凡人的英雄本色。史诗的英雄主角阿基琉斯更是选择卓越、不惧死亡命运的典范。在他诞生之初,他的母亲就曾对他预言他有两种不同的命运:一是过和平的生活,尽管一生碌碌无为却可获得长寿;一是投身战争成为卓越的人而早死,无法安享其天年。阿基琉斯违背母亲的意旨毅然选择后者,展现出英雄追求卓越、追求荣誉、不甘平庸的英雄本色。时代人物 2008.08   200

黑格尔曾说:“关于阿基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4]的确人格的多面性使得在一种情境下,阿基琉斯个性的某一侧面鲜明地凸显出来,而另一种情境下,他个性的另一面又凸显出来,他个性的三棱锥以荣誉为轴心旋转着将不同的面呈现给读者。因为荣誉他愤怒,当荣誉的象征——女俘被阿伽门农霸道地剥夺时,战斗精神被个人尊严受到侵犯的“愤怒”代替,“阿基琉斯的愤怒”给希腊联军“带来了受之不尽的苦难”,不得不承认这里有阿基琉斯不顾大局率性而为的一分责任。也可以说阿基琉斯是“个人主义”的先驱,意识到了个人价值,他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置于民族集体利益之上。因为荣誉他痛哭,当赫克托尔穿上了从帕特克洛斯尸体上剥走的本属于阿基琉斯的铠甲时,实际上阿基琉斯的荣誉再一次被残忍地剥夺。因为阿基琉斯让帕特克洛斯穿戴自己的铠甲参战是一种重获荣誉的替代性仪式,帕特克洛斯的死使个人尊严受到侵犯的“愤怒”消逝在对亡友帕特克洛斯的悼念哀伤中,此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重情重义、珍惜友谊的阿基琉斯。因为荣誉他战斗,他那因“愤怒”熄灭的战斗热情又重被友情的光辉点燃,他忘我地投入战斗,奋不顾身甚至过分残暴卤莽,诠释了“当时人们一致遵从的英雄符码”[5],英雄只有通过英雄行为才能赢得荣誉。阿基琉斯的个性中,对个人尊严的敏感意识、对朋友的重情重义、对战斗的忘我投入分别使他首先成为一个有个人意识的人,其次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最后才是战场上骁勇的英雄。  

荣誉是阿基琉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他个性的核心,而他作为人、作为朋友以及作为英雄的结合点也在此。阿基琉斯对于荣誉不仅比其他人更敏感、更渴望,而且对于荣誉的理解也异于其他同时代人。在《伊利亚特》第九卷中,因为阿基琉斯退出战斗,导致希腊联军多次被击败。阿伽门农加倍送回财物并承诺将女儿嫁给阿基琉斯,并派出使者请求他回到战斗中去,但阿基琉斯拒绝了。被欧美哲学界称为“科学哲学四巨头”之一的费耶阿本德分析认为,荷马时代的“荣誉”是一个社会的而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荣誉本身并没有从对荣誉的奖励中区分出来。愤怒使阿基琉斯觉察到了荣誉和对荣誉的奖励之间的区别,因此当年迈的福伊尼克斯劝阿基琉斯收下财物,投入战斗,否则以后荣誉就不会这样显赫时,阿基琉斯说他不需要这样的荣誉,他已经从宙斯的喻令中得到了光荣。阿基琉斯的回答令使者们无法适从。在他们看来,荣誉和确认荣誉在场的行为是统一的,他们承认阿伽门农冒犯过阿基琉斯,但是现在财物已经加倍退回,相应失去的荣誉也就回来了。福伊尼克斯指出,即使是神,当人做了错事,也可以通过祭品和虔诚的许愿使其姑息容让,埃阿斯补充说甚至杀亲都有血价,这就是过去解决冲突的方式,也是现在阿基琉斯应该遵守的。[6]事实上一开始阿基琉斯理解的荣誉也像他们一样包含了对荣誉的奖励,而他对荣誉有意识地追求,也使他在无意识中将荣誉的奖励从荣誉的概念中分离出来,荣誉成了抽象的的概念,无法量化或物化,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当阿基琉斯失去荣誉的奖励品时,他从宙斯的喻令里获得了另一种荣誉,来自神对他的肯定,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可见他的荣誉观是接近现代人的。对荣誉的执着追求使这一人物充满时代感又熠熠闪光,个性的多面性----个人主义、重情重义、勇敢善战----使这一人物立体而丰满,而这一形象的动人之处还在于那种从英雄面具下流露出的真性情,那丰厚热烈的情感和在战场上等待他的是死亡也绝不消极躲避的人生价值观念,这些不仅属于阿基琉斯,也是典型希腊式的,正如别林斯基在《诗的种类的划分》中指出:长篇史诗的登场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但主人公必须是通过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民族力量的充沛,荷马笔下的阿基琉斯就是这样的。[7]

