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3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 V01.33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15年第3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3 2015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研究述评 石庆秘,张倩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者们主要从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文化学、社会 学、民俗学、艺术学等视角展开,倾向于运用考古、文献查阅、田野调查、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土家族集中的鄂 西、湘西、黔东北、渝东南地区的吊脚楼实施研究;本文主要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文化的文献进行比较分 析,从中梳理出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流程、建筑结构、技术要素、细部装饰、建筑材料、建造习俗、技艺传承等方面既 有学术观点和思想,从而探寻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文化研究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5)03—0014—06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 有关的思维、活动和仪式等。《通典・职官十五》说 经于2011年5月由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和 到:“掌管河津,营造桥梁廨宇之事。”《隋书-百官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共同申报为国家级第三批 志中》:“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明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类别中属于传统技艺类。 论》:“唯竞穿凿,各肆营造,枝叶徒繁,本源日翳,一 这项申报结果标志着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受到国 师解释,复异一师,更改旧宗,各立新意。”营造意为 家、地方的高度重视,也表示着它所面临的困 “建造、制作、构造 ’;其二、所谓的技艺,包含着技术 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 和艺术的含义。《辞海》中对“技艺”的解释是“富于 料的广泛使用,新式建筑样式的进人,在一定的时期 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这当中既有纯粹的技 里,传统木结构的吊脚楼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 术因素,也包括造型、装饰、空间、布局等与艺术相关 战,同时,年轻人外出务工,多数人对吊脚楼营造技 的内容;其三,技艺和文化都有传承与发展,传承和 艺不感兴趣,经济收益不高等,吊脚楼的技艺拥有者 发展的方式及其可能性是值得研究的基本内容之 们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近几年,由于国家西部大 一。因此,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研究文献的 开发的实施,特别是武陵山经济试验区的确立, 分析,是继续深入该项内容研究的关键,本文试图通 武陵山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受到普遍关注,旅游开 过对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的文献阅读和分析,梳理 发成为气候,吊脚楼及其技艺得到开发和运用,使我 出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直接相关的内容如建造 们看到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美好的未来前景。 流程、建筑结构、技术要素、细部装饰、建筑材料、建 多年来有不少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对土家族吊脚 造习俗、技艺传承等进行综合述评。 楼的研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得到扩展和深化,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学者们大都是从文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研究大多散见于各类 化或者是技术的角度进行,例如对于建造流程、建筑 文献中。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 结构、技术要素的研究,大部分学者是利用建筑学的 产,它包含技术、民俗文化、艺术和技艺传承等内容。 