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老中医袁占盈运用经方“同病异治”治疗消渴病经验

名老中医袁占盈运用经方“同病异治”治疗消渴病经验

来源:九壹网
光明中医2019年2月第34卷第4期CJGMCMFebruary2019.Vol34.4

·537·

【薪火传承】治疗消渴病经验名老中医袁占盈运用经方“同病异治”

1

赵逸菲

2

宋纯东

3△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摘要:“同病异治”始于虽然没有具体提出相应的名称,到了张仲景将之发展,在与中有着大“同病异治”量的应用,可以说仲景对的治法应用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袁占盈教授从医50余年,擅长消渴病的诊治,尤喜用经方,其“同病异治”用仲景理论活用经方治疗消渴病,效果明显。关键词:袁占盈;经方;同病异治;消渴病doi:10.3969/j.issn.1003-14.2019.04.017

04-0537-0314(2019)-文章编号:1003-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系统总结了汉代

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伤寒,“师曰:诸有水者,并治第十四》中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3]。因水气同样是水气病,停留的部位不同,其治法也不同。腰以上肿或先头面

肿,病位在上,在表,可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加术汤等发汗以逐水;腰以下肿或先下肢肿,病位在下,

[4]

在里,可用防己茯苓汤、五苓散等方化气以利小便。《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又如

:“下血,十六》中,远血近血的证治先便后血,此远血”;“下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

[3]

当归散主之”。根据出血部位的上下不同分别给予

[5]

黄土汤与赤小豆当归散。

1.2同病不同病机而异治同属一种疾病,由于病因

·病机不同,治法则异。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

。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中医辨证杂病论》

,论治的基础,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四诊八纲,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

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灵活运用了“同病异治”治疗法则,为后世医家诊疗疾病的典范。袁占盈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知名教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袁老从医50余年,在糖尿病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袁老对仲景理论中“同病异治”法作深入分析、认真梳理,认为:同为消渴病,因处于不同时期、病程长短、病因病机、病人体质等不同,按八纲辨证,采用不同治法,运用经方治疗,执简驭繁,可更好地指导临床,达到预期疗效。1

“同病异治”仲景理论研究“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因时、因地、因人不

37条:下利病,证治第十七》证见脐腹部既痛且胀,下

利不畅,是实热宿食蕴结肠道,当“通因通用”攻下实宜大承气汤;若“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荡涤燥结,

,热,汗出而厥者”是脾肾虚寒、阳虚阴盛之下利,急当

[6]

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

邪消长、病势变化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使疾病得到

[1]

的治法最早是在《黄控制,进而痊愈。“同病异治”

[2]

帝内经》中提出,对这一学术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

·》:“西北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散而寒之,东南述

温经回阳、通脉救逆,宜用通脉四逆汤。

1.3同病不同证候虚实而异治《金匮要略·胸痹心:“胸痹心中痞,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曰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实者多为阴寒痰浊偏盛,故以枳同为胸痹病,主之。

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豁痰降气;虚者多为心胸阳气

[7]大伤,故以人参汤补气温阳,消痰除满。1.4同病不同病因而异治如病溢饮者,仲景提出

”仲景在临床实践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过程中,通过对疾病的观察,总结出根据同种疾病的邪正盛衰,不同病机及病变部位等的不同,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1.1

·同病不同病位而异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

“当发其汗”,若为外寒内饮,则应以小青龙汤解表蠲

饮,止咳平喘;若为外感风邪,内有郁热则应以大青龙汤散寒化饮,清热除烦,可因病因之不同,则治法亦

。有别

“同病异治”。“同病异的实质是同病异证异治治”亦是后世医家辨病分型论治之基础。2

“同病异治”袁占盈教授活用经方治疗消渴病袁老认为: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施治,根据脏腑柔弱,四诊

作者单位: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药大学龙子湖校区中医专业2017级(河南郑州450046);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肾科(河南郑州450000)

△通讯作者

·538·

光明中医2019年2月第34卷第4期合参,结合八纲辨证(脏腑中分阴阳),分别配合养阴益气、除湿化浊、清热化痰、通阳利水、活血化瘀、滋阴

固肾诸法,灵活运用经方,结合时方辨治消渴病,疗效

明显。2.1

清肺胃-肺胃热盛,清热养阴中医对消渴病的

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始立消渴病专篇,《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三消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消渴病之初期(阴虚与热盛症状并见),病机多为肺胃热盛,阴津亏耗。治以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使用经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如果肝(胆)胃郁热明显,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气不通,邪热郁阻少阳,糟粕结滞胃肠,可与大柴胡汤加减。2.2理脾胃-脾虚痰湿,除湿化浊;痰热困脾,清热化痰

