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与实践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与实践

来源:九壹网
l 一掌 室 …………………………一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程教学与实践 永城市职业教育中心赵敏华 【摘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与机制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它的特点是符号多、标准多、专业术语及定义多且抽象,而且 内容枯燥难懂。而对于中职生来说,初中知识薄弱,基础差,生活经验少,并且没有任何生产实践经验,所以想学好这门课就有点吃力并具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授 课对象,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师所要考虑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极限配合;技术测量;中职生;教学实践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中等职业技 术学校机电与机制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 专业技术课。。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尺寸公 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以及有 关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它的特点是符号多、 专业术语及定义多而且抽象,内容枯燥难懂。 而对于中职生来说,初中知识薄弱,基础差, 生活经验少,并且没有任何生产实践经验, 所以想学好这门课就有点吃力并具有一定的难 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讲究教学方法,学 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高,更谈不上融 会贯通。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是我 们中职学校教师所要考虑的问题和面临的挑 战。多年来,为了解决“学生不易学,老师不 好教”的这一教学难题,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 些经验及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在 此与大家共享。 首先,教师要自我完善,深入浅出。作 为一名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面对一批“特 殊群体”,如何把握教材?让学生理解,掌握 教材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常言道:打铁还需自 身硬。教师本身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 能。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自信,学生才能崇 拜。因此, 教师必须理解、精通教材,做到 “懂”、“透”、“化”。所谓 瞳”,就是 把教材最基本的东西都弄清楚;所谓“透”, 就是不仅懂而且能熟练运用;所谓“化”就是 教师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生动自如的讲述。所 以教师在教学l印要做到自我完善,厚积薄发, 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材的系统 性,完整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 第二章 极限与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这一 节中,术语多, 概念多,公式多。讲授时如何 使学生打下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如“配合的 术语及其定义”这一知识点,首先要明白“配 合”的应用场合,即“零件在组装时,反映零 件组装后的松紧程度”,从而弄懂“配合”的 概念、分类,以及“配合类型”的判断;并能 熟练掌握极限盈隙值的计算。如:最大间隙和 最小间隙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1)根据极限尺寸计算。最大间隙=孔的 最大极限尺寸一轴的最小极限尺寸(x 一L…一 l , ),最小间隙=孔的最小极限尺寸一轴的最大 极限尺寸()(m — 一l )。 (2)根据极限偏差计算。最大间隙=孔的 上偏差一轴的下偏差(x ̄ax-ES—ei),最小间隙= 孔的下偏差一轴的上偏差(X ̄in-El-es)。学生在 记这一类公式时要避免死记硬背,在理解术 语、概念的情况下就容易多了。像最大间隙只 要记住:孔处于最大尺寸,轴处于最小尺寸时 间隙应最大;而最小间隙只要记住:孔的尺寸 最小,轴的尺寸最大时间隙应最小。像最大过 盈,最小过盈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记。 其次,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由于大多数中职生初中知识薄弱,基 础不好,自信心及求知欲都不高,接触深奥的 理论说教会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希望所学的 知识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这就需要教师要从 教法上下功夫,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 一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例如在第一章概述中 要讲“互换性”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样 次教学活动:上课了,我拿着一个圆珠笔笔 壳到教室对同学们说:“我的笔芯用完了,现 在有偿征集笔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积极尝 试着,结果有很多笔芯被淘汰,也有一些笔芯 被入选。然后我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笔芯 会被淘汰,而有些却被入选昵?这是一种什么 现象呢?从而引出“互换性”的概念。所谓互 换性就是指在制成同一规格的零件中,不需要 作任何挑选或附加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组装 成部件或整机并能达到设计要求。然后再慢慢 引申,讲解互换性的作用及种类,让学生自己 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互换性的实例,从而做到学 以致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这样学生 会学的轻松,学的有趣。 