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1期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人力资本障碍的职业培训路径探究
谭佳林 杨治国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ꎬ四川成都 611731)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既是农民工身份再社会化过程ꎬ也是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的过程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ꎬ农民工在人力资本方面还存在存量低、结构失衡以及积累进度慢等障碍ꎬ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能力、进度以及意愿ꎮ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困境ꎬ需要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内容及配套制度ꎬ进而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解决人力资本提升的路径ꎮ
关键词:农民工ꎻ市民化ꎻ人力资本ꎻ职业培训ꎻ路径ꎻ机制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8)11-067-06
本研究以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人力资本障碍为基础ꎬ探寻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职业培训改革与创新路径ꎮ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与本质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农民”这一概念在我国有职业意义上的“农
惯等方面的转变ꎬ开始适应城市生活及适应非农生活ꎮ
1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的再社会化过程(二)农民工市民化的本质属性
所谓的再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开始舍弃其之
前接受的社会规范及相关的价值标准ꎬ开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学习并接受一套与之前不同的社会规范及相关的价值标准的过程ꎮ显然ꎬ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ꎬ既不是简单的农村户籍向非农户籍的转变ꎬ也不是职业的直接转变ꎮ在转变的过程中ꎬ农民工需要接受教育培训ꎬ通过学习来实现户籍、身份、职业等多元综合的社会再融合过程ꎮ在融合过程中ꎬ农民工通过接受培训及学习来放弃其之前身上的文化烙印ꎬ转而开始认同城市生活、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认同ꎬ通过文化认同实现与市民身份的同质化ꎬ进而实现全方位的再社会化ꎮ在这个同质化过程中ꎬ农民工的自我学习与接受教育培训同等重要ꎬ农民工要以市民为榜样与参照物ꎬ逐渐领会城市文明文化、社会规范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及生活方式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个人爱好兴趣
67
民”(Farmer)和作为身份意义上的“农民”(Peas ̄
ant)ꎮ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还是一种身份ꎬ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在向市民转变过程中通过学习来获得市民的资格ꎬ并获取适应城市生活及工作的能力与素质[1]ꎮ农民工的市民化就是指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ꎬ在其身份、职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开始转变ꎬ最终转向市民适应城市生活的一种再社会化过程ꎮ在通常意义上看ꎬ农民工市民化包括四个层面上的含义:第一ꎬ职业上的转变ꎬ由次生、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打工者转变成为一级、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产业工人或技术工人ꎻ第二ꎬ社会身份的转变ꎬ由农民的身份变为市民ꎻ第三ꎬ综合素质的提升ꎬ在就业技能及文化素质方面达到市民的标准ꎻ第四ꎬ生活方式、行为习
的转变ꎮ由此来看ꎬ农民工身份的再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外在与内在同时进行的接受城市文明、文化洗礼的过程ꎮ当然ꎬ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十分艰难的ꎬ教育的促进作用只是一方面ꎬ更重要的是农民工自身观念、习惯、行为规范的转变ꎬ也需要相关社会制度的支持ꎬ是破除与城市居民隐性同质化的再社会化过程ꎮ程
2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及积累的资源生成过理转变ꎬ提升其文化认同感及心理适应力ꎮ 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人力资本障碍
(一)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较低ꎬ影响其市民化的能力
人力资本存量是蕴含在劳动者身份中的知识与技能ꎬ是一种尚未开放的原始生产要素ꎮ我国农民工数量极为庞大ꎬ这些人身上的人力资本存农民工市民化并不仅仅是制度、转变的问题ꎬ还包括其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ꎮ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进程ꎬ其必须具有能够在城市生存与立足的能力ꎮ这些能力的内容是多方面的ꎬ既包括再就业、创业能力ꎬ也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融入城市文明的适应能力等ꎮ显然ꎬ这些能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ꎬ离不开职业培训的帮助ꎮ通过职业教育培训ꎬ帮助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提升其人力资本ꎬ强化其个人的适应能力与社会竞争力ꎮ其实ꎬ这就是一个人力资本提升及积累的过程ꎬ人力资本提升及积累的质量决定了他们融入城市的进度及程度ꎮ
3农民身份转变以及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是农
农民工社会心理全面适应过程
