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3卷第3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13 No.3 Jun.2008 2008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影响高雅音乐走向大众的几个因素 宋淑红 (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音乐系,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认知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是影响高雅音乐走向大众的瓶颈。只有提高大众的音乐认知能力,营造音 乐氛围,改善音乐教育模式,培养和提高大众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才能使更多的百姓走向高雅音乐。 关键词:高雅音乐;音乐欣赏;大众;音乐教育 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演出市场和音乐生活中:一 么,仅仅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听觉和情绪体验。在对音乐审美 场交响音乐会,直到开场上座率不到五成,入座观众中~部 实践中无法领悟到明确表现对象的音乐是大量存在的;不理 分手持的还是赠票。由此可见,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 会音乐表现对象,而仅仅满足于纯听觉的、纯情绪的体验的 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大众的音乐素养却与经济文化发 音乐审美方式是普遍的。在这一阶段的音乐欣赏中,人们欣 展水平不相适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影响高雅音乐走向大 赏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良好而丰富的听觉感性样式和丰富 众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而微妙的情绪体验来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音乐的感性欣赏 一认知因素 在音乐欣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雅音乐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口p的地位如何,与人们对 其次,~首音乐作品,作为艺术创造活动的结果,都包含 高雅音乐的认知水平直接相关。如:果没有真正意识到音乐 着创作者的意图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反映。因此,欣赏音乐 与人的密切关系,没有意识到音乐欣赏是获得审美体验、提 时,除了直接感受完全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音乐的基本情绪 高自身修养的途径,是很难对高雅音乐产生兴趣的。 外,必然要进一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生活 1、音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伴 态度;要分析音乐中创作、表演手法及音乐表现手段的运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它都 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历史背景等等。从而进入 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艺 理性指导下的更深刻、更明晰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或联想的阶 术反映,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了高度的发展,在广阔的 段,更细致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最终达到音乐的情 社会生活中起了多方面的作用。 感内涵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密切结合,最终得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音 到音乐审美的最大满足。 乐审美水平,已经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音 音乐是面向大众和百姓的,音乐中的素材来源于百姓的 乐的审美性可以使人们感到身心愉快,从而陶冶性情,美化 生活,音乐不过是以音响和节奏,表现生活的某一侧面,并以 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人们通过音乐艺术可以认识现 此与欣赏者、聆听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但如果欣赏者对音 实,体会到音乐振奋精神的作用,也可以把音乐作为号角鼓 乐缺乏必要的认知,欣赏者和演奏者之闯就难以产生共鸣, 舞我们前进;如果经常聆听、欣赏音乐,学会用心去感受它, 欣赏者就不会真正从音乐中得到心灵的启发。 音乐还可以健全我们的大脑、健康心理,使人际关系更加和 二环境因素 谐。音乐的娱乐功能让人们得到放松休息、怡情健身、愉悦 从国外情况来看,国外的高雅音乐会上座率是非常高 养性。音乐有这么多的功能和作用,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 的,高雅音乐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切,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1 1、良好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与氛围是高雅音乐生存的 2、音乐欣赏是人们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欣 土壤。完整的音乐文化体系是传承高雅音乐的基石,从音乐 赏,是一个包括知觉——想象、联想——情感、体验—一理解 文化的发展和体系建设看,17世纪以来的巴洛克、古典、浪漫 认识这四个阶段的多种心理功能综合动态的过程,有着一定 及现代派的各个历史时期、音乐风格与体裁、各种艺术形式、 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声乐演唱技巧、器乐演奏表演艺术等都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体 首先是感性的欣赏,听者不去力图理解音乐表现的是什 系,内容极为丰富。 、 收稿日期:2007—11—06 作者简介:宋淑红,女,河南郑州【人,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音乐系副教授,从事声乐教学和声乐理论教学研究。 10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如:美国、日本、匈牙利、德国、瑞士等国家都有符合自己 实际、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他们的音乐教师 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手段,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灵活的 教育,每个学生都有感受、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在演唱、演奏、 创作等方面有很多的实践时间,而且环境宽松、氛围愉悦,这 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良性影响,更能促使他们从小就对音乐 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日后音乐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起到重要的 作用。 