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来源:九壹网
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SSXT010。

作者简介:陈宇博,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永兵,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话语标记语的论文,从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和内容上,对我国近十年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基于综述,从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21-02 1 引言

无论在口语会话或是书面语中,话语标记语都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由于研究理论和视角不同,一直缺少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固定的指称术语。尽管其名称不同,但其在交际中却有重要作用(Schiffrin,1987)。为行文方便,本文采用“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的称谓,以下简称标记语。标记语是传达关于话语整体框架和局部句子间关系的符号( Chaudron&Richards,1986)。在语义层面上,标记语既不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也不会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它们与说话时的情景有关,并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达功能(Jucker&Ziv,1998)。 2 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标记语”为关键词,检索了2000至2010年间的期刊,共搜索到214篇论文。按照文章被引频次大于5次或下载频次大于300次的条件,共获47篇文章。根据研究的理论视角、内容及方法,对十年内国内发表的论文进行归类和评述。

2.1 语用学视角下的标记语理论综述性研究:在47篇研究标记语的论文中,有36篇文章直接运用或综合应用语用学相关理论作为基本理论框架,可以看出运用语用学研究标记语是国内标记语研究的主要趋势。

2.1.1 关联理论下的标记语理论研究: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2001)是从认知语用角度出发来理解人们的

话语交际活动。该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涉及信息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标记语作为语篇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听话者利用推理机制,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最有关联性的解释,从而达到交际目的。何自然、莫爱屏(2002)运用关联理论理解标记语和语用照应现象,提出标记语的语用制约功能有助于明示话语的照应关系,两者在理解话语过程中具有互补作用,共同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 2.1.2 顺应理论下的标记语理论研究:Verschueren(1999)的顺应理论是指言语的表现形式会基于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对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做以动态地顺应,确保顺利达到交际目的。而标记语作为构建语篇的一种标识,是使用者顺应语境的重要手段。说话人会有目的地选择标记语,以便听话人更好地理解语篇和会话含义,引导听话人正确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成功。于国栋、吴亚欣(2003)将标记语分为三种:承上型、当前型和启下型,并在顺应理论框架下,探讨三类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2.1.3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标记语理论研究:Austin(1962)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人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事行为,施事行为和成事行为。其后,Searle(1969)对言语行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补充,将制约语言使用的活动规则分为构成规则和调节规则,而标记语在话

语层面对言语行为有调节功能。霍永寿(2005)从人们表达相同施事意图时表现出不同意图强度的现象出发,从话语层面考察言语行为的施事过程,认为言语行为的实施及其语力的表现都是动态的,而标记语作为调节施事语力的一种策略,对话语意图有强化和弱化的功能。

2.1.4 礼貌原则下的标记语理论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Leech(1983)批判地发展了礼貌原则,并成功地用其解释了合作原则不能很好解释的人们表达意图过程中语言的间接性问题,从而对合作原则予以弥补。而标记语作为话语信息的一部分,为话语的理解提供信息标记,并从整体层面对话语的建构和理解产生影响。

2.1.5 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理论研究:由于标记语不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即不对话语内容产生影响,因而国内学者多从语言的交际和语篇功能,以及元认知等视角对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理论阐释。冉永平(2003)探讨了well作为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提出了well作为标记语的面子威胁缓和语、缓延标记语、信息短缺标记语和信息修正标记语等语用功能;张会平、刘永兵(2010)统计了中学教师英语课堂话语语料库和本族语课堂话语语料库中英语教师课堂标记语的使用频次,并检测显著性差异,就其使用的多样性、准确性及恰当性进行对比分析和归因,对中学英语教师及其专业发展提出建议。

2.2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标记语研究:语篇分析视角下的标记语研究关注语篇内的话语连贯,探索标记语在局部话语连贯、会话结构中起的作用,标示叙事结构或辩论结构中的成分,在不同类型的话语中的话语功能等。