方法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对吊脚楼的建筑工序、建筑 之所以使用“营造技艺”一词来界定,包含着多重的 类型、建筑结构、技术要素等方面进行讨论研究。对 含义,其一,所谓营造,有经营、建造之意,经营和建 于吊脚楼的细部装饰、建筑材料、建造习俗、技艺传 造一定包含人为的设计和过程,其中会有许多与人 承等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使用民族学、民俗学、 收稿日期:2015—03一l0 基金项目: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中的数字虚拟与动画技术运用”(项目编号:18— 2012);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课题“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传承的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 HBMW2012029)。 作者简介:石庆秘(1967-),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与数字化、艺术创作、艺术教育。 2期 石庆秘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研究述评 15 美学、生态学等方法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艺术审美、民 风民俗、传承、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讨论。 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流程 一分歧。有的学者将布局称为“类型”,有的学者则称 为“型制”。“类型”与“型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类型”的范畴大于“型制”。在土家族吊脚楼的布 局上“类型”不仅包含平面上的布局,还包含立面布 局或者是综合类型布局。而“型制”只是很单一的 谈论某一种形式布局。在对这部分内容的综述上, 本文选择避开“类型”与“型制”的困扰,将土家族吊 脚楼布局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综述即从平面、立面、综 合布局进行分析。 、在土家族传统习俗中,以建造新房屋为荣,又称 “造华居”。土家族建造房屋有自己的一套程序。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流程,大多数学者认为是: 选址、平地基、架屋架、盖瓦、铺楼板、装饰。但也存 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程序多少的 描述差异,如周亮…认为建房过程一般要经过:择 屋基、平屋基、伐青山、解木、架大码、拼屋架、排扇立 屋、上大梁、上屋顶、装板壁、装楼地板、细部装饰。 饶卓颖在《土家吊脚楼及民族旅游场景下的象征意 义初探》 一文中以张家界地区为例谈论到土家族 建房有一个复杂的机构系统,他通过调查将其建造 流程归纳为:选址、伐木、破土(包括一些子环节如 择时、请工、生火、破土)、建房(程序:安基石、架承 重柱、接梁柱、架屋顶、安楼梯、铺屋顶、装屋)。张 爱武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 究——以兴安村为例》 和《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 艺的田野考察——以兴安村为例》 中将兴安村土 家族吊脚楼营造过程通过对吊脚楼的平面营造技 艺、空间营造技艺和实体营造技艺来阐释,归纳总结 得出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为:选址、定向、地基、 定位(平面类形与形制)、空间定位、装饰。二是程 序顺序和名称的差异,如聂亚荔在《湖北硒都彭家 寨古建筑艺术探析》 中将恩施彭家寨吊脚楼的建 造流程分为七个步骤:整平地面、架框架、铺楼板、架 屋梁、盖青泥瓦、欲子、完工。即先将地面整平,将柱 头穿挂组装成完整的穿斗架,用木杆将其支撑起、竖 直、定位,然后搭檩、定椽、盖瓦。赵逵、李保峰、雷祖 康在《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特点——以鄂西彭家寨 古建测绘为例》 ]一文中认为彭家寨土家族吊脚楼 的建房过程为:基地、木框架、搭楼板、上屋梁、盖瓦、 坎子、完工。同样是针对彭家寨做的研究,但是这两 篇文章,其建造流程一样,工序的称呼上却不同,这 可能与被采访的对象有关。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结构 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结构大部分属于穿斗式,整 个房屋穿斗架(民间俗称“排扇”)是关键所在,支撑 着整个建筑体系。穿斗架由柱头、骑柱、穿枋、挑枋 组成,房屋的进深越大其柱头越多,常见的有三柱、 五柱、七柱。穿斗架的位置不同,房屋的平面结构与 空间结构也就有所不同。 (一)多样化的布局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布局的称呼学者们存在两种 1.平面布局形式的相对固定。多数学者认为吊 脚楼平面布局分为四种即:“一”字型、“L”型、“U” 型、“四合水”式。如刘晓晖与覃琳 持此观点。以 上谈到的四种类型在名称叫法上有差异,但其布局 是一样的。