在荷马的英雄世界中,要获得荣誉,唯一实现途径就是自身要有卓越的行为表现。在这个世界上,外人对你的看法远远比你对自己的看法更为重要, 荣誉只能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搏取,“言语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最为英雄所不耻。当帕里斯败给对手墨涅拉奥斯时, 她的妻子海伦的谴责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是如此不可理喻:“你已从战争中回来, 但愿你在那里丧命, 被一个英勇的人, 我的前夫杀死。你从前曾经自夸, 论力量、手臂、法, 你比阿瑞斯喜爱的墨涅拉奥斯强的多。”[8]

肯定自我的地位和价值并张扬个性的自主和自由是英雄精神的又一充分体现。在《伊利亚特》诗篇中,阿基琉斯的“愤怒”除了阿伽门农对其“荣誉礼物”的不公正的剥夺,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阿伽门农对他作为“希腊最高尚的英雄”的地位和价值的蔑视,他就是要用拒绝出战来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奥德赛》诗篇中,奥德修斯更

g时代人物

Theory StudiesgTimes Figure

人文哲学视域中的技术

徐  伟,张胜利

(安徽师范大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它推动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也推动文化的发展。如果科技水平的进步不与社会道德水平同时推进,那么人们在拥

有越来越大的建设能力的同时也拥有了越来越大的破坏能力。科技社会是积蓄了巨大能力的社会,人类必须习惯于、适应于这种崭新的巨大能力,要从人文的角度看待技术,永远不能放弃对终极价值的思索和追求。

【关键词】人文评价;人文建构;幸福感;终极价值

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我们需要把技术的意义放到人文哲学的视野中来加以体认,从而在人学本体论的意义上确证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摒弃技术崇拜的工具理性,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从动机与目的、感性与理性、智能与思想、心理与行为的现实统一与不懈追求中,实现人的真正,张扬生命的无限潜能,展现人的自由本性,丰富人性的崇高蕴涵。

一、技术的人文评价

哈贝马斯曾引用马尔库塞的话说:“在这个宇宙中,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变成非常合理的,并证明科学技术使人不可能成为主动的,可能决定他自己的生活。因此,这个不自由既不表现为不合理的,也不表现为政治的而毋宁是表现为服从于技术机构,它扩大了生活的安慰,提高了劳动的生产力,因而技术的合法性不是取消统治的合法性,而是保护它,但在理性的工具性领域却发现了一个合理的完整的社会”。人文世界中的技术是始终置于人文审视或评价中的技术,是人用价值的、道德的、人性的标准对技术所进行的广义的“批判”。从本质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是凸现和肯定自我价值和力量的典范,这方面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奥德修斯在阿尔基诺奥斯宫中对自己逃脱风暴灾难进行叙述时,他把自己的得救完全归结于自我的努力,排除了原有的神明助佑的一面。

肯定自我和张扬个性往往意味着对权威和规则束缚的反抗,在荷马的英雄世界里,也确实没有绝对权威存在的太多余地和过多严格的道德约束。在英雄的眼里,一般有两种权威,一是神间的权威,一是人间的权威。但无论是哪种权威,如果对英雄的自我和个性形成不应有的压抑,有违英雄的信念,英雄都敢于反抗。面对人间的阿伽门农王,阿基琉斯坦言:“如果不管你说什么,我在每一个行动上都听命于你,我就是懦夫和无用的人。”[10]面对神间的权威,狄奥墨得斯敢于刺伤美神和战神。尤其令人深思和玩味的是面对毕竟是凡人的英雄竟然敢公开对抗神这样超常规的事情,天地间的最高权威宙斯的态度更多的却是默许甚至支持。面对美神阿佛罗狄特的受伤,凡人和天神之父只是笑笑,对她说:“我的孩子,战争的事情不由你司章,你还是专门管理可爱的婚姻事情,这些事情由活跃的阿瑞斯和雅典娜关心。”[11]而当战神阿瑞斯受伤后痛哭流涕,的力量,它推动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也推动文化的发展。它只能使人脱离愚昧,而不是使人陷入受控制的悲观情绪。