《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临床所见,许多消渴病病人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而致此病[8]

,所谓“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故治应以健脾除湿化浊,药用芳

香化湿类药物或成方二陈汤或黄连温胆汤加减;若痰热互结,治宜清热化痰,方药:小陷胸汤加减。2.3补脾肾-气阴两虚,健脾益肾消渴病病理基础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久而见气阴两虚。气虚不能化生津液,阴虚在所难免,阴虚津液不足,气无所附而虚象益甚,故气阴两虚是本病常见的一个证型[9]

,相当于消渴病中期。基本治法为益气养阴,但有偏脾与

偏肾之不同,其偏脾虚者,用自拟益气养阴健脾汤(黄

芪、山药、苍术、玄参、生熟地、黄精、云苓、太子参、五味子、麦冬、黄连),

益气养阴健脾;由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脾虚津伤而发消渴,可用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畅达三焦、温脾生津;偏肾虚者,用自拟芪连地黄

汤(六味地黄汤加黄芪、黄连),益气养阴滋肾。2.4

调肝肾-肝肾阴虚,养阴滋润《石室秘录》早

就提出:“

……故治消渴之法。应以治肾为主。”《济生方》云:“消渴之病,皆起于肾,盛壮之时不自保养,快情纵欲,饮酒尤度……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帜,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由是生焉。”由于饮酒无度,

或房劳过度,导致肝肾亏虚,积热内生而发此病。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地黄类如知柏地黄汤或杞菊地黄汤加减;若日久肝阴亏虚,木郁化火,横克脾土,脾阳受损而见下利等,寒热错杂,可用乌梅丸清上温下。袁老指出:消渴病的治疗过程中,多配合补肝肾的药物,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2.5畅三焦-阳虚水停,畅达三焦,通阳利水《杂

病源流犀烛》曰:“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肿

CJGMCMFebruary2019.Vol34.4

而小便少者。”相当于消渴病后期,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职,三焦气机不畅,血液瘀阻,水湿本已内停,血不

利更为水,水肿更甚,病情迁延不愈,应治以益气通阳、畅达三焦,通调气机,化瘀利水。方用金匮肾气丸或防已茯苓汤加减:畏寒怕冷者加附子、仙茅、淫羊藿;恶心欲呕合用小半夏汤;大便干者加肉苁蓉、郁李仁、火麻仁;腹胀可合用枳术丸;大便溏合用参苓白术散。2.6

下瘀血-活血通络,破血逐瘀唐容川《血证论》指出:“血瘀发渴者,以津生津,其根在胃,以有血

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固不得随气上升,是以

发渴。

”瘀血阻滞是消渴的病机关键,可贯穿消渴病整个病程始终。《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治法:活血通络。方药:一般瘀血选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也可根据瘀血的部位选用王清任五个逐瘀汤

(《医林改错》)加减[10]。瘀阻经络加地龙、全蝎;瘀阻血脉加水蛭;或选用经方破血逐瘀: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加味。3病案举隅

沈某,女,75岁,吉林长春市人,初诊:2017年12月4日。以“发现血糖高20年,肢麻疼痛3年”就诊,刻下症:口干、乏力、头晕、健忘,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右侧头部跳疼,间断心慌胸闷,左肩背部疼痛,视物模糊,肢体抽搐,四肢麻木、针刺样疼痛,双下肢无力。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3日1次。面色黯红,形体偏胖,舌质黯淡,苔腻稍黄,舌下脉络迂曲,脉沉。诊断:中医:消渴病(湿热困脾,痰瘀阻络)治法:健脾利湿,祛瘀通络。方药:抵当汤合芍甘汤。水蛭6g,虻虫6g,炒桃仁10g,大黄6g,白芍20g,炙甘草6。7剂,水煎服,日1剂,

2分服。二诊:2017年12月11日,服药后,患者口干,心慌胸闷,肢体抽搐,四肢麻木、针刺样疼痛改善,稍有嗳气、头晕,二便调,精神状态转佳,纳眠可。恐下之太过,与香砂养胃丸调理。

三诊:2017年12月14日,诸症好转出院。4

讨论

袁老指出: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细究《伤寒论》之条文,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先师在运用同病异治

法治疗疾病时,谨守病机,审证求因,把握证候,确定病位,病同证异则治异,而不拘于一方一证。正确掌握同病异治”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治法在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中,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用药,有着积极的意义。此乃真正治病求本,辨病施治之体现,对于学习并喜爱经方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具有启迪作用。

“光明中医2019年2月第34卷第4期

参考文献

2013,6[1]万晓刚.同病异治的内涵及其临证意义[J].中医药学刊,

(8):81.