音乐素质的形成,能提高听众的鉴赏力,使他们能够与 台上的演奏产生共鸣,并且这种欣赏能成为他们的一种自我 2008年第3期(总第62期) 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当前音乐教育现状制约了高雅音乐的发展。我国目 前的音乐教育现状还很不理想。不少中小学的音乐课由于 升学的压力形同虚设。即使到了大学阶段,除少部分条件好 的学校开设了一些音乐知识、音乐欣赏选修课外,大部分高 校都没有音乐素养课程。有些农村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甚 至大学都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对音乐充满向往,渴望得到 音乐知识的大学生们,只能通过网络、媒体汲取自己所需音 乐养分,但由于缺乏引导,他们绝大多数接收的是流行音乐, 并且仅仅满足于听觉的感受。由于缺乏系统音乐素养教育, 实现的需要。他们很愿意到这样的环境中去陶冶自己,让音 乐拨动自己的心弦,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高效率的市场运作是高雅音乐繁荣的重要条件。“音 他们很难对交响乐等高雅音乐产生兴趣。高雅音乐要求欣 赏者具备相当的音乐素养,目前国内音乐由于教育内容单 一、浅显,没有系统性,造成大众音乐素养不高,音乐审美能 乐会起源于17世纪以前欧洲王公贵族家里供养的乐队。 1672年英国小提琴家班尼特斯创办公开的音乐会,一般民众 掏钱买票就可以欣赏音乐家的演奏了。” 时至今日,西方音 力与水平都达不到欣赏高雅音乐艺术的层次。这是制约高 雅音乐普及发展的重要原因。 3、改善教育环境,让高雅音乐走向大众。提高全民音乐 素质,必须从小抓起,对此,各级各类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社会各部分也要积极参与,为高雅音乐的推广普及营造 乐会的历史已有几百年,如美国纽约音乐厅——卡内基大 厅、大都会歌剧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同时,西方音乐会 的市场运作效率也非常高。比如著名旅美青年钢琴家郎朗 的演出签约合同,在2004年时就把演出合同签到了2007 年。又如维也纳金色大厅,从1939年起,每年1月1日举办 氛围,培养观众。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正在为改变这一现状 作各种努力。“为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教育部、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举办了2006‘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把 京剧、话剧、歌剧、交响乐、民族音乐等高雅艺术送进了大学 校园。”。。 这次巡演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引起强烈的反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邀请全世界著名音乐家演出。我国著 名歌唱家、谭晶,就曾在这音乐殿堂举行了个人演唱 会。 响。尤其是歌剧艺术,我们的大学生为歌剧而动情,他们的 热情让演员们为之感动。由此可见,高雅艺术的观众是培养 出来的。艺术离不开观众,艺术本身并不是孤单的,它包含 了人类的情感,是人类文化的积淀。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 的改善,教育的普及,高雅艺术也会渐渐地走进大众生活。 但这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各级、各类学校 与国外的情况相比,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仍未建立完整 的体系,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缺乏高效率的市场运作 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创造高雅音乐欣赏和学习的良好环 境,使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在百姓之间传播,通过学校、社 会、网络、电视等媒介的讲座与宣传,渐渐让更多的国民欣 赏、喜爱我们的国乐,进而能做~个国乐的传播者,弘扬我们 及社会团体、各有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作为21世纪人才培 的国乐文化。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国民自身的音乐素养,而且 能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养基地的大学校园,更应肩负起对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与提 高的重任,为繁荣高雅艺术市场,让更多的百姓走进音乐厅 三教育因素 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人类漫长的教 育史中,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无论从国内到国外,都 十分强调音乐对人、对社会的功能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图就主张:“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 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 的。 ’我国古代《乐论》一书中也讲到“乐也者,圣人之所以 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 焉。” 可见音乐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古人都早已意识 社,2000:25—34. [2]陈乐昌.走进圣殿——严肃音乐欣赏指南[M]天津:天 、 津人民出版社,1997:38.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6:40. 到的。前副总理《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乐的讲 [4]宜艳秋.音乐教育对提高国民音乐的作用[J].沈阳教育 话》一文中曾指出:“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 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新知 学院学报,2006(3). [5]黄立凡.从500份调查问卷谈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必 要性[J].北京人民音乐,1999(5). [6]费斌.2006高雅艺术进校园[J].人民音乐,2007(9). (责任编辑:黄声波) 识的动力和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 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体 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美是美育,即是音乐所体 现的功能作用。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全面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