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基础与前提ꎬ但在市民化进程中ꎬ还需要社会心理的全面转变与适应ꎮ社会心理转变是文化认同的体现ꎬ与身份、人力资本相比ꎬ社会心理适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适应与转变过程ꎮ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治过程ꎬ使得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定的隔阂ꎬ二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ꎮ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之前ꎬ长期生活在农村ꎬ固有的乡土文化对其有深刻的影响ꎮ从这个意义上看ꎬ农民工社会心理适应过程就是要对城市文化的适应ꎬ在适应中形成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ꎬ能够认同自我身份ꎬ能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ꎮ一般而言ꎬ人们通常将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适应程度作为评价其市民化程度的标志ꎮ因此ꎬ在农民工社会心理适应过程中ꎬ职业教育培训同样能够发挥作用ꎬ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农民工学会心68
量较低ꎬ质量也不高ꎬ无法释放其自身的技能与能力ꎮ按照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统计数据显示ꎬ截至2016年ꎬ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9年ꎬ虽然比上一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7.5年多出1.2年ꎬ但从受教育程度看ꎬ8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程度依然是初中、中专及高中阶段ꎬ高中以上学历的仅为20%左右ꎮ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方面ꎬ64.9%的人每年接受的教育培训不到2个月ꎬ只有10.5%的农民工每年接受培训超过3个月[2]不但整体受教育程度低ꎬ而且在职中接受职业培ꎮ由此可见ꎬ农民工训的时间也比较短ꎬ进而导致农民工文化素质低、技能不高ꎮ这种情况既制约了农民工自身走向市民化的积极性ꎬ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其市民化进程ꎬ影响了其市民化的能力ꎮ化进程
(二)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失衡ꎬ影响其市民人力资本的存量只是一种可以为农民工生存及发展提供人力资本要素的潜力ꎮ如果当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现失衡的时候ꎬ就会出现人力资本存量过剩问题ꎮ当前ꎬ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ꎬ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低、技术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相适应ꎮ在这个过程中ꎬ农民工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因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出现较大的浪费ꎮ第二ꎬ农民工的技术技能水平与产业结构需求不相适应ꎮ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ꎬ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有较大的需要ꎬ但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无法实现与产业结构要
求对接ꎬ因此出现了较大的浪费ꎮ全国总工会在2016年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显示ꎬ当前城市非农产业对劳动力市场需要量最大的是受过一定职业技术训练、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才ꎬ这部分的人才需求量超过劳动力市场人才总需求量的50%ꎮ在新生代农民工中ꎬ能够与这部分人才需要相适应的人只占其总数的23.6%ꎮ从整体看ꎬ在新生代农民工中ꎬ系统接受过非农技术技能培训的人只占其总数的275%ꎬ系统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到20.1%ꎬ顾虑的[4]ꎮ最后ꎬ从外在的投资路径看ꎬ各级正在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职业培训ꎬ但在推进过程中形式主义较为严重ꎬ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方面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以及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还存在问题ꎬ导致职业培训的效果不佳ꎬ因而也影响了农民工参与的积极性ꎮ显然ꎬ自身的投资意愿不足及投资能力较差ꎬ导致其在劳动力市场上抗击风险能力不强ꎻ抗击风险能力较弱ꎬ进而也影响了农民工投资的意愿与积极性ꎮ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ꎬ不仅造成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剩下的人既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ꎬ也没有接受过非农技术培训ꎮ此外ꎬ农民工在职业技能资格认定方面也存在问题ꎬ58%的农民工没有明确的职业技能等级ꎬ只有20.4%的人具备中级以上技能资格[3]致其在劳动力市场中也无法找到自身对应的位ꎮ从这个方面看ꎬ技能等级资格不明确导置ꎮ所以ꎬ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失衡ꎬ不仅影响了其人力资本的提升与积累ꎬ还影响了其市民化进程ꎮ市民化意愿
(三)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进度较慢ꎬ影响其任何个体人力资本的形成ꎬ既需要自身的投资意愿ꎬ也要有人力资本投资能力ꎬ更需要有外在的能够实现其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ꎮ从这三个方面衡量ꎬ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的过程均是不足的ꎬ压抑了其市民化的意愿ꎮ首先ꎬ从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看ꎬ部分农民工受制于自身的发展意识与视野ꎬ加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ꎬ其对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意愿并不强烈ꎬ大部分的技术培训是被动参加的ꎬ甚至部分人还有抵触情绪ꎬ影响了职业技术培训的质量ꎮ其次ꎬ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看ꎬ大部分农民工经济条件较差ꎬ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投资自己ꎮ尽管当前各级在积极构建公益性的农民工技术技能补偿教育ꎬ但还是需要农民工自己承担一部分学费ꎮ这对于农民工而言ꎬ在承受经济成本的同时ꎬ还承担了一定的风险资本ꎮ毕竟即便是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ꎬ收回投资的回报周期也可能较长ꎬ这是部分农民工有所
不足ꎬ还使其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产生挫败感ꎮ 培训构建路径