2.3 标记语的翻译研究:在对标记语的翻译研究中,语用学的研究视角较为普遍。此类研究通常是基于个例分析,说明标记语在语篇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语用功能,进而体现标记语对理解语篇整体结构的意义,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注意事项。马萧(2003)举例说明了英汉话语标记语存在显隐性的差别,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译文的逻辑关系,强调翻译过程中要兼顾标记语的程序意义和概念意义,使其语用功能和含义得到完全地表达。

2.4 标记语的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研究的基本范式,国内标记语的实证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1)定量研究,即以数据统计为主要内容的研究;2)定性研究,即以实际录像、录音转写或问卷调查材料为基础的个案研究;3)综合研究,即结合量化和质化两种方法的研究。按照戴炜栋和蔡君梅(2006)设定的实证研究的评估体系,结合10篇国内英语标记语的实证研究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量化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国内标记语实证研究量化评估表

从表1可以看出,70%的研究是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综合研究,即通过数据统计呈现“什么样”,进而进行质化分析“为什么”。而单纯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少,仅占20%和10%。

研究背景是指论题研究的理论或实际背景,即前人以怎样的理论视角研究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及意义。参考文献的数量及引用文献的精准度则直接反应论文方向的正确性及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研究的10篇文章均对前人的文献有所研究,但所引文献数量有限,仅有1篇论文的文献多于20篇,2篇论文的文献适中,其余少于10篇;3篇论文引述的文献在精准方面存在问题,所引书目与文献不一致等。

研究手段是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提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并且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基本途径和规则,它对于学术规范的形成和完善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采用适合的调查方法并辅以正确的统计方法,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国内标记语的实证研究中, 60%的研究调查工具单一,口语研究多采用录音后转写的方式,笔语则直接利用文本进行研究;统计方法也呈现单一的 趋势(70%),研究以表格的形式展现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居多。多样化的统计方法可以从不同层面展现标记语的不同特征,有利于研究者更深层地挖掘标记语的本质特征。

研究结论包括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标记语的实证研究中,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单一(60%),多数是简单的数据统计,并以表格形式体现,复杂的数据统计方法较为少见。大部分研究都从一定的理论视角结合所得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能对今后标记语的研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5 标记语文章的述评研究

国内学者对一部分关于标记语的优秀作品做以述评。黄勤和罗选民(2008)对S. Müller《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英语会话中的标记语》进行述评:主要探讨so、well、you know和like这四个标记语在英语会话中的使用情况,并从语言本身及影响其使用的非语言因素等方面,研究标记语的功能在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会话中使用的差异。 3 思考与展望

国内学者对标记语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在文章的内容、理论观点及研究方法方面已逐渐开始与国外标记语的研究接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学者已经意识到标记语研究的重要性。

尽管国内标记语的研究初具规模,但现有标记语的研究语料大部分来自于文学作品,导致语料来源及形式较为单一,应扩大语料的收集范围,收集不同地域、年龄、性别人群的话语,加强语料库建设和使用,将不同种类的语料分类

记录,系统地分析处理相应的标记语的特征或功能,从而避免整篇的个案研究,增加文章的信度和效度;还可以从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等角度对标记语进行纵深研究;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将标记语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对国内的语言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都具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Schiffrin. Discourse Mark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Chaudron&Richards. The Effect of Discourse Markes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7),1986 [3] Jucker&Ziv. Discourse Marker:Description and Theory.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4] Sperber&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 何自然,莫爱屏. 标记语与语用照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6]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Arnold,1999

[7] 于国栋,吴亚欣. 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8]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62

[9] Searle.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10] 霍永寿. 从言语行为的实施看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外国语言文学,2005(2)

[11]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Longman Press,1983

[12] 冉永平. 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 外国语,2003(3) [13] 张会平,刘永兵. 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标记语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14] 马萧. 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 中国翻译,2003(5)

[15] 戴炜栋,蔡君梅. 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述评. 外语研究,2006(1)

[16] 黄勤,罗选民.《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英语会话中的标记语》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