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研究进展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 (.‘470)<中国医刊>2002年摹37舂摹8期 平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较安慰剂减少需血管重 示血管细小而无明显斑块。Glagov1987年首次提出 建率43%;不稳定心绞痛再住院率33%。最新研究 结果发现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使用ACEI可降低总死 亡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 危险因素 “冠脉血管重塑”现象,表现明显的粥样硬化处的血 管段血管壁向外突出,抵消了冠脉管壁的病变造成 的狭窄,这样的病变对血流无影响。但临床试验发 现病变轻微甚至造影未见明显狭窄者是急性冠脉综 合征(包括心肌梗死)的重要人群。对这样的人群, 冠脉内血管超声检查有帮助。冠脉内血管超声是断 层显像;冠脉造影是“剪影显像”。前者可弥补后者 的不足。 高清晰度的B超可准确评估颈动脉血管壁的 特点。可评估血管内径、内膜至中膜厚度、颈动脉是 否有斑块。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至中膜厚度 (CIMT)与已知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 5参考文献 1 Gould AL.Rossouw JE.Santnelalo NC。Heyse JF,Furberg CD.Cho ̄semlt reduction yields clinical benefit.Impact of statin trials.Cite J Am Heart Assoc,1998,87:946—952 2 Wood D,Durrington P,Poulter N,Mclnnes G,Rees A,Wray R for the 和其他动脉系统的疾病相关。尤其与中一老年人未 来发生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强烈相关。在校正了其 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后,CIMT仍有预测价值。这些研 究表明CIMT可作为心血管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合适 的终点和替代终点。越来越多的研究用CIMT作为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的观察指标l5I6 J。 4 CI-ID的诊断和治疗的现代概念 冠脉造影从发现至今已有4O年左右的历史,被 Briitsh Cardiac Society,British Hyperlipidaemia Assoeimion,British By・ pertension Society,and Briish Ditabetic Association.Joint British recom・ 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Heart,1998,8:SI一¥29 3 Ross R Atheroaclere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N Ensl J Med,1999. 34O:l15—126 4 Byington RP,Chen J,Furberg CD,Pitt B.Effect of amlodipine on cardio・ vaacular events and procedures J Am Con Candid,1999,33:314A 5 Boa ML,Hoes AW,Hefman A,Witteman JCM,Grobbee DE.Cross.sec. tionally assessed carotid intima-nledia thickness elrmes to long-term risk of 认为是评价冠脉病变的金标准。但是由于放射显像 仅能显示管腔的简单的两维投射,使冠造有其局限 性。研究资料表明“剪影”或“管腔造影”对评价冠脉 的解剖并不理想,不能很好指导治疗。 造影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基于测量狭窄的百 stroke,corollary heart disease and death as estimated by available risk functions.J Intern Med。1999。245—276 6 Simom PCG,Algra A,Bots ML,Gmbbee DE,GraafYVD.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arterial sitfness:indicators of cardiovascular 分比,需与邻近正常的参照血管相比,尸检发现冠脉 病变常为弥漫性、影响整个血管壁,几乎不存在正常 的血管段供对照,因此冠脉病变常被低估。