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的良好法治环境初步形成,这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上重人治、轻法治的国家,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法律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我们要在推翻旧法统基础上探索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法治,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是历史性的、开创性的,值得我们自豪。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XINCHANGZHENG党建版2014年第12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水平。结,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4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深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倍加珍惜我们开辟的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拓展这条道路。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政治制度决定法律制度,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意味着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我国一切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律制度都必须建立在这个根本制度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关于我国法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争议,噪音不小。各种敌对势力把法治作为所谓的“武器”,大肆渲染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提出各种奇谈怪论、歪理邪说,目的就是企图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进而否定中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发出正确而明确的声音。《决定》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向国内外宣示,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法治道路,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而不是资本主义法治。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首先明确道路问题。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什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决定》鲜明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决定》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出明确阐述,但《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就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队伍建设、党的领导等方面作出的部署,实际上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具体来讲,大致包含以下8个方面要素:一是制度基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领导核心,即中国党;三是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是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是总要求,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六是遵循,即“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中国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七是总布局,即全面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队伍建设、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八是总方向,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作出的战略抉择。长期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甚至遭遇过重大挫折,但重要的是,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根本总7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XIN党建版CHANGZHENG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法治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如果离开我国具体国情而选择别的什么法治道路,必将把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引到邪路上去,不仅无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还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然,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进程中,也要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善于学习借鉴国外一切有益经验。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但学习借鉴不等于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决不能搞“全面移植”,决不能照搬照抄。盖面都不小,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治建设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第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2014年第12期择。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能凭空想象,必须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生发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在不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过程中逐步5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构建完善的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要在中国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第二,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虽然不像全面深化改革那样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建设、党的建设等领域,但也不可避免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涉及面、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队伍建设、党的领导等诸多环节,涉及国家、、社会等各层面,必须明确工作重点,这就是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还有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是以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是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实施的工作机制。法治监督体系是由党内监督、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监督等构成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包括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机制、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等。党内法规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规章制度体系。这五大体系,实质上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安排。需要明确的是,在我们国家,党内《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既是《决定》的灵魂,也是贯穿全篇的红线。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这次全会第一次提出来的。提出这样的总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8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