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北省黄冈中学2011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历史(附答案)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1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历史(附答案)

来源:九壹网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1年春高二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综括唐朝刘知己《史通》所述,约有四端:不畏强暴(史德),分清邪正是非(史识),鉴别史料真伪(史学),不为浮词妄饰(史才)。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这主要反映了他的( )

A.史德 B.史学 C. 史识 D.史才 2、《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3、古代希腊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创立多种形式的民主政治。其中为17世纪的英国所继承的是( )

A.定期召开全体成员参加的公民大会 B.各级官职实行差额选举

C.所有公民具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 D.集体管理、依法行政

4、美国在建国初期实行“南北两制”与中国的“一国两制”的相似之处有( ) ①目的都是维护国家统一;②从各地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③一国中的两种制度都各有其先进性;④“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5、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 )

清朝黄龙旗 中华帝国旗 五色旗 人民共和国国旗 A. 中国领土的变化 B. 人民地位的变化 C. 思想文化的变化 D. 国家观念的变化 6、《世载堂杂忆》载:“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这说明太平天国( )

A.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B.领导者的进取心逐渐减退 C.大多将士参加是迫于生计 D.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 7、五四运动中,直系将领吴佩孚通电说:“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

第 1 页 共 10 页

情可嘉,其情更有可原。”材料表明( )

A.吴佩孚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B.北洋军阀直系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吴佩孚要求开展武装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D.北洋军阀迫于压力而支持学生斗争 8、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戴安澜将军率所部200师万余将士在东瓜战役中,击毙日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大捷。中国远征军出征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履行与缅甸国的军事政治协议 C.缓解美、英两国对国民的压力 D.保卫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的通畅 9、“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为此„„规定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年薪为六千法郎。”这一“限薪”令的主要动机是( )

A.解决财政困难 B.防止 C.提高执政能力 D.创建理想社会

10、1971年,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材料表明( )

A.美国企图在联合国制造“” B.美国企图继续阻止中国加入联合国

C.美国认识到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控制了联合国 D.美国继续准备武装干涉中国并继续控制

11、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开始。”对凯南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美苏即将爆发战争 B.美国将采取遏制对付苏联 C.局部战争将不可避免 D.法西斯势力必将抬头 12、“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代马祖常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13、1860年英法两国签署《科布登一谢瓦利埃条约》,规定:英国废除对法国白酒的歧视:作为交换,法国为英国制造品提供更广泛的市场。订立这样的条约是因为( )

A.英法两国在欧洲的矛盾消失 B.两国协调关系共同对付德国 C.英国工业化程度高于法国 D.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14、下表是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地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的统计资料。对表格中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1820-1849年 1850-1879年 1880-1909年 迁出 总人数 29 72 156 迁至他乡务农人数 29 15 0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商人数 0 49 118 出国谋生人数 0 8 38 第 2 页 共 10 页

1910-1939年 473 0 77 396 A.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B.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突出,人们被迫外迁谋生 C.随着西方侵略加深,沿海居民开始到海外谋生

D.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农村经济衰落,农民更加贫困

15、1962年5月,政治局常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国民经济调整的三项措施:一曰“下马”,二曰“减人”,三曰农业“增产”。采取这些“非常办法”的主要原因是( )

A.纠“左”已取得初步成效

B.少数领导人对形势的错误判断 C.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D.在经济方面仍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16、自2008年9月底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强震,已让各国投资者对经济和股市的信心降至历史最低点。不过,学者们普遍认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影响范围跟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颇为相似,但不会引发经济大萧条。因为人类不会再犯那次大危机中所犯的错误。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是( )

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都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C.纷纷削减开支,组织救济 D.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文中所描述的苏俄(联)的是( )

A.战时主义 B.新经济 C.农业集体化 D.工业化的

18、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6年 1973年 全世界 2003700 100% 231125666 100% 美国 6900 34.88% 62599 27.08% 欧共体 317570 15.85% 6279762 27.017% 日本 91291 4.26% 4214204 18.023% 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对数据变化的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的滞胀局面折射了里根经济的失灵 B.世界的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C.这种经济格局的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19、下表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增长表 时间 1980年 1997年 1998年 数额(亿美元) 520 4000 4300—4400 与这一变化相关的因素有:①两极格局的结束 ②公司的推动 ③世界多边贸易的建立 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李贽提出的人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思想冲击了理学的什么观点?( )

A.四书五经 B.存天理,灭人欲

第 3 页 共 10 页

C.致良知 D.三教合一

21、以下四幅图片分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会微或标志,在设计风格上都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的笔触,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它们所体现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不包括( )

