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管线设计

管线设计

来源:九壹网
管道设计

1.管道的埋深:

1、绿化带及田野中管道埋深:主管位深度为40厘米; 2、人行道及其它地段的管道埋深:主管位深度为60厘米; 3、慢车道管道埋深:主管位深度为70厘米; 4、快车道管道埋深:主管位深度为80厘米 5、钢管埋深:≥40厘米;

2.管道的基础及包封: 1.人行道:

基础为C15型号8厘米厚混泥土基础; 顶侧包为:C15型号8厘米厚混泥土包封; 2.慢车道:

基础为C15型号8厘米厚混泥土基础; 侧包为:C15型号8厘米厚混泥土包封; 顶包为C15型号10厘米厚混泥土包封; 3.快车道:

基础为C15型号10厘米厚混泥土基础; 侧包为:C15型号10厘米厚混泥土包封; 顶包为C15型号15厘米厚混泥土包封; 4.过路钢管的敷设方式:

埋深为60厘米,基础为C15型号8厘米厚混泥土基础,在钢管接头处进行顶侧包为:C15型号8厘米厚长度为60厘米混泥土进行包封;

5.过路管道:在重载路口,管道埋深达到60厘米以上时,可以用塑料管材进行过路,但包封加厚到20厘米;

6.绿化带及田野中:包封可适降低厚度到C10型号5厘米厚混泥土包封,基础可适当可适降低厚度到C10型号5厘米厚混泥土基础;

7.4孔及4孔以上的混泥土管道不建议采用混泥土填充; 8.管道进行包封时,基础与包封同宽,并用模板进行包封;

9.混泥土基础及包封的管理养护期为24小时以上,新建道路及开发区道路为48小时 以上;

3.光缆出土及引上:

光缆引上钢一般采用3.0-2.5米长,Φ110或Φ80钢管引上,内穿子管到钢绞线,钢管采用4-6箍4.0镀锌铁线,用撬棍绞固在电杆上,共三道固定铁线,首道位为距地面0.3米,末道为距钢管顶部0.15米,次道为首道与末道中间。

4.光缆敷设:

1、通信管道手井的光缆严禁中有直穿现象,须在U型弯的形式固定的托板上,用20厘米的扎带绑扎妥当;

2、光缆的固定应遵循同侧管孔走同侧托板,同位置光缆走同位置托板; 3、人手井中的光缆不使用波纹管作为保护措施;

4、在波纹管中穿放子管,子管须长于管孔10-15厘米;

5、光缆在人(手)井中敷设完毕,须附挂本企业标志的光缆标志牌。

5.管道光缆接头盒安装:

1、光缆接头盒及余缆尽可能错位放置,光缆接头盒点一个手井,光缆预缆为15米,放置在接头井相邻的手井中;

2、光缆接头余缆采用3个L支架进行固定,余缆盘留直径不得大于60厘米,建设在60-50厘米间,用3L支架固定光缆余缆;

3、光缆余缆固定在上层托板下的两托架间,用30厘米的扎带绑扎妥当,接头盒固定在上层托板的两托架间。

4、光缆接头及预留尽量不放置在四通及三通井中;

6.子管敷设:

1、在波纹管中穿放子管,子管须长于管孔10-15厘米;

2、子管在Φ110的波纹管、钢管中,须敷设5孔以上的28/24的子管道,Φ140的钢管、顶管中,须敷设11孔以上的28/24的子管: 3、子管在管道中严禁进行对接;

4、顶管工程完成后,应马上敷设子管,以防顶管堵塞;

线路设计

(1)立电杆

a.为了确保架空光缆线路的安全、稳定、可靠,一般要求杆路离开水渠10m以外,离开县道、省道20m以外,离开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50m以外,当与其他通信杆路平行靠近时,一般应保证有10m的有效间距,一些特殊地段可适当调整。

b.电杆均采用通信用预应力水泥杆,基本杆高为7m,电杆梢径为150mm。遇到接入山顶基站的局部上山地段、跨越障碍或跨越县、省、国道公路和铁路时,可以根据实际地形选用6m、8m、9m、10m和12m等杆高,杆高选用必须符合架空光缆线路最低线条及跨越其它建筑物的最小垂直净距标准、和架空线路与其他电力交叉跨越平行时的间隔距的要求。 名称 光缆与公路交越(米)