[2]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614.素问[[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M].2版.北京:中国中医

2016:115-116,124.药出版社,

[4]李桂贤.论《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及其临床意义[J].广西中医

1995,18(4):38-39.药,

[5]

2014,11(3):夏米娜.浅论仲景同病异治[J].北方药学,117-118.

[6]杨婵,.亚太传统杨墙妃,谢春光.从下利谈仲景同病异治法[J]

CJGMCMFebruary2019.Vol34.4

·539·

66.2016,12(12):65-医药,

[7]邵淑娟,“同病异治、[J].内蒙古高克俭.浅述仲景之异病同治”

2013,32(35):118.中医药,

[8]吕久省,冯志海,吴佳佳,等.吕靖中教授治疗糖尿病临证经验摭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3):391-392.拾[

[9]高鸣,胡江华,孙善红.邵朝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J].

2006,24(4):6-7.四川中医,

[10]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1512011,9(4):148-程教育,

(本文校对:郭云协

收稿日期:2018-10-25)

刘健经方治疗咳嗽总结

徐银银

1

张爱民

2

刘健

3※

周晓卿

3△

摘要:目的结合实际临床经验,不断总结分析,开拓通过经方治疗咳嗽的运用思路,摸索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根据WHO规定的诊断标准,对深圳市龙岗区诊疗20~60岁300多例患者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及《金匮要略》的脉证并治,进行咳嗽的治疗临床观察和研究。结果咳嗽患者通过经方治疗,一般两周内病情均可痊愈,疗效显著。结论经方用于治疗咳嗽,不仅疗效佳,而且见效快。关键词:咳嗽;小青龙汤;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三黄泻心汤;四逆散doi:10.3969/j.issn.1003-14.2019.04.018

04-0539-0314(2019)-文章编号:1003-

内科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师从广东省名刘健,

老中医沈英森、全国温病学科带头人林培政、河南老中医王安民先生,谙熟中医经典,长期使用中医经方治疗各种内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师从刘健主任临床诊疗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经方的无穷魅力,也领会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刘老师教导:张仲景将临床疾病分成7大版块,即《伤寒论》六

《金匮要略》经辨证篇及杂病篇。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先把握疾病属于哪个版块的,首先问有无发热,有无头

身疼痛,有无胸闷,有无大便干结、有无头晕疲倦等症状,以明确属于哪个病篇。如属于太阳病,则通常伴有

:“太阳之发热、头痛、身痛、恶寒等,正如太阳病提纲”如属于阳明病,则通常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大便干结,正如阳明病提纲胃家实是”则通常口苦,胸胁闷、满、痛等,正如如属少阳病,也。

:“少阳之为病,”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也。如属太阴病,患者通常出现腹痛,拉肚子等。正如太阴病提

:“太阴之为病,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厥阴病比较复杂,属于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厥阴病之厥,由阴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针灸科(广东深圳518000)△通讯作者

※指导老师

阳气不相承接所致。如属少阴病,则通常表现为乏力,

:“少阴之为病,精神疲倦等症状。正如少阴病提纲脉。如患者症状不符合六经辨证症状,微细,但欲寐”则

《金匮要略》应在病篇中依据患者症状,结合条文理解。如何理解?即脉证并治的证的在此不能理解为所谓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中气血不足,肾阴、肾阳亏虚或心血亏虚,或肝郁脾虚等。经方从不这样辨证,医圣张仲景看病,则为患者表现出症状,结合脉象,有其证,有其脉,用其方则可。如:患者表现为头晕,疲倦,一干活就累,想躺下,脉沉细。就可用真武汤:“太阳病,加减,正如条文所述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条文中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即为头晕,疲主之。倦,想躺下休息症状,结合少阴病脉(脉微细)。在临床跟师过程中,经常遇到咳嗽患者,往往看了很久,无效,为提高医者对该病治疗效果,在此总结经方治疗咳嗽的辨证施治。1病因病机

病机: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引起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病因:外感咳嗽指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