如冠脉 病变弥漫、影响血管全层、向心且对称,造影结果显 irsk in hi曲一risk patients.The SMART Study.Cite J Am Heart Assoc, 1999.100:951—957 (2001.07.09收稿 2001-09.23修回) [郝巨为编发]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研究进展 邹阳春杨新春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100020)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的目标是尽早 重建那些因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栓栓塞、功能 析AMI范围的检测技术包括绘制心前区ST段抬高 的图形及心肌梗死血清标记物曲线谱,由于在评价 AMI新的治疗方法方面心梗范围的定量显示非常关 和存活受到严重威胁的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因 此,AMI再灌注治疗的目标不仅要保持心外膜上游 血管的开通以维持正常的前向血流,而且还要恢复 其下游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灌注。 1心肌缺血再灌注发展史 Braunwald与Maroko于1974年提出了通过改善 键,这些早期研究强调恢复整体心肌灌注以恢复左 心功能的重要性。Reimer等通过对猪冠状动脉堵塞 模型研究发现,梗死面积的大小与心外膜血管闭塞 的持续时间直接相关。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心肌细 胞死亡的“wave—front”现象,心外膜血管闭塞的适度 缓解可明显阻抑缺血细胞死亡的波阵现象(wave— front),但梗死区微血管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心肌组织 心肌氧供和心肌细胞“自溶”来梗死面积的 治疗策略,开创了AMI治疗的新纪元。他们用于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医刊)2002年摹37卷摹8期(忌471) 水平的再灌注失败,这一现象称为“no.reflow”现 象…,不可理解的是,当梗死区血流恢复后,心外膜 血管的再灌注可使微血管功能失调进一步恶化。因 此强调AMI治疗策略的最终目标是正常心外膜血 流与心肌组织灌注的迅速恢复。 2微血管功能失调 2.1病理生理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冠状动 脉内血栓形成致冠状动脉闭塞后不久,缺血即可造 成心肌细胞及冠状动脉微循环的超微结构损害,一 旦心外膜出现再灌注、梗死区血流恢复,由于白细胞 浸润、氧自由基的产生、补体系统的激活及粘附分子 而导致的再灌注损伤,可以进一步损害微血管,受损 的心肌细胞及微小血管可通过增加远端血管阻力刺 激小动脉痉挛及引发内皮功能失调而阻碍微血管血 流_2 J。此外,一旦外膜血管开通,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后出现的血小板微血栓所引起的微循环阻塞也会进 一步减少心肌组织的再灌注,这种微血管功能失调 似乎也发生在非梗死相关血管,提示心肌缺血可以 通过释放细胞激动素来刺激心肌细胞的炎性反应。 因此,心外膜血管再灌注后的微血管功能失调是由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合过程。 2.2临床意义AMI后溶栓或直接PTCA患者中有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微血管灌注受到损害,心外膜血 管再灌注后微血管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在许多研究 中已作过评价,这些研究使用一些替代指标如心肌 声学造影(MCE)、ST段回降等去评价组织水平的再 灌注,这些研究集中显示,心外膜血管再灌注后存在 微血管功能失调者其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进行性左 室扩张、死亡率增加及充血性心衰很少得到完全恢 复,然而,即使恢复了正常的组织灌注,发生在再灌 注前的心肌损害强度可能会影响到挽救濒死心肌治 疗的疗效。 3再灌注的影像学特征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研究(TIMI)将心外膜冠状动 脉血流进行了分级,从而使AMI再灌注的造影学特 征评价进一步规范和标准化,这里,TIMI血流0.1级 为再灌注不成功,而达到TIMI 2-3级血流表示血管 开通并再灌注成功;GUSTO.I亚组研究显示,只有 TIMI血流3级与左室功能恢复及存活的改善存在 有意义的相关,同时在GUSTO.I亚组研究中显示出 来的这种TIMI 3级血流所具有的存活优势与整个 试验过程中不同溶栓疗法所观察到的死亡率是一致 的,由于临床终点事件与IRA前向血流的早期、完全 23 恢复所显示的疗效密切相关,因此血管造影又作为 AMI试验死亡率的替代终点。