张爱武、谭梅 刘宇 认为土家族吊脚 楼平面布局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一”字型、“L” 型、“u”型外,还增加了一个类型即“其他平面类 型”。 2.立面布局形式的不确定。由于大多数学者对 于土家族吊脚楼布局的分类与描述是平面与立面相 结合的分类法。故此,目前尚未发现纯粹对于立面 布局进行描述的文章。 3.多样化布局补充。以王晓宁 J、朱世学 为 代表,他们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的布局大致分为单吊 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层吊式、平底起吊式、“一” 字吊式六种类型。王希辉_1。。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的 布局主要分“一”字型、“L”型、“撮箕口”型(“U” 型)、“回”型、“现代”型和“复合”型。王友富、王清 清 1 认为吊脚楼的类型主要有“一”字型、“L”型、 “回”型、二屋吊式、“现代”型和“复合”型六种类 型。匡红在《重庆民居“吊脚楼”生态优化与整合技 术研究》¨ 一文中将吊脚楼平面布局分为六种即: 一字型、L型、u型、四合水式、二层吊式、平底起吊 式。陈素娥在《依顺自然诗意栖居——从吊脚楼看 湘西民居的美学诉求》 中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结构 布局大致分为:“拐头吊”、“撮箕口”、“合水”式、 “双层吊”式、“一字吊”式。商守善¨ 认为吊脚楼 的布局分为: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层吊式、 平底起吊式五个类型。 (二)空间形式建构 土家族吊脚楼虽然在平面布局上受汉族的影响 较大,但在空间布局上却和汉族有很大的差异性。 汉族的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明确的轴线对称, 土家族民居呈现出随意性,很大程度上受地形与地 势的影响,因而没有太多人为秩序,导致无中心的自 由伸展。 l6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 周亮¨ 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空间的大小、功能的 变化形成了空间的层次:从量上分:大空间——中空 间——小空间;从质上分:主要空间——联系空 间——次要空间;从形式上分:开放空间——过渡空 间——封闭空间;从功能上分:公共空间——半私密 空间——私密空间。 (《干栏——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 引、《土家族文 化与吊脚楼》 )、周亮 、刘晶晶 ]、王炎松 ]、 彭飞[2。。等学者分别在文章中进行了相应的描写。 “磨脚屋”(又叫“抹角屋”),即半个开间大小, 设于端部,近似于稍问,上部屋顶接正面屋坡转至山 面,因而得名。对其进行论述的学者有张爱武、周亮 等。对于“磨脚屋”,在土家族地区的叫法不一,如 张清平在《三峡乡土建筑——土家吊脚楼》 一文 中将其称作“拐角楼”,黄秀陵 、王炎松 刮等学者 赵逵、李保峰、雷祖康 则以彭家寨一座比较 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为:(1)入口 空间序列顺山势变化丰富过度层次繁多;(2)各房 间之间的串联,四通八达;(3)洁污分区严格;(4)围 院起到交通上的“中转站”作用。聂亚荔 以彭家 寨为例,从吊脚楼的外部形态空间和内部形态空间 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张爱武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 ——以兴安村为例》 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兴安村为例》 中论述 到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是以空间定位的方法来对吊 脚楼的构件进行定位:以“堂屋”为中心的核心空间 坐标,以“廊”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坐标,以“叠加式营 造”为中心的功能空间坐标。吊脚楼的空间类别分 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平地楼四类。 涉及土家族吊脚楼空间研究的文章比较少,除 了上面已经提及的几位学者对这部分做了研究之 外,另外还有几位学者在其文章中也提及到了吊脚 楼的空间研究。如刘晶晶、龙彬在《类型学视野下 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 副中认为吊脚楼按空间组织 来看,有简单型和发展型两种变体。王炎松、袁铮在 《鄂西宣恩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特征及其保护研 究》 中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空间上最鲜明的特征是 横屋出龛即吊脚楼架空,土家族吊脚楼空间形态主 次关系、功能关系是明确的,有层次、有秩序。 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中的关键技术 土家族吊脚楼从设计到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 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榫作卯的部位, 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 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艺术法则,实现了技术 性和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L1 ]。