三、基于人力资本困境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 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提升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技能ꎬ是促进其市民化进程ꎬ提升其的重要推动方式ꎮ要想实现这点ꎬ就必须立足于其人力资本困境ꎬ构建系统化的职业培训机制ꎮ输出地的衔接(一)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加强输入地与
工
1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必须面向所有转移农民显然ꎬ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对于农民工市民
化进程具有重要推动性ꎮ故此ꎬ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ꎬ针对全体转移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ꎬ必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ꎮ在构建过程中需要以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能力为基本目标ꎬ以主导ꎬ企业、行业、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协同参与的局面ꎮ具体而言:第一ꎬ注重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结构与功能ꎮ针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实际需求ꎬ在推进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构建中ꎬ培训体系必须能够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求ꎬ同时还能够保证所有转移农民工能够充分参与且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服务ꎮ第二ꎬ注重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制度对接ꎮ要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对立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ꎬ统筹区域内的城乡职业教育培新体系ꎬ要保证农民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均能够接受到同等、优质的职业培训ꎮ同时在构建过
69
程中还需要立足于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ꎬ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ꎬ持续为农民工学习与深造提供平台ꎮ第三ꎬ注重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层次性ꎮ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ꎬ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ꎮ因此针对农民工的实际教育需求及学历、文化程度的差异ꎬ建立“菜单模式”的个性化职教培训ꎬ充分调动所有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ꎬ提升其培训的实际效果[5]ꎮ第四ꎬ注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普惠性ꎮ在建构过程中ꎬ要的分工ꎮ一般而言ꎬ输出地职业教育培训应该侧重于引导性培训ꎬ对志在转移的农民工提供信息、法律、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培训ꎬ为农民工进入输入地打下基础ꎮ而输出地应该侧重于技术技能及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ꎬ属于实体性培训ꎬ因为其更加了解本地劳动力市场需求ꎬ更加了解本地市民的综合素质要求ꎬ因此在开展实体性培训方面效果更好ꎮ主体参与
(二)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主导、多元
保证所有转移农民工均能够享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ꎬ推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城乡覆盖ꎬ按照农民工的投资意愿与能力ꎬ设计符合农民工需求的教育产品ꎮ针对经济困难的农民工ꎬ可以为其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服务ꎮ地的衔接
2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需要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当前ꎬ我国建立的转移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更多的是强调输出地的培训ꎬ即注重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之前的职业技能培训ꎬ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技术技能支撑ꎮ这种单向培训方式ꎬ并没有将农民工进城前后的要求对接ꎬ在制度及统筹方面做得也不够ꎬ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培训效果ꎬ也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ꎮ为此ꎬ第一ꎬ强化输出地与输入地职业培训的同步对接ꎮ输出地的培训既无法得知输入地的实际需求ꎬ也无法认知输入地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市场状况ꎬ在培训方面缺乏针对性ꎻ而输入地往往存在“搭便车”思想ꎬ缺乏对接的意识与观念ꎮ因此ꎬ为了强化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对接ꎬ必须强化培训的质量对接ꎬ保证两地培训体系的同步性ꎮ第二ꎬ构建以输入地培训为主的教育机制ꎮ毕竟ꎬ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ꎬ其去向是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ꎬ这些地方本身的职业教育较为发达ꎬ及用人单位对职业培训也较为重视ꎮ因此ꎬ构建以输入地为主导的培训机制ꎬ可以更好地推进职业培训的针对性ꎬ能够更快地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ꎮ第三ꎬ输出地与输入地做好职业教育培训70
1针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职业教育培训理应
主导