第三,适时启发,点拨,指导学生归纳 总结,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材中有许多术语名词只是一字之差,学习时 要适时启发,点拨学生注意比较,对比记忆。 如: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极限偏差是指极限 尺寸与基本尺寸的代数差,实际偏差是指实际 尺寸与基本尺寸的代数差。),基孔制与基轴 制(基孔制即孔的基本偏差为一定,孔的公差 带与不同基本偏差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 种制度,基轴制即轴的基本偏差为一定,轴 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 配合的一种制度。),最大实体尺寸与最小实 体尺寸(最大实体尺寸是指提取要素在最大实 体状态下的极限尺寸,最小实体尺寸是指提取 要素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的极限尺寸。)。像这 样的术语还有很多,如“原则”与“相关 原则”,“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等等, 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还有如第二章“孔、轴尺 寸的极限与配合”中关于“三种配合的特点” 在记忆时也可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 三的目的。通过对“三种配合的特点”进行比 较不难发现:三种配合的特点都有三条表述, 每条都有规律,它们分别是从(1)孔、辅实际 尺寸的大小关系,(2)孔、轴配合时是否存在 相对运动,(3)孔、轴公差带的位置关系三方 面来表述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三种 配合的特点的。只要记住一种配合的特点,其 它两种配合的特点相应的就都能记住。另外还 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如学完第二章可以 引导学生总结出配合类型的判断方法有哪些? (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如下方法: (1)当尺寸中只标注偏差的大小时可以根 据极限偏差来判断。当孔的下偏差大于或等于 轴的上偏差时为间隙配合;轴的下偏差大于或 等于孔的上偏差时为过盈配合;即:EI≥es时 为间隙配合,ei≥Es时为过盈配合,以上两条 同时不成立时为过渡配合。 (2)根据公差带图来判断。孔的公差带完 全在轴的公差带上方为间隙配合;孔的公差带 在轴的公差带下方为过盈配合;孔的公差带与 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为过渡配合。 (3)根据配合公差带图来判断。先画出零 线表示基本尺寸,零线上方为正,代表极限间 一一隙;下方为负,代表极限过盈。用极限间隙和 极限过盈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就是配合公差 带。当两直线所限定的区域在零线上方时为间 隙配合,在零线下方时为过盈配合,当两直线 条在零线上方,一条在零线下方时为过渡配 合。 (4)根据基本偏差代号来判断。当配合件 与基准件相配合时,大致归纳如下: a~h(A~H)为间隙配合,j~zc(J~zC)为 过渡或过盈配合。但在国标规定的优先配合系 列中,j~n(J~N)为过渡配合,p~zc(P~zc) 为过盈配合。总之,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 规律,勤于思考,定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谓教学就是老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 中,不能简单地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 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因此,老师的教学 一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 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原有 知识满足不了生产实际需要,只能不断更新知 识,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会学习。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抓住一下几 个环节:首先要树立学习自信心,相信自己的 能力。二是预习指导。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基本 功,针对中职生的特点,老师每节课都要提出 预习目标,制定出预习题,思考题,要求学生 有针对性的看书,上课时抽查提问,检查预习 效果,促进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养成好的学习 习惯。三是听课指导。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与 记笔记的关系,以听为主、记为辅。适时启 发,积极动脑思考,听重点,听预习中的难点 和自己不懂的内容,学习老师对重点,难点问 题的分析、归纳、概括思维的方法。四是巩固 记忆。通过做作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做 作业前最好是先复习有关内容,然后完 成,以检测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 练习,促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进 步的消化和吸收,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 解、巩固,使学生计算、概括、分析、判断能 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总之,要搞好《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 程的教学,就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运用灵活 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 的学习氛围,走教学创新之路。 一参考文献 【1】沈学勤.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oo8. [2]邹燕.测量技术基本常识与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5. [3]董燕.《公差差配合与技术侧量》实践教学的改革Ⅱ] 机械职业教育,2000(6). 作者简介:赵敏华(1973一),女,中学一级教师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274一屯子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