A.线条自由灵动,挥洒自如 B.布局疏密适宜,错落有致 C.形式变化多端,简洁抽象 D.注重写实风格,笔画工整

22、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三次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和宗教信仰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 、确保代议制的逐步确立

23、下列对初期北京地区创办报刊的数字统计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年份 报刊份数 1912 36 1913 41 1914-1915 3 1916 58 1924 65 A.1912—1913年办报高潮的出现与中华成立密切相关 B.1914—1915年办报较少的重要原因是袁世凯的 C.1916年办报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1924年办报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伐战争的推动

24、马克思说“当法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作品与这一时代有关的是( )

A.《人间喜剧》 B.《老人与海》 C.《悲惨世界》 D.《等待戈多》 25、20世纪初,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各国最遥远的乡村,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电视和电影 B.铁路和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和漫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26题15分,27题12分,28题9分,29题或30题14分,共50分。

26、(15分)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A.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 B.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

第 4 页 共 10 页

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16页

材料三:中国前近代城市是不具有地位的„„1921—1922年北洋公布了《市自治制》及其实施细则„„1928年7月,国民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规定特别市的设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首都;(2)人口在100万以上者;(3)其他特殊情况者。

材料四: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国形式。

——《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 材料五: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中国政治地理》第47页

(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2分)

(2)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我国设立特别市和普通市的主要原因。(3分)

(4)简要分析材料四摘引的“指示”的直接影响和深远意义。(3分)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背景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的基本情况。(3分)

(6)你认为本题提供的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2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

(1)根据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2分)这此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2分)

第 5 页 共 10 页

材料二: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剪掉辫子反朝廷”成为流行歌谣。„„有报纸指出,建立后政体、国体、官制、礼仪、历法、刑名、娱乐、住所,以服装的变化最迅速、最广泛。一时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中国服饰史》

材料三:清朝入关之初,强令汉人改变衣冠制度,男人都得依照满俗,剃发结辫,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变发易服的推行情况有什么不同?(4分)同样的变发易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反响?(4分)

28、(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此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和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也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现在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的任务。

——《书信集》

材料二:1953年,党根据的提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的民粹主义思想及其本质上的小农倾向和他对“共同生活、共同劳作”的农民理想的浪漫称颂,使他把“人民”这一概念仅仅理解农民群众(因为农民毕竟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并导致他高度评价他相信农民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性。„„如果说,因其民粹主义思想而被证明不是一个纯粹的列宁主义者,那么,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正是这些平均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对成功地实现一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莫里斯·迈纳斯《的中国及后的中国》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毛泽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2分)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三的观点。(7分)

请考生在第29、30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29、(14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明治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所中

第 6 页 共 10 页

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筹建之始„„(左宗棠)明确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竞成虚设。”„„英、法、俄、德等国“备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竞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欲得其造船之法,为中国永远之利,并可兴别项之利”„„还进一步提出附设艺局(注:“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聘请西洋技师,派中国工匠、学员学习西洋语言文字、标法画法等。„„福州船政局前后共成船34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3艘„„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修造的最大军舰。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福州船政局》

材料三: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维新运动期间,从15年到1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1904年,清颁行新学制,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奏定学堂章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近代教育上的特点?(3分)根据材料二,分析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学堂的目的。(3分)

(2)综合三则材料分析造成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差异的主要原因。(8分)

30、(14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的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材料四:(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8分)

第 7 页 共 10 页

(2)根据材料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的主张相比主要不同是什么?说明法国的目的和表面理由。(4分)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2分)

参及解析: 1—5 CADAB 6—10 DADDA 11—15 BACAD 16—20 DDAAB 21—25 DADCA 联考解析

1.C 根据材料可知,史识是指所持的观念、立场问题,即应该如何认识历史、判断历史。而把农民领袖列入世家,为匈奴列传。正是体现了司马迁的立场,反映了他如何认识历史。而与他的道德修养(史德)无关。

2.A 考查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反映的是严格的等级关系。

3.D 17世纪的英国通过光荣,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但是在当时,民主的范围还比较小,不是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的。故排除A、C。而各级官职实行差额选举与史实不符。

4.A “南北两制”是指美国建国初,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保留奴隶主种植园经济。而中国的“一国两制”是指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建国初的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保留了奴隶,是落后的。故排除③。 5.B 从清朝满洲贵族的统治到袁世凯,再到中华的五族共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从国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地位的变化。

6.D 此题相对较易,主要抓住材料,根据材料可看出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战略分歧。 7.A 1919年五四运时,北洋军阀是由段祺瑞的皖系军阀来统治的,而材料中是“直系将领吴佩孚”,故选择A。

