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北省黄冈中学秋季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湖北省黄冈中学秋季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来源:九壹网


湖北省黄冈中学秋季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 A.筒车 B.铁铧犁 C.水排 D.耧车

3.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4.唐朝长安崇仁坊,大约造乐器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这种状况不能说明 ①出现坊市混杂的现象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 ④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6.下图是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此图不能反映 注释:图中的女鞋广告语为

先生早起出讲堂,第一注意学生装。 你们全身所服用,是否国货抑外洋。 一生敬谨答教师,专用国货已多时。 学生所穿的靴鞋,买于陈嘉庚公司。 (陈嘉庚是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 先生闻言大欢喜,更望诸生都如此。 诸生一一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 D.中国人难于接受西洋风格

7.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8.下图图例中白色框部分所代表的应是

A.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B.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D.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9.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1978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77.6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其他经济 工 业 类型工业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上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改革的深化

10.在1988年6月22日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指出:“在‘文化大’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C.1992年南方谈话 D.《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 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2.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13.“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是指

A.英国与荷兰 B.英国与西班牙 C.葡萄牙与西班牙 D.英国与法国 14.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1836年激进派议员成立“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废除这一法律,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充分说明了 A.英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 B.议会中工人议员增加

C.自由贸易原则最终胜利 D.满足了议会中最新贵族的要求 15.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17.下列有关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的图示,正确的是

商品 手工业品

殖民地 A.西方国家 B.西方国家 殖民地 原料 金银奴隶

资本 掠夺奴役

殖民地 D.西方国家 C.西方国家 殖民地 瓜分领土 抗争

18.右图(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的相关表述,不正 确的是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19.下列表格反映的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趋势,其呈现出的最主要特征是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企业总数(个) 工人总数(人) 产量(吨) 投资额(美元) 1870 808 78000 300000 121000000 1900 669 272000 295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对企业干预

20.观察下表: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

信贷 现金 累计 已成交高中档已成交低档车 车 26.3 20.9 47.2 11.2 6.2 17.4 未成交 23.9 11.5 35.4- 小计 61.4 38.6 100 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21.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可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2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C.代替了凯尔斯主义成为现在最重要的经济理论 D.促使一些国家减少干预并取得一定效果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主要有 ①西方国家普遍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 ②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经济举措 ③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④国家间普遍实行了自由贸易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4.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

A.新经济 B.战时主义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罗斯福新政

25.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根本原因是 年份 国民生产增长率 1981-1985 3.2% 1986-1988 2.8% 19 2.4% 1990 -4% A.苏联长期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沉重经济包袱 C.苏联推行“休克疗法”,经济处于过渡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社会动荡

26.“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27.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包括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④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合作的典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30.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 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9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6分。) 3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4),清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回答: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有什么相似之处?(1分) (2)明清的制定分别出于什么样的考虑?(2分)

(3)明清推行这种的社会根源是什么?(1分)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的影响?(4分)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机器原料及及大建筑用工具 品 0.6 1.5 3.2 3.7 7.8 16.1 25.3 23.2 进口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00 100 100 100 农 产 品 15.6 39.1 36.4 45.1 矿 产 品 -- 0.7 3.7 4.6 出口 手工 制品 81.8 41.4 39.4 30.6 机器 制品 2.6 18.8 20.5 19.7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3 1910 1920 1930 13.0 78.6 17.0 65.4 16.9 54.6 17.3 55.8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2分)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192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1分)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33.(16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2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4分)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0年秋季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题卡 31.(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有什么相似之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清的制定分别出于什么样的考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清推行这种的社会根源是什么?(1分)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的影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2分)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192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1分)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2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0年秋季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1.A 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时代,故③要排除。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更是反映小农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A。 2.C 课本知识再现。筒车为灌溉工具,铁铧犁为耕地工具,耧车为播种工具。

3.D 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虽然技术较高,但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4.D 注意此题是反向选择题,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不能说明“出现坊市混杂的现象”;而“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并非沿街而市的现象。 5.D 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6.D 此题采用排除法。“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本身就说明中国人并不是难于接受西洋风格。 7.A上述材料描述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历程。

8.D 从1950年的37%到1956年的消失,联系课本知识——三大改造。故选D。

9.D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改革的结果。

10.C 课本知识再现。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生,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11.C 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12.A 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13.A 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

14.C 材料中反映,在19世纪初期,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

15.C首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的成果,故排除②。

16.B 蒸汽机发明以后,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故正确答案为D。 17.A 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的扩展与资产阶级和改革的扩展,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而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运输工具使列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原料,甚至投资办厂更为便利。 18.B 图片本身无法反映“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且在当时,英国、法国的资本输出量比较大。 19.B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企业总数减少,而产量、投资额大幅度提升,说明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20.B 表格所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分期付款流行,而这种现象造成了一种虚假繁荣,导致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21.A 联系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 22.D货币理论是二战后兴起的经济理论,它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故选D。

23.D ①错在自由放任,二战后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入70年代,西方许多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但也并不是自由放任。④错在“普遍”。

24.A 注意题中的限定条件: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A项提出于1921年,B项提出于1918年,属于排斥市场的,可直接排除;C项开始于1978年底,D项始于1933年。由于“第一次”的,故正确答案为A项。 25.A 注意题中的限定条件:内在根本原因。故选择A。 26.B 从材料中可以判断此人是赫鲁晓夫。故选择B。

27.A 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其成员国为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④。 28.C 亚太经合组织还包括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③。

29.C 从1971年往后30年,是2001年。正是这一年中国加入了WTO。 30.A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作者一再强调了资本主义的作用。 31.(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1分) (2)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形成海盗;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2分)

(3)社会根源是当时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货夷非衣食所急”。 (1分)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1分)

(4)这些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趋于没落,(1分)这些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3分)

32.(1)A代表中国。(1分)工业前中国的传统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因此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重大;工业后中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机器工业,市场竞争力减弱;清王朝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因此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下降。(2分)

B代表英国。(1分) 英国最早开始并最先完成工业,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领先于世界,使其制造业占世界

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二次工业时期美国和德国成为技术的发源地和中心,导致英国生产技术与市场力下降,加之后起的美国、德国的市场竞争,因而其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明显下降。(2分) (2)中国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或: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分)

原因:辛亥的影响;的支持;爱国运动,实业救国、倡导国货运动的促进;一战期间列强忙于

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提供较好的客观环境。(3分)

(3)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从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变为现在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出口的工业品中,高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2分)

原因:新中国实现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科技发明和技术自主创新的推动;

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增强。(3分) 33.(1)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2分)

(2)第一次工业,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到第二次工业,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4分) (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鸿沟的加深。(2分)世界科技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写出其中4点,即给4分)

(4)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