土家匠师们的高超 的技艺主要体现在“将军柱”、“磨脚屋”、“龛子”这 几处的建造上。 “将军柱”是土家族吊脚楼区别于其他民族吊 脚楼的一个重要标志。“将军柱”又叫“伞把柱”、 “冲天炮”、“车心柱”,即在正屋脊线与厢房屋脊线 的交接处立下一根柱子,这根柱子十分清晰明确的 支撑着来自正屋和厢房两方屋盖的荷重,将主屋和 厢房从构造上完美无缺的结合在一起。张良皋 在文章中将其称作“马屁股”房。 “龛子”,又称“杆子”、“转千子”、“走马转角 楼”,是土家族吊脚楼特有的标志。“龛子”是由吊 脚支承楼板,垂柱支撑走廊,并盖以“思檐”(即“歇 山顶”)组成的厢房。对“龛子”进行研究的学者有: 张良皋、周亮、彭飞等。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细部装饰 土家族吊脚楼简洁朴实,没有太多奢华的装饰。 多数人家只是对门、窗、栏杆、柱础、屋脊、屋檐口等 部位进行简单的装饰。对于土家族来说,房前屋后 的门窗除了采光,另外一大功能便是装饰,普通人家 的装饰一般是对于房前的门窗进行修饰,方格样式 是最常见的装饰手法,手艺精巧的木匠也会做以动 植物纹样。“杆子”的栏杆通常是吊脚楼的装饰亮 点,除了众所周知的瓜子垂之外,栏杆的其他部位做 工也十分精巧美观。 由各位学者土家族吊脚楼的细部装饰的描述, 可以将各部位的装饰风格以及图案样式总结为: (1)门,常见的门分为实拼门、框档门、隔扇门三种。 实拼门是用木板拼成后面加木销,常用于大门,一般 无装饰;框档门较为轻巧,常用于内门,饰以简洁的 菱形或方形雕饰简洁大方;隔扇门,一般用于堂屋, 饰以棂格花。(2)窗,常见的窗分为直楞窗、花窗。 直楞窗,一般由两根横料和几根木楞拼成,结构简单 无任何修饰;花窗的图案形式多种多样,题材较为丰 富,雕镂手法较为精细。常见的花纹样式有:方格 子、王字格、回纹、冰裂纹、平纹、斜纹。(3)栏杆,栏 杆的装饰一般将其柱头与吊脚的锤花雕刻成南瓜, 围栏则进行整体构图处理,有的将其围栏处理为菱 格几何纹样,有的是将围栏的直楞雕刻为几何形。 (4)柱础,土家民居的柱础少有雕饰,有的甚至没有 进行任何雕琢加工。通常大富人家比较讲究柱础的 修饰,大多数是将柱础雕刻成为圆形或者是六边形, 表面上刻上一起寓意吉祥的图案。(5)屋脊,屋脊 的装饰主要在中脊花上面,常见做法有:古老钱、砂 锅套、十字花、竹节、长寿字、鱼鳞等。E 第2期 石庆秘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研究述评 17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细部装饰的研究,虽然相 同的部位其装饰的风格样式大同小异,但是各学者 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如周亮E 在其文章中对吊 脚楼的门、窗、栏杆、柱础、屋脊等部位的装饰的图案 样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张爱武在《土家族吊脚 吉El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深人人心。土家人建房 从还未动工时便开始择日一直到乔迁定居,这一点 似乎很符合中国“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看风水, 这也是土家族的一大特点,土家人在修建房屋之前 必定会找懂这行的人帮忙把关;这正好和《考工记》 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兴安村为 例》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 以兴安村为例》 中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的装饰艺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屋顶的装饰、栏杆及门窗 里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里的“地有 气”相对应。土家族建房从修建开始的奠基仪式, 修建中期的上梁仪式,到最后的落成仪式;虽然看似 迷信色彩颇重,但无不体现了土家人对于美好生活 的装饰、柱基的装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李婷婷、 舒鑫在《浅析湘西吊脚楼的建筑装修艺术》 3_一文 中论述了湘西吊脚楼的门、窗、栏杆、梁、柱的装饰。 赵逵、李保峰、雷祖康 j贝4描述了门窗、屋顶、神龛 的装饰。商守善_4 对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窗格的 装饰造型上进行了种类分析,对于吊脚楼其他部位 的装饰图案做了简单的描述。黄哲、闫丽丽在《土 家族吊脚楼建筑审美浅析》 里描写了土家族吊脚 楼的栏杆、门窗、脊上与脊角的装饰。刘俊骏、吴巍 在《鄂西吊脚楼建筑装饰艺术赏析》一文中对栏杆、 门窗、挑柱、门枕石等进行了描述。 五、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材料 土家族生息在湘、鄂、渝、黔四省交汇的武陵山 区,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物产丰富、植被茂密。