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 (A)卷
2008 ——2009 学年第二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右边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3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4 .法国科学家路易 ·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5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6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7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8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9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0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 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B. C.公司 D.国际康采恩
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右边的括号中,多选、少选均不给分。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2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3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14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15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 A .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16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 .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B .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C .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D .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A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 .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 .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18. 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 ) A .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 .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19.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A.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 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20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 .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 .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 .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 .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0分)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2.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23.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2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5.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2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7.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28.简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涵。
五、论述与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
30分)29.试分析:既然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0.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以及对社会主义企业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启
参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右边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A.2.D.3. B 4 D 5 A 6 B 7 C 8 B 9 B 10 C
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右边的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BD 12 ABC 13 CD 14 AB 15 ABCD 16 . BCD 17 AD 18 BCD 19 CD 20 ABC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0分)
21.[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这是绝对的。
静止指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是相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不能片面强调一点,二者是不可分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此观点体现了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这一哲学道理。
22.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23. 23.〔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
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4. 24.〔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5.〔 答案要点 〕 每一个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在其所适应的范围内是不可否定,不可推翻的。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
26.[答案要点]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 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27.[答案要点]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当它不被看作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而商品价值从W = c + v + m转化为 W = k + m,现在进一步转化为W = k + p,利润这种现象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28.〔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决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9.〔答案要点〕
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30.〔答案要点〕
答: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让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在和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又由于同种商品出售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他在商品交换中获利就多,反之就少,或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