(一)对技术的道德评价

当代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卡尔g米切姆在他的《技术哲学概念》一书中,把技术哲学的发展概括为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工程学的技术哲学着重从内部分析技术,体现的是技术的自身逻辑;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侧重于从外部透视和解释技术,展现的是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人文主义推崇人的价值,关注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看重人的精神潜能,对人的自由和人的压抑现象十分敏感,而技术的高效率、细分工、专业化等都对人文主义的上述理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所以导致了用一种极端化的人文关怀来评判技术,大部分研究技术问题的人文主义者都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现代技术科学,把技术看作文明堕落、人类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由与尊严丧失的祸根。中国古代的庄子就曾反对人们使用可以节省劳力的机械装置,他担心人使用机械会产生投机取巧之心,从而损害人的勤劳和淳朴的自然本性。技术批判的开山鼻祖,法国启蒙思想家宙斯更是对他侧目而视:“两边倒的东西, 不要坐在我面前哭泣,你是所有奥林波斯中我最恨的小厮, 你心里喜欢的只有吵架、战争和斗殴。”[12]英雄的这些所作所为和神明的态度在东方的神话语境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英雄们张扬的个性还表现在他们大都光明磊落、爱憎分明,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本真的人性欲望的渴求。阿基琉斯对心爱的女人爱得是这样的深切:“一个健全的好人总是喜爱他自己的人,对她很关心, 就像我从心里喜爱她,尽管她是女俘。”[13]而对虚伪和言行不一的行为又是这样的痛恨:“有人把事情藏心里,嘴里说另一件事情,在我看来像冥王的大门那样可恨。”[14]英雄们光明磊落、极其率真的个性即使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也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埃阿斯同赫克托尔在两军阵前决斗,夜幕降临时也没有决出胜负的时候,“(赫克托尔)把嵌银的剑连同剑鞘和精心剪裁的佩带一起取下来相赠;埃阿斯把发亮的紫色腰带送给赫克托尔。他们告别,一个到阿开亚人的队伍中,另一个到特洛伊人的人群里。”[15]这一幕不由得每一个阅读它的现代人不为之惊叹。由此可见, 即使是黑暗的死亡也无法掩盖英雄们璀璨夺目的人性光辉。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一书中认为,“老于世故、把一切只当作工具来使用的理性,业已取代了道德,揣揣不安、恐惧和冷酷,取代了纯洁的、自然的清福;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仇恨和告密,取代了本能的相亲相爱。总之,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道德也就消失,‘怀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与背叛永远隐藏在礼仪那种虚伪一致的面目下面,隐藏在使我们夸耀为我们时代文明的依据的那种文雅背后。’”于是他主张人类应该摒弃科学技术,返回自然的原始状态,过一种远离文明的淳朴生活,这样才能保持道德的、善的本性。美国思想家芒福德把科学技术进入到机器时代称为“野蛮的新纪元”,认为被工业文明塑造起来的新型的人,在追逐权利和金钱时藐视一切,如家庭的眷恋、田园式的生活、健康和一切文明生活的正常快乐。众所周知,人类发展技术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膨胀物欲,而是为了美化生活以善待生命;不是技术压抑人性或物对人的占有,而是人驾驭物的自信与自由;不是让科技主宰社会,让工具征服生命,而是用科技的手段来实现人文关爱,用机器工具来发展个性和健全是英雄就应该追求卓越、追求荣誉, 追求卓越就不能贪生怕死、怯懦偷生,要珍视自己的荣誉,这就是《荷马史诗》中英雄们的人生目的和追求、 豪迈的人生气概。可以说追求卓越、不惧生死、维护荣誉、肯定自我是《荷马史诗》中英雄精神的核心思想, 它的影响泽及后来整个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4.[4]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3.[5]麦永雄.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7(3):16.[6]沈兴漾.抽象概念的始末[DB/OL].http://www.cc.org.cn/2003211228.[7]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中译本#第三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46.

[2][3][8][9][10[11][12][13][14[15][希腊]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湖南岳阳人,苏州大学文学作者简介:胡芳,女 

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

外文化关系。

201

2008.08 时代人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