土 家族在建造房屋时一般遵从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的 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依据所掌握的建筑 技术,按照传统营造技艺修造房屋。故此大多学者 认为土家族吊脚楼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有:木料、石 料、灰料、瓦料。但是由于地区物种差异,这就导致 了各地区在具体材料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周亮以 渝东南地区为例总结出建筑材料有七种,包括:木 料、竹料、石料、泥瓦料、砖料、灰料、油料。而木料中 又以针叶树种——杉木为土家人用的最多,其次是 马尾松。聂凌 以中山古镇为例介绍了当地建造 材料以杉木、竹子、灰、棕绳、铅丝为主。张丹与碧迎 春及张怡在《吊脚楼特征及其生态技术初探》 一 文中谈到吊脚楼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木、竹、石、 灰、泥瓦、油漆等。张清平 谈到土家族吊脚楼用 材就是木、土、石三种。黄哲、闫丽丽 谈到土家人 建房材料,木材多使用杉树、枞树、马桑树,少数人家 使用桐油,屋面多使用自己烧制的青瓦,正房板壁用 竹藤、黄泥合成;石材多选用青石、板岩、磨刀石、块 石等。 六、土家族吊脚楼建造中的文化与习俗 在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中,建造房屋是大事,少不 了看风水、择吉H、做仪式。在土家族,看风水与择 的愿望,以及敬畏自然的价值观。 (一)建造关键环节中的吉日择定 前面已经提到土家族修建房屋的过程讲究风水 和择吉日,从择屋基一直到完工看风水、择日子都贯 穿其中。周亮 介绍了土家族在平地基动土之时, 一般都会请风水先生挑选黄道吉日,忌讳冲犯太岁, 择日一般选择双日,忌讳单日;平完屋基之后便是伐 青山,这时候也需要挑选黄道吉日,禁犯“鲁班煞”。 朱世学Ⅲ 也谈到土家族建造房屋前,必须请风水先 生按全家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动土吉El”、“架马吉 日”、“请火吉日”、“人宅吉日”。 (二)重视生态的地基选择 土家族在择屋基时需要请风水先生拿罗盘看山 势的龙脉走向和地理气势,定吉凶,并十分讲究房屋 朝向,甚至要根据当年甲子、主人生辰八字推断新房 的地基、坐向。若与此不合,则延至次年,或另寻它 处。学者们对于土家族择地基风水遵循的原则众说 纷纭。如,周亮 分析渝东南地区土家族择址,讲 究“背有靠山,前有向山”、“依山面川,负阴抱阳”、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多选在龙头龙尾,或龙身 下端呈椅子形的地理,即所谓“龙穴”椅子形为极好 的地,土家人称“金椅子”。朱世学_l 认为土家族选 择住宅基地一般要求依山傍水;向山要选那“二龙 抢宝”、“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万马归槽”、 “寿星高照”等山势;靠山要靠那“卧狮共卫”、“青龙 环护”、“贵人座椅”等山势。向龙、向湘平在《论土 家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文中论到土家人择 屋场,多选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高坡之地,以青 山绿水、视野开阔为佳。陈素娥-I 认为,土家人喜 欢背山面水,南北朝向的走向,场地讲究后山厚实, 左右不虚。龙江与李莉萍 副认为土家族择地会选 择靠山面水、坐北朝南之地。金陵 认为“负阴抱 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是土家族选址建宅的基本 原则和基本格局。王希辉在《土家族的文化内涵与 传承》¨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 护》 中认为土家族选择屋场的标准为:“左有青龙 18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箜 鲞 排两岸,右有白虎镇屋场,前有朱雀来照看,后有玄 武做主张”或是“前看二龙来抢珠,后有双风来朝 阳”。张清平心¨谈论到土家族选址注重实用性,并 针对一些具体的地理环境论述了吊脚楼的选址问 题。罗芳、罗洁、胡海林、罗浩 用“风水”学的角度 论述了土家族靠山而居、临水而住的选址标准。 (三)土家族吊脚楼建造中的仪式文化 楼营造技艺传承方式有师徒传承、父子传承、社会传 承。其营造技艺的传承议程有收徒(望、闻、切)、学 艺(识、知、观、切)、出师(礼、酬、敬)。他还提出了 目前营造技艺传承中的困境:传承人掌握“核心技 艺”,后继无人;现代化浪潮导致吊脚楼营造技艺传 承出现危险;新建筑元素的冲击。王希辉 从保护 的角度论述了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工艺的消失与失 1.敬畏崇拜自然的奠基仪式。土家人平整宅 基,必然会举行奠基仪式,开基时,主人会放鞭炮并 传,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民族民间工艺传承都年 老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提出了对吊脚楼工艺 祭天地,然后牵牛缠红布于牛角,以牛犁地破土。向 龙与向湘平 等学者分别在文章中描写了这一仪 式场景。 2.重视人脉与亲情的上梁仪式 上梁是土家族建造新房过程中最为慎重的事 情,认为大梁是全屋之根本,象征主人龙脉久旺而不 衰,所以整个上梁仪式隆重热烈,而又是十分虔诚的 一环。在上梁之前,木工需要和主人一道去伐木,在 过去这个伐木砍的可不是自家山的木头,而是到别 人的山上去偷,固有“偷梁树”的说法。