校正的TIMI桢数分 级(cTFC)在量化远端血流及对溶栓后达到TIMI 3 级血流患者进一步作危险分层为低危或高危亚群具 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冠状动脉造影“blush”计分在 评价心肌组织再灌注强度上较cTFC更为准确,为一 更好的危险分层方法。 4心肌组织细胞水平再灌注成功的判定 旨在区分出AMI后心外膜血管已经再通却存 在微血管功能失调患者为目的的一些诊断试验可以 补充血管造影评价再灌注强度的不足。 4.1 冠脉内多普勒血流导丝 可用于测量心外膜 血管再灌注后的冠脉血流速率及冠脉血流储备以评 价梗死区微血管功能失调的程度,心外膜血管再通 后冠脉血流速率及储备的破坏似乎可以预示梗死局 部左心功能及收缩功能储备的恢复不良,然而心肌 组织水平灌注不能直接用冠脉内多普勒血流导丝来 评价,这种技术需有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支持且其重 复性亦未被证实。 4.2超声声学造影 MCE是在造影时向IRA内注 入一种可被超声探测到的声学溶剂以评价梗死区心 肌组织的对比强度,结果发现约有25%的AMI患者 尽管造影学上显示已达TIMI 3级血流,但梗死区组 织灌注恢复并不理想,一些能从静脉内注入的声学 造影剂在不断地被研究和开发出来,只是尚缺乏大 系列临床观察来证实其诊断价值。 4.3磁共振成像(MRI) 心脏MRI似乎是一种较 为理想的评价微血管功能失调的影像技术,因为它 能被用于评价冠脉血流、心肌组织灌注、左室容积、 局部及整个左室功能,然而,费用过高、操作时间过 长及不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是其不足之 处。 4.4鲫 Tc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99 Tc. SPECT)这一方法在了解左室损害程度及评价再 灌注治疗后心肌存活多少上是一项很有前景的诊断 措施与方法 ],但在AMI治疗早期作这一项检查通 常存在困难,而再灌注治疗后最佳随访时间点尚不 清楚。 4.5生化指标 心肌细胞坏死导致一些显示心肌 坏死的标记物进入到血中,包括肌酸激酶(CK)及其 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肌钙蛋白T/I等,早期 研究结果显示,AMI后这些心肌标记物的聚集性释 放可用于评价梗死范围大小、预示左室功能恢复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 (忌472)(中国医刊)2002年摹37畚弟8期 程度及预示存活等。研究已经显示,溶栓后CK—MB 峰值浓度及CK.MB释放曲线下面积是充血性心力 衰竭及住院死亡率的预报因子,但与TIMI血流 分级无关,酶释放曲线下面积与酶的聚集性释放相 关而与酶释放曲线宽窄无关。因此,这些心肌标记 物释放曲线可用于了解心肌细胞损害的整体测量, 然而,准确评价心梗面积所需的血样本量较少,用于 评价梗死面积的最佳标记物以及心肌梗死标记物释 放曲线与心肌存活状念及其他标志再灌注成功的指 标间的相关性均不十分清楚。成功的再灌注往往以 时间的延迟及导管技术不能广泛用于所有AMI病 人等方面的,现在已开发出能加速和强化血凝 块溶解的溶栓制剂,冠脉内支架植入可获得较高的 早期TIMI3级血流率但并不能改善存活率。为此, 我们呼唤针对改善微循环功能的新的治疗策略。 5.1 抗血小板疗法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 拮抗剂与溶栓或急诊PTCA同时应用可能是最有希 望的联合治疗方案_5l 在--d,规模研究中,在改善 再灌注办面,血小板糖蚩n ll b/lll a受体 执剂‘j 急诊PTCA联合应用也较单独行急诊PTCA的效果 好。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够改善上述药物 或机械再灌注治疗临床效果的机制部分地与增强心 肌组织再灌注有关。AMI后直接支架植入且达到 TIMI3级血流的患者应用Abeiximab可通过改善IRA 再通后的峰值流速、室壁运动指数及整体左室功能 心肌标记物血浓度早期迅速升高为标志,因为心外 膜血管开通后的冲洗效应可将心肌坏死标记物从梗 死区冲洗入血中以致血中浓度在早期迅速升高。因 此早期心肌标记物水平的分离比率已被许多研究用 于判定溶栓后再灌注是否成功的标志,这里肌红蛋 白似乎是最为有用的一种标记物,因为它的酶峰出 现最早且随着灌注的恢复而较早地恢复正常,由于 单一的心肌坏死标记物的高低仅代表某一时间点的 再灌注状态,因此聚集性标记物释放曲线能更好地 反映整个再灌注过程,进一步研究则需要明确如何 才能把心肌坏死标记物作为心肌再灌注成功与否的 替代标志。 来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强度,类似的结果亦 见于t-PA溶栓后应用阿昔单抗患者,与单用t-PA比 较,联合应用阿昔单抗可改善远端冠脉血流及sT段 恢复的强度。持续sT段监测结果也显示,与单用溶 栓剂比较,溶栓剂与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结 合应用可改善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连续性与稳定 性,联合应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改善内 皮功能及血小板微栓塞所致的微血管堵塞,这种通 过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微血管血流的确切机制还 不太清楚。 