8.D 课本知识再现。1942年初,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9.D 从材料可以看出此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巴黎公社规定“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故主要动机是在于创建理想社会。

10.A 主要理解材料。从“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可以排除B;C项明显错误,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控制联合国;从“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可以看出美国并没有继续准备武装干涉中国的意图。

11.B 抓住材料所给的时间“1945年”,结合二战后两极世界的形成,故选择B。 12.A 从诗句中的“波斯”、“度流沙”、“桑麻”可以看出此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情况。 13.C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英法之间的矛盾,而英法矛盾也并没有消失,排除A;德国是1871

第 8 页 共 10 页

年统一的,故排除B;而D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来。 14.A 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820—1939”,再结合表格全面分析。此时中国由于战乱,人口不可能急剧增长,排除B;C项错在“开始”,而且不能全面反映表格的信息;D项无法从材料中反映。

15.D 1960年我国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我国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此时还采取“非常办法”,说明当时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

16.D 课本知识再现。各国为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反而加重的经济危机。

17.D 战时主义取消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与材料中的“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不符;新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不符;而农业集体化主要是针对农村,与题干不符。

18.A 此题是反向选择题,美国经济的滞胀折射出凯恩斯主义的失灵,而里根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来去医治“滞胀”。

19.A 注意材料中所给的时间,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建立,1973年瓦解。与题干不符。

20.B 注意理解“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这与顺其“自然之性”相对。而题干本身也是问“理学的什么观点”。故选择B。

21.C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形式变化多端,简洁抽象。

22.A B项表达本身就错误,而C项,宗教宽容并没有广泛接受;D项,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无关。

23.D 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北伐发生在1926年,故D项错误。

24.C 从“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可以看出,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所以此时的作品是浪漫主义。A项是现实主义,B项是现代主义文学,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

25.C 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20世纪初”,电视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明的,此是不可能在乡村普及;B项,飞机是20世纪初的成果,也不可能在乡村普及;而网络是第三次科技的成就。故选择C。

26、(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的县高于郡或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边远地区等。(2分)

(2)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集权,此制度沿用至今。(2分) (3)主要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地位提高等。(3分)

(4)直接影响:促成内蒙古自治成立(促成内蒙古自治区建立)

深远意义: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形成,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3

分)

(5)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根据中英签署的关于问题联合声明,1997年中国正式对恢复行使

主权,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澳门:根据中葡签署的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1999年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

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3分)

(6)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

第 9 页 共 10 页

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等等。(言之成理即可,2分)

27、(1)历史信息: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20世纪30年代与外国人交往的上海男子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中国传统的服装。(2分)

说明:当时的中国人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受传统观念的影(或中国人在穿衣方面激进时尚与相对保守并存);反映了中西文化共存、相互交融的现象。(2分)

(2)不同:材料二反映的是自发的群众运动与的相关规定相结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材料三反映的是清朝采取强硬措施,遭到汉族百姓的强烈反抗。(4分)

原因:清朝为加强统治、以示征服,不顾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强令汉人变发易服;(2分)而初年的变发易服体现了当时人民受文明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代表封建和封建思想的旧的服饰制度的反抗(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2分)

28、⑴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2分) ⑵①材料三的观点不正确。(2分) ②他只看到重视农民,而没有看到的深层思想:的任务是(获取机器)实现由农业基础向工业基础的转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4分)

③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分) 29、(1)特点:制定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大、中、小学完备;国民受教育比例高。(3分)

目的: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造船之法”以增强国家实力),维护清王朝统治。(3分)

(2)不同的原因:①领导者的素质差异。中国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均是内的旧官僚,他们仍然抱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不放。日本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资本主义性质的是明治,他们全方位推动日本的近代化。(4分)

②经济基础不同。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迅速。中国清的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经济落后影响教育进步。(4分)

30、(1)主张:英国主张剥夺德国海外殖民地,尽可能地削弱德国的海上力量。但是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反对肢解德国和将其领土置于别国统治之下。

原因:是英国要维持其传统的欧洲势力均衡,防止法国称霸欧洲;避免引起德国的怨恨和可能发生的报复;避免在德国发生布尔什维克。(8分)

(2)法国主张:把德国瓜分为若干个国家并加以控制,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 原因:企图建立欧洲的霸权,

表面理由:英国的主张已足以引起德国的怨恨和复仇要求。(4分) (3)英国允许德国发展海军并拥有潜水艇(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法西斯扩张军备采取容忍态度),英国与德国一道破坏了凡尔赛和约。(2分)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