梁木伐倒后 便抬到主人家去修整,修正完毕后便由掌墨师在上 面画符,再择吉日准备上梁,这个期间最为忌讳的事 情就是不允许任何人从梁木上面跨过。周亮 、朱 世学l3 认为整个上梁仪式一般有八个步骤:拜梁、 开梁口、缠梁、升梁、赞屋场、赞酒肉、抛梁粑、下梁。 整个仪式是由两个掌墨师主持,并在每个步骤中穿 插说福事。欧阳梦_3 认为上梁步骤分为:拜梁、开 梁口、缠梁、上梁、翻梁木、赞梁木、奠酒、赞糍粑、抛 梁。陈丽霞 也提及了上梁仪式,不同的是,在举 行仪式时绘制八卦图式符号是由巫师进行的,前面 几篇文章中,这一角色都是由掌墨师担任。段超 与朱世学阻 分别在他们的文章中以文化的角度分 析了上梁习俗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功能。 3.宗族观念中的踩财门。“踩财门”又叫“众星 踩门仪式”,即土家族吊脚楼落成时举行的仪式,由 土家汉子装扮文曲星、南极星、送子星、财帛星、紫微 星等神前来踩门祝贺。向龙、向湘平 、金陵 、 陈丽霞 ]、鄢敦望 等学者在其文章中对此仪式 做了描述。 七、土家族吊脚楼营造特点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方面的文章颇 少,大多数学者都关注到了对于吊脚楼的保护问题, 如龙玉杰 "]、王炎松 、祝国超 ,只有少部分学 者谈及到了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张爱武 论述了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传承议 程、传承的困境以及保护对策。他认为土家族吊脚 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实施数字化保护的 文献,目前还未查阅刊专门的著作和文章展开深入 研究。 总之,近年来对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内容,主要 涉及到土家吊脚楼的历史渊源、选址与布局、文化内 涵、价值研究、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再生与利用以 及在历史、文化、形制上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 张良皋先生和朱世学先生等学者为代表采用考古学 和建筑学结合的方法;以张爱武等学者为代表采用 田野考察与文献法结合的方法;以商守善、王晓宁为 代表的学者采用美学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由 于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较为综合的方法,在土家族 吊脚楼历史、文化、形制等方面,已经是将其研究的 很透彻,张爱武在《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现状及其特 点》 一文中也将前人们的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研究的现状、传承 与发展等问题,我们从所做的田野考察与文献分析 研究中,了解到保护与传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出现了许多新的转机,比如,旅游开发对土家族吊脚 楼建筑的复兴,新技术新材料对于吊脚楼样式的保 护,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吊脚楼元素的使用,部分村民 意识到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开始重新建造吊脚 楼等等;掌墨师傅的技术运用有了的新天地,技术传 承出现复苏,这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生态的出现正 是文化自足和重建的可能性表现,也是土家族吊脚 楼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根本;与此同时,对于吊脚楼技 艺的数字化保护,应该是数字信息技术时代技术运 用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我们正是试 图通过数字虚拟和动画技术实现对土家族吊脚楼技 艺中关于平面布局、结构样式、建造过程、仪式文化 以及现有吊脚楼的拍照保存、影像记录与展播、数据 库建设等方式,实现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 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周亮.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 第2期 石庆秘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研究述评 学,2005. [2] 饶卓颖.土家吊脚楼及民族旅游场景下的象征意义初探[D]. 北京:民族大学,2010. [3] 张爱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兴 安村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4] 张爱武,谭梅,刘宇.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 以兴安村为例[J].寻根,2013(4). [5] 聂亚荔.湖北硒都彭家寨古建筑艺术探析[D].重庆:重庆师范 大学,2012. [6] 赵逵,李保峰,雷祖康.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特点——以鄂西彭 家寨古建测绘为例[J].