5.2其他方法急诊PTCA过程中,应用静脉 4.6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评价 研究发现,溶栓 后sT段恢复≥70%、ST段恢复在31% 69%及sT 段≤三个亚组的死亡率是逐渐增加的。因此,sT段 恢复程度似乎反映了心肌组织再灌注状况,而不仅 仅是反映心外膜血流的开通。与延迟的sT段恢复 相比较,成功PTCA可使IRA在梗死后3O一6o分钟 内开通并达TIMI 3级血流。MCE证实,成功的Pr. CA后sT段迅速恢复与梗死区血流恢复明显相关, 所以,定时的・系列心电图上sT段恢复情况可以反 映整个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这里,持续sT段恢复 监测可探测再灌注发生的真实时间点、溶栓后时有 给血管扩张剂异搏定与尼卡地尔(nicorandil)可明显 增强梗死区内心肌组织灌注,这是在MCE下得出的 结果,葡萄糖.胰岛素.钾疗法似乎也可改善AMI后 梗死区的细胞代谢,相关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正在 寻找依据,尽管动物再灌注损伤模型显示抗炎疗法 可能有效,但旨在梗死面积的人类临床试验结 果却令人沮丧,AMI腺苷研究(AMISTAD)结果显示 腺苷与溶栓剂联合应用可缩小梗死面积,但并没有 改善I临床终点,有关其他辅助治疗试验包括补体激 发生的间歇性血管再闭塞以及用于评价不同时间点 的sT段恢复情况H ;持续sT段监测在探测再灌注 失败及对AMI病人早期危险性分层方面极具潜力; sT段恢复时间分析可评估梗死面积及左室收缩功 活抑制剂与粘附分子抗体的』I缶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6再灌注研究的前景展望 能恢复情况;与再灌注程度的血管造影学评价相比, 持续的sT段状态监测可以作为溶栓后心力衰竭及 死亡的预测因子。 S改善再灌注策略 由于TIMI血流分级与临床死亡率直接相关,新 的再灌注策略包括二期的量效试验及以死亡率为终 点的三期试验均需通过血管造影来证实其血管开通 情况。其他替代终点也不断出现,例如在溶栓及急 诊PTCA试验中心肌存活可通过 Tc.SPECT及心肌 酶学标记物测量梗死面积来得出,从不同溶栓剂获 溶栓疗法存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不充分且间或 出现再闭塞等不足之处,而急诊PTCA则受到治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正刊>2002年tt 37叁tt 8,tl(忌473) 25 得的与心肌组织再灌注相关的相对效应也可通过系 列的固定时间点的心电图sT段恢复及持续sT段监 测结果来评价,其他用于评价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 的技术包括冠脉多普勒血流导丝、MCE及MRI等, 但尚未在临床试验中被广泛验证,尽管AMI临床试 验中需要这些新的替代终点,但它们在被常规应用 续的心外膜血管的开通,也要求达到微血管血流及 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恢复。新的目标、高的要求呼 唤更为有效的再灌注策略。在对新的再灌注策略的 评价中,无创技术将是对有创的血管造影技术的有 效补充。然而改善微血管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的疗 法必须被证明其可以降低死亡率。 7参考文献 1 Eeekhout E.Kern MJ.The coronals'no-reflow phen,.,menon: I revie ̄of mechanisms and therapies.Europcan Heart Journa1.2001.22:729—739 于临床试验前应作谨慎的评估;左室射血分数在溶 栓剂研究开发早期的临床试验中,被广泛用作替代 终点但后来的研究证实其并不是一种可信的疗效评 价指标;尽管心肌酶学标记物或 Tc.SPECT及sT 段恢复等指标作为再灌注成功的标志存在较大的潜 2 Topoi EJ,Yadav JS.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embolization in at}leroselerotic vaseular disease.Circulation。2000.101:570—80 3 Gibson RJ,Miller TD,Christian TF.1nfart size measurement by single 力,但与缩小梗死范围或改善sT段恢复相关的疗 法,在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中并未证实其可降低死 亡率。按照修订了的理想再灌注定义,AMI II期临 床试验应该既包括对心外膜血管再灌注与心肌组织 水平再灌注两个方面评价,同时也应当采用有创与 无创两方面的技术作为检测手段,才能较为全面地 对心肌再灌注策略进行合理评估。 