是一项公益性事业ꎬ各级在这个过程中责无旁贷地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ꎬ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法律、经费等方面的支持ꎬ把握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ꎮ具体而言:第一ꎬ各级应该继续办好公立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ꎬ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支持ꎮ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ꎬ但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还是存在矛盾的ꎬ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也较为明显ꎮ因此ꎬ各级应该按照本区域内的人口基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新设职业教育培训机构ꎬ特别是要加强基层社区、农村社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建设ꎬ这些教育机构应该成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主要阵地ꎮ此外ꎬ各级还应该为这些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ꎬ将其纳入各级预算中ꎬ明确农民工人均教育经费及其比例ꎬ并做到逐年递增[6]第二ꎬ各级要大力促进社区教育发展ꎬ充分发ꎮ挥社区教育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作用ꎮ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ꎬ社区教育与农民工的联系日渐紧密ꎮ农民工进入城市后ꎬ在文化、生活、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个适应过程ꎬ在技术技能提升的同时ꎬ迫切需要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实ꎮ现有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其服务范畴中ꎬ此时社区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作用ꎬ为农民工提供闲暇文化教育、精神教育及心理引导教育ꎮ第三ꎬ在输入地要建立针对农民工市民化的
职业培训学校ꎮ这类学校应该由举办ꎬ按照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要求ꎬ明确其服务功能及培养目标ꎬ专门针对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技术技能、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支持ꎬ保证在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接受职业培训的农民工能够在这类学校继续学习ꎮ
2企业、行业积极参与
显然ꎬ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教育ꎬ其效益无
职业培训中的作用ꎬ在必要时可以以服务购买的形式来促进其发展ꎬ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产品ꎮ性为主
(三)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完善:以补偿性、支持如前所述ꎬ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存在多个方面的不足ꎬ不仅在技术技能上贫乏ꎬ在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上也存在严重不足ꎮ因此ꎬ需要针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实际要求ꎬ按照市民化所需的素质、能力、技能及行为习惯等全方位完善农法即时显现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ꎮ一般而言ꎬ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ꎬ对投资农民工职业培训积极性不高ꎮ因此ꎬ第一ꎬ转变企业、行业的职业教育投资意识ꎮ各级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ꎬ将企业、行业参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作为其税收优惠的一种措施ꎬ促进用人单位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ꎬ同时监督其培训经费的落实ꎮ第二ꎬ鼓励企业、行业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ꎬ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ꎮ第三ꎬ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或行业组织创办自己的职业培训学校ꎬ承担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职责ꎬ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其经费、信贷、、用地、师资等方面的支持ꎬ为企业、行业及农民工构建一个双赢的“教育—投资—回报”机制ꎮ
3社会力量作为市场主体社会力量作为补充
ꎬ在职业教育培训体
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ꎮ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职业培训规模提升ꎬ还有助于职业培训效果的改善ꎮ毕竟在主导的情况下ꎬ不能包揽一切事务ꎬ该交给市场的应该及时交给市场ꎬ不能取代市场ꎮ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也是如此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ꎬ可以推进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效率ꎮ具体而言:第一ꎬ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ꎬ为社会力量的投资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ꎻ第二ꎬ各级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协调、引导、支持作用ꎬ对民间资本参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给予扶持ꎻ第三ꎬ适当鼓励营利性的私人职业培训学校的发展ꎬ充分发挥这类机构在农民工
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ꎬ在内容上注重补偿性、支持性ꎮ具体而言:第一ꎬ开展职业技能教育ꎮ职业技能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能力ꎮ因此ꎬ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ꎬ应该开展相对系统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ꎬ按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来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ꎬ提升职业技能教育的实效性ꎬ提升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投资回报效果ꎮ第二ꎬ开展信息素养教育ꎮ如今中国是信息化社会ꎬ农民工要想在城市获得生存与发展ꎬ真正融入城市ꎬ除了具备生存技能以外ꎬ还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ꎬ能够灵敏捕捉、使用这些信息ꎮ因此ꎬ信息素养教育不可或缺ꎮ第三ꎬ开展市民素质教育ꎮ农民工要