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标解读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
3.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 二、时空观念
三、知识脉络
四、史实实证、历史解释
1.
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提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落,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 2.阅读教材P10“史料阅读”:回答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宗法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中国历史由走向
统一。
3.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史料中“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现象: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4.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提示:①奖励军功,剥夺和贵族;②“废井田,开阡陌”;③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由君主任免。
5.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提示: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6.2018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文明的相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国际跨文明沟通对话。你知道孔子哪些思想切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提示:思想:提倡“仁”的思想,“和而不同”,“德治”等。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7.阅读教材P13“思考点”: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提示:原因: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②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阶级关系出现许多新变化,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和要求。④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核心内容:儒家的“仁”或“仁政”; 道家:“道”、 辩证法、无为而治;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法家:法治、集权。 五、素养提升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史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周本纪》
史料二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试诸壤土。
——摘自《国语·齐语》
史料三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摘自《吕氏春秋·审分》
史料四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摘自《汉书·艺文志序》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提示: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化;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史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摘编自《淮南子》
史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摘编自《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史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摘自《左传》
史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归纳史料一、二、三中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 提示: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等级制崩溃;摆脱等级秩序束缚的“士”追求思想自由;私
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学术下移。
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
(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提示: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发展的产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阶级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3)教育: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2.意义
(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2)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变法图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着许多优秀的社会变革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变法图强,不仅强大了一个国家,更是引领了一个时代。尤其是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改变了贫弱落后的面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从而为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帝业奠定了基础。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现实 貌、中国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古代改革的现实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
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
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C.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D [因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故选D项。]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实行重农抑商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触及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激起他们的反对,故C项符合题意。]
3.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A [这里的政治混乱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表现,说明社会变革推动了百家争鸣,故A项正确。] 4.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D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
5.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上述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必须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斗争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时机不成熟
C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均适应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需求,故B项错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吴起和商鞅变法,因触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被杀,实质上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异常激烈,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登上历史舞台,确立其统治地位的时机已经成熟,故D项错误。]
6.《商鞅舌战群儒》图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
A.改革必须首先从权贵中推行 B.改革者须有坚定不移的决心 C.改革者应制定高明可行方案 D.改革者要有勇于献身的精神
B [图画反映的是商鞅与权贵论战该不该改革的问题,并非首先在权贵中推行改革,故A项错误;图画反映了商鞅与保守势力的激烈论战,体现了商鞅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故B项正确;论战不能体现商鞅改革方针的高明可行,也无法体现其牺牲精神,故C、D两项错误。] 六、高考真题
1.(2020·全国卷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
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2.(2019年Ⅱ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
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3、.(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
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4.(2018年Ⅲ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
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5.(2017年Ⅱ卷)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
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6.(2016年Ⅰ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
《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7.(2015年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
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8.(2013年Ⅰ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
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9.(2013年Ⅱ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
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