华中建筑,2007(6). [7] 刘晓晖,覃琳.土家族吊脚楼的特色及其可持续发展思考—— 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传统民居考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o5(2). [8] 王晓宁.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与审美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1991(1、2). r;r;r;[9]朱世学.土家族吊脚楼的源流、构造及功能[J].民族论坛,1994(1). 1加 { j 1{ [1O]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J].重庆社会科学 版,2008(2). [11]王友富,王清清.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 究——以土家族吊脚楼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 (5). [12] 匡红.重庆民居“吊脚楼”生态优化与整合技术研究[D].上 海:同济大学,2009. [13] 陈素娥.依顺自然诗意栖居——从吊脚楼看湘西民居的美 学诉求[J].文史博览,2006(12). [14]商守善.恩施土家族吊脚楼造型风格审美论析[J].大众文艺, 2010(2 . [15] 刘晶晶,龙彬.类型学视野下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J].建筑学 报,2011(S2). [16] 王炎松,袁铮.鄂西宣恩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特征及其保护研 究[J].华中建筑,2005(s1). [17]朱世学.论土家族吊脚楼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J].湖北民 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8]张良皋.干栏——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J].重庆建筑大学学 报:社科版,2000(4). [19] 张良皋.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0(1). 彭飞.以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群谈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价值 与保护[J]_/J、城镇建设,2Oll(2). 张清平.三峡乡土建筑——土家吊脚楼[J].三峡大学学报, 2OlO(2). 黄秀陵.土家吊脚楼的文化内涵[J].民族团结,1995(3). 李婷婷,舒鑫.浅析湘西吊脚楼的建筑装饰艺术[J].艺术教 育,2001(12). 黄哲,闫丽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审美浅析[J].东南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2). 聂凌.对中山古镇传统民居——吊脚楼的分析[J].现代农业 科学,2009(6). 张丹,碧迎春,张怡.吊脚楼特征及其生态技术初探[J].低温 建筑艺术,2010(8). 向龙,向湘平.论土家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取向[J].装饰,2005 (6). r}r}r_Juu rL 龙江,李莉萍.(2).1j , ∞ 土家族吊脚楼结构解读[J].} 孔 ]i];华中建筑,20卯 081J 金陵.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价值取向[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9). 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J].民族艺术 研究,2008(6). 罗芳,罗洁,胡海林,罗浩.“风水”:文化视角下土家吊脚楼景 观规划中应予保留的内涵[J].世纪家苑,2013(5). 朱世学.土家族上梁习俗[J].民俗研究,1995(3). 欧阳梦.土家族上梁仪式的狂欢精神——以湖北省宣恩县沙 道沟镇老岔口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S1). 陈丽霞.吊脚楼里的文化[J].大舞台,2009(3). 段超.土家族“上梁”习俗浅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2(1). 鄢敦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与传承[J].企业家天地,2011(4). 龙玉杰.谈木结构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J].龙岩学院学报, 2006(41. 祝国超.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6(2). 张爱武.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胡晓 [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