想成为市民ꎬ仅有技术技能是不够的ꎬ还必须具备能够在城市生活的人文、精神素养ꎬ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ꎮ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冲突ꎬ能够主动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ꎬ抵御不良文化侵蚀ꎮ因此ꎬ通过开展市民素质教育ꎬ帮助他们丰富自身的人文及精神素养ꎬ树立正确的社会行为习惯与价值理念ꎬ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综合素质ꎮ第四ꎬ开展社会心理健全教育ꎮ农民工在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冲突之间往往是难以适应ꎮ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工作、生活、心理上的困惑ꎬ对他们而言可能就会有较强的社会挫败感ꎮ因此ꎬ通过开展社会心理健全教育ꎬ来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应对能力、自我调节能力ꎬ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与职业发展期望值ꎬ进而度过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的心理不适期ꎮ第五ꎬ
71
开展文化认同教育ꎮ由于身份、职业、心理等方面的差距ꎬ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上通常存在障碍ꎬ原有的乡村文化模式及思维定式对其有一定影响ꎬ在对过去生活的解构及对城市生活的憧憬上存在矛盾ꎮ因此ꎬ通过开展文化认同教育ꎬ帮助其逐渐认知城市文化ꎬ进而主动调适心理ꎬ接纳并融入城市文化中ꎮ等方面的支持
(四)职业教育培训配套机制完善:加大法律、当前的地市级统筹转变为省级统筹ꎬ在培训资金使用方面要做好“奖补并用”ꎬ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要加大转移支付奖励[7]ꎮ第三ꎬ构建并实施农民工职业资格等级认证制度ꎮ职业资格等级认证制度是解决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关键制度ꎮ在职业培训过程中ꎬ通过考核考试ꎬ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民工职业资格等级认证制度ꎬ按照不同职业资格等级颁发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ꎮ企业在用人过程中ꎬ按照这些证书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在体系、机制、内容等方面进行完善之外ꎬ在配套体系方面也应该做好支持ꎬ确保其体系、机制、内容完善能够落到实处ꎮ具体而言:第一ꎬ制定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ꎮ过去十多年来ꎬ我国大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ꎬ对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日渐重视ꎬ但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较为滞后ꎮ目前这方面的立法ꎬ除了“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以外ꎬ还没有专门的立法ꎮ即便是上述法律法规ꎬ在内容的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不足ꎬ在针对农民工市民化方面的规定几乎缺位ꎮ为此ꎬ我国应该根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实际要求ꎬ制定专门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法”或“农民工市民化职业培训法”等法律ꎬ从法律层面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职业培训的机制、内容、方式、经费来源、责任、社会参与方式等问题做出具体细致的规定ꎬ为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一个长效的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ꎮ同时ꎬ各地应该按照本区域内的实际情况ꎬ在上述国家立法的前提下ꎬ按照区域差异制定相应的法规及ꎮ第二ꎬ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培训财政转移支付ꎮ当前ꎬ对农民工市民化职业培训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集中在输入地省级财政方面ꎬ对跨区域的农民工流动培训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大ꎮ因此ꎬ应该立足于全国统筹ꎬ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ꎬ特别是要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ꎮ同时ꎬ在转移支付过程中ꎬ应将72
等级及范围来招录人员ꎬ作为农民工上岗依据ꎮ显然ꎬ这一制度的实施ꎬ不仅能够提升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ꎬ还能够规范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职业技能与市场不对应的情况ꎬ对发挥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具有现实作用ꎮ
参考文献:
[1]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ꎬ2006([102]):卢海阳5-12.
ꎬ李祖娴.农民工人力资本现状分析与政
策建议———基于福建省1476个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ꎬ2018(1):111-126.
[3]杨 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基于常州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ꎬ2016([214]):马欣悦48-54.
ꎬ陈春霞ꎬ吕 航.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新生
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教育培训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ꎬ2015(24):48-50.
[5]赵宝柱ꎬ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取向及其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ꎬ2012(31):64-70.
[6]张 佳ꎬ郑 洁ꎬ李 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ꎬ2011(30):44-48.
[7]吴 旗ꎬ俞亚珍.农民工职业培训长效发展理念探
析[J].教育与职业ꎬ2016(5):106-108.
【谭佳林: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ꎮ杨治国: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