垂直净距 备注

市内街道 5.5 最低缆线到地面 镇干道 5.5 最低缆线到地面 乡道 5.5 最低缆线到地面 省道 7 最低缆线到地面 国道 7 最低缆线到地面 铁道 7.5 最低缆线到规道 距通航河流帆高点 1 最低缆线到帆高点

c.架空杆路的基本杆距为50m,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5m。过河及跨路档距大于100m时应按长杆档处理。由于地形或障碍物的原因,电杆档距大于150m,应按架空飞线处理。 d.安装在水洼地、鱼塘、水流易冲刷的低洼地段的电杆,应做石护墩加固。

(2)拉线安装

a.拉线装设的位置:拉线材料采用镀锌钢绞线。角杆拉线应在内角平分线上,位于线条合力的反侧(指角深在15m以内);角深大于15m时,应装设两条终端拉线,每条拉线应分别装在对应吊线的线条张力的反侧,两条拉线出土点应相互内移60cm。因温州夏季台风较多,所以角杆拉线和终端拉线不应小于7/2.6程式。

b.直线段上每隔8根电杆做一次双方拉,每隔32根杆做一次四方拉。双方拉和四方拉的侧拉线采用7/2.2程式,四方拉的顺拉线采用7/2.6程式。 d.直线段每30根杆做一次泄力拉线(顺拉2条),一般选在四方拉的电杆上。

e.坡角变化超过1/5杆距的仰角杆要求往上坡方向设一条接线,如果仰角两边超过1/5杆距离,则设2条顺拉线,拉线采用7/2.6程式。 f.拉线程式及地锚配置

拉线程式与地锚配置表

拉线程式 地锚程式 拉线盘程式 7/2.2 φ16×2100mm 500×300×150 7/2.6 φ20×2100mm 500×300×150 7/3.0 φ20×2100mm 600×400×150

d. 街道、路边的拉线应采用红白警示套管保护。

(3)架空吊线

a.吊线终结和假终结:吊线在终端杆及角深大于15m的角杆等应做终结。直线段每30档吊线要求做假终结,安装泄力拉线。 b.吊线的辅助装置:吊线的坡度变化不超过杆距的5%,当坡度变化超过标准杆距5%~10%时,吊线要求做仰角或俯角辅助装置加固;当角深大于5m时要求做内角或外角辅助装置加固吊线。

c.防雷接地:设计要求架空光缆线路对电杆、拉线和吊线均必须考虑防雷接地线。角杆、终端杆、过山顶的电杆、架空进入基站或机房的前5根电杆以及穿越高压电力线的两端电杆,分别考虑接地。与电力线平行的架空线路每200m做一次接地。

(4)架空光缆敷设

(a)光缆挂钩的间距为50cm;在电杆两侧的第一个挂钩间距吊线固定物边缘应为25cm。在起伏较大的杆路,为防止光缆挂钩走位易脱落,应采用软皮铝线绑挂光缆措施加固线路。 (b)光缆布放前应进行单盘测试和配盘,并按设计要求的A、B端敷设。配盘时严禁将光缆接头安装在跨越道路、铁路或河流的跨越档内。

(c)光缆与其它建筑物的间隔距离应符合规范要求。光缆与建筑物、树木等隔距较近时,用塑料子管保护。通过或靠近并有可能磨蹭光缆及吊线的各种障碍物时,应在光缆及吊线上加装保护。光缆引上、引下应用钢管或碳素管内套塑料子管保护。光缆跨越公路时应加装警示管,警示管长度为路宽的一半。光缆过电杆处采用φ20~30塑料软管(或螺纹软管)保护。 (d)当光缆与电力线垂直、斜向交越或平行靠近时,采用电力防护板保护光缆线路。电力防护板的长度应超过电力线两端各2m。

(5)管道光缆敷设

a、管道光缆占用管孔位置的选择原则:

