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文化品质提升
【摘 要】高等教育目的泛化、高等教育制度缺乏创新性、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衰弱导致了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文化品质缺乏。高校要确立服务于民族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建立重视文化创新的高等教育制度,注重学生文化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文化品质
高校是一个文化组织,它以文化为对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由于我国高校处于社会转型中,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却缺少了文化的灵性与品质。 一、高校人才文化品质的内涵
从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上分析,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与大学文化属性一致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品质,其内涵体现在对人才的品质要求之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各取所长、自由民主精神与公序良俗品格并重、批判精神与引领意识兼具、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平衡,重传承更重创新。 反观我们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人才文化品质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学生不注重历史文化的积淀,不阅读中国古典文化或经典文化,热衷于快餐式、游戏式的网络文学;大学生不崇拜拥有高深学问的学者,却一味追逐时尚潮流;大学生忽视个人民族信仰的建立,而模仿西方的消费形式和享乐形式;大学生关注自我田地的得失,而忽视公共责任的履行。诸如这些现象的确令我们深思高
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高校人才文化品质缺失的原因
1.高等教育目的的泛化。高等教育到底为谁服务?大学到底属于谁?谁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负责?这些问题在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下都成为了不证自明的哲学问题。正是在这些问题上的模糊才导致了我们很少考虑高等教育目的的正误性。长久以来,在高等教育办学者心目中形成了一条规约:是高等教育拥有者,对高等教育负责,培养的人才为服务,政治纲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作用强大。
如今,高校教育的目的出现了泛化。一方面,在中国语境下高等教育目的政治色彩非常明确,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政治目的与功能上。政治目的高于文化目的。培养“人”作为最高目的统领各级人才的培养标准,这就与大学提倡的丰富文化发展个性的目标相冲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迈进,教育产业化现象日益显著,这助长了高等院校办学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导致教学课程设置的商业化、实用化,冲击了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使高校的教育价值市场化、实用主义哲学的泛滥,人才培养中急功于追求效率及效益,讲求个别表现而非整体需求,重视划分个人等级而非集体性的重要性。其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社会公正、公平的信念,重视经济利益而非关心人性本身、强调追求外在物质利益而非内在文化内涵的修养。
2.高等教育制度缺乏创新性。在教育质量滑坡、人才文化素质
遭质疑的表象下,高等教育制度成为约束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原因。
首先,当前的高等教育制度是一个基于知识中心论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知识传播而不利于知识创新。刚性的课程知识选择与准入制度、刚性的专业结构设计制度、刚性的学生学习制度、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统一的评价学生能力制度等等都没有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其次,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教育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对所应该掌握的知识都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空间微乎其微。虽然衡量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尺度是多样化的,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应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特征。传统民族精髓文化传承的弱化,使学生难以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吸收;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使学生缺乏对知识有效的批判和创新加工能力。在这种忽略文化创新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文化的融通和“善假于物”的思辨能力。 再次,行政化的教育下,我国高等院校机构的组织设置方式与运行模式表现出政治科层的弊端。这不利于培养具备优秀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在这种教育下,高校内部机构的运行机制缺乏从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来设计,习惯于用行政化的作风来解决学术、人才培养问题,忽视学校作为文化组织机构的特性。在学生难以体会学术、文化共同体的氛围中,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品质便难以自觉担负起对外来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创新的责任。
3.高校文化功能的衰弱。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就是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必须借助于教育,高校作为专门的文化传承与创造的组织,更应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创新人类优秀文化的重任。但随着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影响,高等院校的经济功能被凸显,市场地位被强调。当高等院校“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它就放弃了自身的“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安身立命之本。高等院校“以文化人”的职责就被弱化了。 一方面,高校文化育人的使命被市场经济侵蚀,另一方面,高校片面侧重对文化的传承教育,强调文化的保存功能,却忽略了文化的创新教育。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上总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功能衰弱下的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会缺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信仰,在接触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出价值标准模糊、自我定位不清和因文化融合能力差而缺乏合作精神。
总之,当高等院校走出象牙塔,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了社会功利主义的侵蚀。高等院校办学目的的驱动力由高等院校文化使命的驱动、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驱动,逐步转变成了市场的、功利的驱动。这样的教育出发点难以充分运用高校特有的学术知识的权威来倡导先进文化,反而将会过多地引入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以致高等院校追求规模化效益的过程中忽略了对高级人才全面性、专业性、创新性的协调发展,忽略了
学生个体性的发展。
三、提升高校人才文化品质的建议
1.确立服务于民族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一方面高校应该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同时保障学生个性价值的充分实现。通过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相结合培养具备专业与文化融通能力的人才,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心、良心;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高等教育目的全面性。高等教育目的不仅要满足民族、国家的目的,还要满足个人发展的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文化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2.建立重视文化创新的高等教育制度。第一,根据学生文化发展规律来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第二,强调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调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三,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文化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文化创新能力。
3.振兴高等教育文化功能,注重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转变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提高文化教育的地位。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强劲动力。其次,文化传承的目的是创新,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创新为目的。再次,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高校要坚守“探求高深学问”的精神,要保持高校的文化组织特性,为高品质的人才培养创造一个富有激励创新文化、拥有创
新价值观的组织环境。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论坛会议记录[r].重庆,2011-10-21.
[2]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5.
[3]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在庆祝清华高等院校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11-04-26.
[5]贺善侃.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研究,2011(6):13-17.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0cgyd81yb)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