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来源:九壹网
Special 特别策划·发展循环经济 创节约型社会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李荣生

    一、循环经济产生背景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趋劣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尊重自然界,尊重、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旨在实现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它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生产、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的线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为依靠生态型、环保型、友好型资源低消耗、产品再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的闭合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资源潜力不断发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放大、生态与环境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从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上来解决或减轻资源压力,消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现代理念的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耦合,它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来指导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将传统的农业概念、范畴、领域加以拓展、延伸、扩大,转换为现代的将产前、产中、产后,以及产学研、产供销、废弃物资源化全过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现代新型农业。    二、农业循环经济内涵

    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绝对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雏形在我国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中就有所体现。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物质、能量,生产出供人类享用的农产品,部分人类食用后产生的排泄物及其它副产品(如秸秆)又用作农村能源或过腹还田培肥地力。但它已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快速、持续、高效(节支、增收、增效)、安全、优质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世界循环经济理念的诞生,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也就应运而生。现代的农业循环经济

是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看作是客观的“形体”连接在一起,形成资源低消耗,产品再加工,资源再利用(即废弃物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体系。它是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农业生产者之间或者与产前、产后部门形成经营共同体,采取提高农产品质量、寻求更有利的农产品加工增殖和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把农业生产者由单纯从事动植物生产向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后、资源再生等领域循环经营转变,从而引发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中观层次上重组的历史性演进。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现代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完全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潮流。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是划时代的“第三次变革”。它的发展不单纯是农业内涵的延伸、资源效益的放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壮大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清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以及资源再利用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循环的产业经济系统。它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即:(1)赋予或扩大了农业的内涵;(2)创新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3)农业自然资源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利用;(4)革新了“三农”经济组织管理模式;(5)突破“三农”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使其和谐协调,相互友好。

    三、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特殊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对世界稳定、持续发

小城镇建设31

Special 特别策划·发展循环经济 创节约型社会

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也不可避免地给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环境洁净带来巨大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无节制、高强度地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从而加剧环境污染。这种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在产业体系中,农业与自然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与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农业更自然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所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内在的必然性。首先,农产品与人类自身消费更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第二,农业是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贸易以及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互为原料、共生共荣的耦合体,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第三,农业本身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农业既具有传统的生产服务功能,又具有生态、生活服务功能。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本质的反映。第四,农业循环经济所具有的特点,一般来说,是其他产业循环经济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如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农业产业链条长,对农产品安全性能要求高,农业废弃物都是有机的,农业领域广阔等。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事关13亿人口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的大问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源、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资源化,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2)中国是农业大国,最需要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念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它一经提出

后,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和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疑问的;而这些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大量依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而发展起来的;在严重“三废”污染的情况下,循环经济重点放在工业,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大的就业载体,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3以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显然二者国情有很大区别。我国还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以及人均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面源污染严重,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等系列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要结合我国国情,既要重视工业清洁生产,更要突出广阔的农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的基础性的组成部分。我国只有农业循环经济蔚然成风了,我国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3)农业——工业型循环经济天地广阔    农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是为相当部分工业提供原料的产业,是它们中的原料生产基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达、循环经济理论、方法运用的今天,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使工业的门路更宽了。因此,在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农业与工业的耦合,可构成各种农业——工业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应主要依靠农业自身功能的增强、产业链的延伸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现代农业对生态与环境及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中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日趋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被破坏了的生态、恶化了的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日益突出,并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以靠资源耗费、环境牺牲、生态破坏的农业已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因此,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减轻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是势在必行。在各生产环节和产业链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机制,既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又能增加资源的可利用量,最大限

32小城镇建设

Special 特别策划·发展循环经济 创节约型社会

度地释放资源潜力;既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扩大生产门路、增加就业的社会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如在贵州山区广泛种植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芋,全省年产300万吨。过去仅能做粉条,收入很少,自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后,现在以芭蕉芋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并连带生产牛羊乳酸饲料的体系,每年可产出18万吨燃料酒精、270万吨酒精发酵饲料(可供7万-8万头肉牛的饲养),并有望解决2.7万人就业。

    2.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从根本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

    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带有掠夺式的开发性质。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农业内部层次物质、能量相互交换,互为原料,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条件、环境得到改善。如农作物秸秆,过去做燃料或田头焚烧,扔在路边,堆置在房前屋后霉烂,污染环境;如今既能做食用菌基料,生产蛋白饲料,发展养殖,畜粪还田,减少化肥、农药施用,而且又能造纸,还能生产超强防水板材、生物石油。