随着对AMI后再灌注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灌注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Taphic imaging with Te-sestamibi:a measure of the efifcacy of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l ainfarction.Circulation,2000,101:101—8 4 Shah A,Wagner GS,Granger CB,et a1.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TIMI lfow grade in the infarct related artery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12-lead ST seg ̄lent resolution analysis:reexamining the“gold standard”for my— cardioal repeffusion assessment.J Am Coil Cardio1.2000,35:666—72 5 de Lemos JA,Antman EM,Gibbson M,et a1.Abciximab improves both cpic ̄,.,-dil falow and myocardial repofusion i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 farction:observations from the 3"IM1.14 tri1.aCirculation.2000.10l:239 —43 治疗也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它不仅要求迅速、持 (2002.01.08收稿 2002.03.13修回) [郝巨为编发j 病人自控镇痛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赵荣张海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ICU(100037)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镇痛模式——病人自 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PCA是一 对药物的需要量可能相差10倍以上;②依赖性:必 须由护士通知医生,再由医生确定病人是否需要镇 痛;③不及时;④不确切: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对镇 痛药物的需要量存在差异…。而PCA方式可有效 克服以上缺陷。与传统的阿片类肌注相比,PCA具 有镇痛效果好、药物蓄积少、病人易接受…、缩短恢 复期、住院时间短-2j、改善肺功能_3 J等明显优势。 1.3 开展PCA工作的必要性 因心血管外科手术 多采用胸骨劈开,病人的疼痛特别是咳嗽和运动时 尤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咳嗽和运动直接影响到 病人的预后,特别是对于冠脉搭桥病人,围手术期心 肌缺血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决定其预 后。已有试验证实镇痛的完善程度与心肌缺血正相 关 ’4 ;在改善潮气量、1分钟末用力呼气量等呼吸 参数方面,PCA给药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间断给药 种新型镇痛给药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病人可以自 行控制给药,不必过分依赖医护人员,而且镇痛效果 好[¨。 1在心血管外科开展PCA工作的必要性 1.1 PCA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关于 术后PCA的应用多集中在妇产科、骨科等领域,关 于PCA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报道相对较少。可能 是由于心血管外科手术本身开展并不十分广泛,再 加之心血管手术是大手术,开展PCA工作相对更为 谨慎。目前心血管术后的镇痛仍是以间断口服、肌 注或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为主,间断给药的最大缺 点是难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故镇 痛效果不稳定。 1.2 PCA的在心血管外科的优势 传统的间断肌 肉注射法的缺点是:①不灵活:由于个体差异,病人 方式-3 ;德国的Gust R等人…针对心脏手术后患者 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心脏手术后的患者采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