光缆占用的管孔,应遵循先下后上,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

b、同一光缆占用各段管道的管孔位置应保持不变。当管道空余孔 不具备上述条件时,亦应占用管孔群中同一侧的管孔。

c、子管数量应按管孔直径大小及工程需要确定,但数根子管的等 效外径应不大于管道孔内径的85%。

d、一个管道管孔内安装的数根子管应一次穿放且颜色不同。子管 在两人(手)孔间的管道段内不应有接头。

e、子管在人(手)孔内伸出长度宜在200~400mm之间,本期工程 不用的子管,管口应堵塞。

(6)墙壁光缆敷设

a、根据用户分布情况,应选择光缆路由尽量短直、并使引入线路最短 而方便。

b、光缆路由应能照顾到房屋建筑外表的整齐美观,应选择在房屋建筑 的背面或侧面的墙壁上,特别是一些公共建筑和美观要求高的房屋建筑。 c、光缆路由一般按水平和垂直方向敷设,以便施工和维护。

d、墙壁光缆的位置,高度应尽量一致。在厂矿区内的办公楼及生活间 光缆到地面高度以2.5~3.5米为宜;在城市市区及厂矿的车间内以及室外墙 壁时,光缆到地面高度以3.0~5.5米为宜;在特殊地段可以酌量提高。 e、墙壁光缆应敷设在较隐蔽、且不易遭受外界机械损伤的地方,避免 敷设在高压、高温、潮湿、易燃易腐蚀和有强烈震动的地段。如无法避开 必须穿越时,墙壁光缆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f、墙壁光缆应尽量避免与电力线、避雷线、暖气管、煤气管、锅炉及 油机的排气管等容易使光缆损害的设备或管线交叉与接近,更不可接触任 何接地的金属物。

g、光缆应避免选择影响用户日常生产或生活的地方。如吊车经常来往 的地段、门窗的开启(光缆接头的位置不应选在门窗的上面)、阳台以及 突出的美观装饰物等地方。

f、应避免选择在较陈旧的、非永久性的、经常需修理的、或即将变迁 的房屋建筑上敷设墙壁光缆。

(7)光缆预留

考虑到施工作业的重复操作、维护过程的障碍修理和测试、线 路路由的局部变动以及其它外界因素影响的需要,对于光缆接头两

侧、进局、角杆、长距离的直线杆等处均需要预留适当长度的光缆,以保证施工、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a、架空光缆自然弯曲留长为7~10m/km。一般每3~5根电杆设置

光缆伸缩弯,预留长为0.2m,角杆处预留0.3~0.5m、跨越杆处预留0.5~1m。 b、架空光缆接头需做预留,两侧预留长度各为10~15m。接头余缆要求 盘留在相邻电杆的余线架上。

c、引上、引下光缆在引入杆处宜预留8m,如引入杆处无法盘留,可预 留在相邻电杆上。

d、管道光缆的自然弯曲留长为5m/km,在直通人(手)孔内弯曲留长为 0.5~1m,同时每500m可做10m预留。

e、管道光缆接头两侧需做预留,两侧预留长度各为10~15m,预留光缆 可盘留固定在本接头人(手)孔内,当接头人(手)孔拥挤时,也可盘留在两侧 相邻人(手)孔内。

f、局内光缆预留长10~20m,光缆余线盘留应保持美观和安装牢固。 g、考虑光缆分歧、交接箱的安装等需要时,由设计确定光缆的其他预 留。

(8)防强电设计

(1)光缆接头处,将其金属加强芯等金属构件断开,不作电气 上的连接。

(2)光缆线路全程不作接地,但要求进局站光缆的金属构件采 用BV-16mm²的绝缘线与机架保护接地线相连。

(3)在接近强电设施附近施工及检修接头时,应将光缆金属构 件临时接地及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在有电力线跨越的两侧电杆装设直接入地的地线。

(9)防雷

在下列电杆上应装设避雷线:

终端杆、引入杆及接近局站的五根电杆及相隔1KM的水泥杆。 (必须装置直接入地的避雷线)

角杆、跨越杆、分支杆及12米以上的电杆、坡顶杆。(可利用拉线入地)避雷线应用4.0铁线制成,其上部应高出杆顶10厘米。(距杆顶10厘米处应用3.0铁线紧缠2圈)吊线要求在安装有接地线的电杆处和架空吊线每隔1公里处均做接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