    3.解决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与市场对初级农产品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在加剧。而个体农民对消费市场的变化显得为力。美国在1860年爆发第一次农产品过剩危机的时候,除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外,主要还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系起来,开拓广阔的消费领域和市场空间。实践证明,对农产品进行初、深加工是解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与市场对初级农产品有限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4.调整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形成自立发展动力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初级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管理社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网络化基础上运转的。这就要求发挥各自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在研究、分析区域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现状农业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立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运用农

业循环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产品系列加工,以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从而增强农业自我循环、自我积累、自立发展的动力。

    5.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生态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加入WTO后,以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以往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加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稳定、安全的生产基地,从而导致农产品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或药残等严重超标,遭到许多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的输入端合理控制并减少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进入,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输出端把完成使用功能后的废弃物再生成资源,减少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资料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如畜圈——厕所——沼气池——畜禽养殖——种植业“五位”一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农作物秸秆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向生活、生产提供清洁能源,向农田提供安全、高效的有机肥源,向畜牧业提供绿色饲料。可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生态标准、农产品的质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又是海洋大国,从气候带而言,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故农业资源异常丰富,区域特色也非常显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天地极为广阔,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繁多。下面仅以甘肃省定西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和辽宁省庄河市的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模式为例:

    (一)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循环经济模式(见表1)

    定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中,根据降水特点,并充分开发利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富含钾素的有利条件,扩大生长与雨热同期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马铃薯品种个大、质优、色质光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品种优势和竞争优势。国内外专家经实地考察后普遍认为地区的马铃薯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马铃薯产区之一。

小城镇建设33

Special 特别策划·发展循环经济 创节约型社会

在这基础上积极推进马铃薯业产业循环经济,实现了以项目带动经济发展。

    在马铃薯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中,包括三个子系统:(1)初、深加工产品子系统,形成系列加工产品;(2)废弃物资源化子系统,包括薯渣、薯皮、薯水,以及淀粉渣再利用;(3)畜圈、沼气池、大棚蔬菜三位一体的子系统。最终形成无废弃物排放,不仅生产、生活用能是绝对清洁的沼气,而且还田的是经过厌氧高温发酵的无菌、无病虫害有机肥料,实现食品安全、土壤安全和环境洁净。

    (二)宁夏石嘴山市枸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见表2)

    枸杞是一种耐盐碱、耐风沙、耐瘠薄、耐旱的多年生灌木,它既能利用大面积中低产田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枸杞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枸杞产业随着科技进步,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以及新工艺的应用,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在延伸,枸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日趋完善。

表1  马铃薯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分组成。糙米的蛋白质含量为7%-8%,精米为6%-7%,米糠为13%-14%。糙米的脂肪含量为2%,精米为0.8%,米糠为20%.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稻壳和米糠,它们是食品、饲料、化工和医药的重要原料。水稻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中,主要有四部分构成:即稻草产业链,稻壳产业链,米糠产业链和大米产业链。    (四)庄河市沿海贝类循环经济模式(见表4)    庄河市及其黑岛镇沿海贝类资源比较丰富,发展贝类养殖业循环经济前景广阔。带动冷藏业、包装业、物流业、食品机械、专业市场、国内外营销售网建立等产业发展,以及服务体系建设。

    (五)甘肃省定西市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见

    (三)辽宁省庄河市水稻循环经济模式(见表3.1——3.5)

    庄河市是辽宁省水稻主要产区之一,水稻产业很有潜力,尤其是水稻产业循环经济大有可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循环产业链不断延伸,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及其初、深加工系列无废弃物排放,稻田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循环经济模式日趋完善。

    稻谷由外部的谷壳和内部的糙米所组成。谷壳由两片退化的叶子,即内颖(内稃)和比较大的外颖(外稃)所组成。谷壳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硅。整个糙米是一个果实,称为颖果。颖果由颖果皮、胚乳和胚三部

34小城镇建设

Special 特别策划·发展循环经济 创节约型社会

表2  枸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表3.3  稻壳循环经济产业链

表3.1  水稻循环经济

表3.4  米糠循环经济产业链

表3.2  稻草产业链

表3.5  大米循环经济产业链

小城镇建设35

Special 特别策划·发展循环经济 创节约型社会

表5)

    定西市利用冷凉气候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并把其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壮大,为实现双增(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增加农民收入)一减(即减轻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发展资源替代农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有机废弃物如棉籽壳、牛粪、秸秆以及蛭石,配合其他物质做基质通过生物技术生产出珍贵的食用菌。例如利用棉籽壳做基质,培养出白灵菇,再用生产白灵菇后的基质生产次一级的食用菌(红平菇、双孢菇、鸡腿菇等),然后再将废弃的基质作为喂养畜禽的饲料,经牲畜过腹再还田,实现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使资源潜力不断放大。这个模式既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实现双增一减的目标,又部分减轻、解决农村就业压力和农村能源问题,并减轻土地的压力和因农村能源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六)辽宁省庄河市蔬菜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表6)

    辽宁省庄河市蔬菜产业包括森林蔬菜、露天蔬菜和设施蔬菜,蔬菜产业循环经济已经粗具规模,并带动生产、运销、加工基地建设。

    (七)甘肃省定西市养羊业循环经济模式(见表7.1、7.2)

    养羊业是定西市支柱产业之一。实现了种、养、加、肥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模式,既发展了草业、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又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肥

源,保证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八)庄河市丘陵山区林果业循环经济模式(见表8.1、8.2)

    庄河市林地面积大,拥有147963.7公顷,占庄河市陆地国土面积的36.6%,居各种用地之首,根据2010年规划,林地面积净增350.8公顷。届时林地面积将达到148254.5公顷,所占比重提高到36.7%。所以,林业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北部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大,庄河市又是大连市的水源地,因此林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以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与经济林果相结合。并相应发展山杏、刺槐、核桃、水果等林果业循环经济。

    核桃(胡桃)适宜温凉气候,喜光,深根性,在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土或钙质土上生长比较快。木材坚韧耐震,为建筑、军工、雕刻及优良家具用材。果实营养价值高,有滋补性,可入药,是重要的干果和出口商品。种仁含油率达65%左右,为优良食用油料,内果肉可制活性炭,树皮及外果皮可提制栲胶。    (九)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大棚瓜菜循

表5  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表4  贝类养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表6  蔬菜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6小城镇建设

Special 特别策划·发展循环经济 创节约型社会

环经济模式(见表9)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太阳能、人、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当作绿色能源的原料,形成日光温室采能、温室大棚养猪、种瓜果菜、猪圈与厕所产生粪便入沼气池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用作生活能或用作食品保鲜,还可用在温室点沼气灯诱虫、杀虫以及增加棚内温度和光照时间,也增加棚内CO2的浓度,等于为棚内作物增施了气肥,促进光合作用,达到增产目的;大棚内的适宜

温度又为猪禽的冬季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而猪增重快、出栏快,饲料转化率高,既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又解决了沼气池冬季正常运行产气问题;沼液既可添加饲料喂猪,猪毛色光亮,贪睡生长快,可提前出栏,节约饲料20%;也可用来喷洒蔬菜,可起到防止病虫,减少农药用量。这种“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能流、物流中实现了资源再利用,资源用量少,产品再使用,并达到资源替代、产量高、品质好、效益佳、环境净化、清洁生产、农产品绿色化、无公害的目的。

    (十)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见表10)

    中药材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截止2001年底,中药材种植面积24.1万亩,总产量达到2.2万吨,产值34760万元,成为第一大主导产业。中药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粗具规模,并已初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循环经济格局。    五、总结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异常繁多,本文上列这些仅是笔者在完成有关县市农业循环经济工作过程中做的部分成果,它涉及种植业、园艺业、畜牧业、林果业、渔

表7.1  养羊业循环经济模式

表8.1  山杏循环经济产业链

表7.2  羊只脏器等深加工循环模式

表8.2  核桃循环经济产业链

小城镇建设37

Special 特别策划·发展循环经济 创节约型社会

表9  大棚瓜菜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区域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的基础上,走“农业——工业型”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对农产品进行初、精深加工,前景十分美好。建议有远见卓识的中小企业家要紧紧抓住这大好机遇,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大潮中来,并依据自身的技术特点、资金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捕捉战机,选准发展点,发展自我,壮大自我。

    “农业——工业型”发展模式,能有效推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并通过弱小的同类的企业合并、重组、聚集,形成规模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纽带,它把种植业、园艺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工业、旅游业、科学技术研究、新工艺、新设备研制,以及信息、仓储、冷藏、冷冻、商贸流通、销售网络、批发市场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小城镇建设

表10  黄芪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业等循环经济模式。这说明在广义的农业范畴内,每一个农产品均可运用现代的循环经济理念,做到最大限度释放资源潜力,产品连续精深加工和无废弃物排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不仅量大,而且种类五花八门,所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天地非常广阔;只要国家各部委、各级,及其各职能部门确确实实像重视工业清洁生产那样,用抓工业循环经济的劲头抓农业循环经济,中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就会得到飞速的发展,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面貌也将会焕然一新。

发展、壮大,也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

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38小城镇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