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农业科学。Jtmmal af Anhui Agri.Sci.213O8。36(19):8021—8022 责任编辑王淼责任校对马君叶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刘骥 ,张秀娟 ,范建平2,张子义 (1.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212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2.内蒙古乌海市治沙站,内蒙古乌海016000) 摘要酵母双杂交技术能有效检测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作用,已成为检测蛋白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在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建立、工作原理、 优点和局限性4个方面作了叙述,并介绍其进一步的发展及展望。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蛋白之间的作用;酵母单杂交;酵母三杂交;逆向双杂交系统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8)19—08021—02 A翻埘 m咂andPn, Abstract ofYeastTwo・rlyb ̄ x UU Ji et al(College ofBioengineering,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nllerMongolia010018) Ihe yeast two-hybrid technique was able tO detcte the effcte between protein-protein effcteively and had become one ofthe inerrant ways for protein detection,,Ille yeasttwo-hybridtchniequewas descrfl ̄bythe authorinfour aspects oftchnieue buiqldup,workinsprinciple。advantages andlia-r itations.andisftlli'th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we alsointroduced. Key words Yeast two-hybrid technique;E ect betwecn protein-protein;Yeast one-hybrid:Yeast three-hybrid;Reverse two-hybrid system 1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建立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种生物技术研究手段层出 不穷,酵母双杂交系统就灶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的…。l:ield ̄ 种酵母菌株既含有特定报告基因,并且已是去掉相应转录因 子的编码基因,因此本身无报告基因的转录活性。如果蛋白 质x和Y可以互相作用,则即导致BD和AD在空间上的接 近,从而激活UAS下游启动子调节的报告基因的表达,反之, Song首先提出酵母双杂交系统,这是一种直接于酵母细胞内 检测蛋白质之间互相作用的新方法,可有效地用来分离能与 一BD与AD就不能结合,报告基因也不能被启动表达[ ](图1)。 种已知的靶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的编码基因_2J。该技 术以其简便、灵敏、高效以及能反映不同蛋白质之间在活细 胞内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它们证明了任何可 以互相配对的蛋白质都可以通过结合将互相分开的BD和 AD拉近,并从而形成一个转录激活复合物。在一个典型的 酵母双杂交系统中,通常包括2个融合蛋白,一个由已知的 蛋白x与BD组成,另一个由未知蛋白Y与AD组成,前者通 常被称为诱饵(bait),而后者通常被称为猎物(prey)。此外, 还包括一个人工构建的,具有BD结合位点以及报告基因 (reporter gene)的质粒。如果诱饵和猎物能够在宿主细胞内 同时表达,那么由于两者的互相作用,BD和AD形成转录激 活复合物,从而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_3J。 2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工作原理 图1酵母双杂交体系的原理 №.1 PI e 0fyeast two-hCo ̄syann 酵母双杂交系统最初是根据真核转录的特点建立 的。真核生长转录因子含有两个相对的功能区域(DNA bindig ndomain)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AD)。 3酵母双杂交系统应用的优点 酵母双杂交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敏感性。主要是由于 系统能使融合蛋白过量表达。激活结构域和结合结构域形 成转录起始复合物,之后又与启动子结合,此三元复合体使 DNA-BD能够识别效应基因的上游激活序(Upstream Activatig nSequence,UAS),并与之结合。DNA-AD则是通过同转机 (Transcription Machinery)中的其他成分之间的结合作用,以启 动UAS下游的基因进行转录。BD和AD可以人为的分离, 分离的DNA-BD和AD单独分别作用,并不能激活转录反应, 融合蛋白各组分间结合更趋于稳定。检测结果是基因表达 产物的积累效应,如酵母的表形,因而可检测存在于蛋白之 间微弱或暂时的互相作用。②真实性。检测在活细胞内进 行,作用条件与作用力无需模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细胞 内的真实情况。③简洁性。融合蛋白互相作用后,减少了纯 化蛋白质的繁琐步骤。④广泛性。酵母双杂交系统可采用 但当两者在空间上较为接近时,则呈现完整的转录因子的转 录激活活性,将DNA-BD序列与一已知的蛋白质x(常成为诱 饵)的基因结合,构建出BD-X融合表达载体,将AD序列与 拟研究的另蛋白Y.靶蛋白(prey)的基因结合,构建出心Y 表达载体。将这2个表达载体共转化至酵母细胞内表达,此 基金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一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项目。 作者简介 刘骥(1982一),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8-04.23 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类型和分化期的材料构建eDNA文库 5, 能分析不同亚细胞部位和功能的蛋白质,适用于部分细胞 质,细胞核及膜结合蛋白。 4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局限性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研究蛋白一蛋白、蛋白一核酸间互相 作用方面快速有效,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有些弊端是不容忽视的,“假阳性 J,’是酵母双杂交的一 个重要问题。由于某些蛋白质本身具有激活转录功能或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022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酵母内表达时的转录激活作用,使prey.BD融合基因与 bait.舡)融合基因表达产物无需特异结合,就能启动转录系 统。另外有些蛋白质表面有对其他蛋白质的低亲和力区,容 易形成蛋白体复合物,能够引起报告基因的表达,使酵母表 现出相应的表形,产生假阳性结果。所分析的可能互相作用 的蛋白质必须定位于核内,才能激活报告基因,但是很多蛋 白质的相互作用依赖翻译后加工如二硫键等的形成等,而此 过程要在细胞质内完成,这样,有许多蛋白质不适用此方法。 的因素也就很重要。逆向双杂交系统由Shih等创立,可作为 酵母双杂交系统较好的补充。与酵母双杂交系统比较,突出 的特点在于构建一种反向筛选报告基因即蛋白间特异相互 作用所激活的报告基因能阻碍转化体的生长,从而发现蛋白 间结合的解离因素。Shih等用该系统对阻断环腺苷酸效应 分子结合蛋白与辅助因子相互作用的诱变剂进行了研 究 。Vidal等据此发现了影响转录因子E2F1中与DP1相 互作用的点突变 3l。 某些诱饵蛋白质或待筛选蛋白质在酵母中大量表达时,可能 对酵母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如使酵母体内的信号传导通路 阻断,干扰酵母中正常基因的表达,抑制酵母细胞的分 5.4酵母双杂交的进一步展望 从酵母双杂交系统理论的 提出至今,已得到不断完善和迅速推广,在蛋白质研究中成 为首选的方法。尽管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也有一些相应 裂,甚至使酵母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等,使得某 的缺陷,但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得出蛋白质联系图谱, 些种类的蛋白质不能在该系统中进行分析。 并且为细胞活动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它将继续在蛋 5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及展望 白功能的研究乃至其他生命科学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1单杂交系统Wang和RoddE7J 基于酵母双杂交系统 参考文献 提出单杂交系统提出单杂交系统,用于研究DNA-蛋白质间 [1]朱静仪.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发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 ,23 互相作用。不同之处仅在于它省略了双杂交系统中bait.BD (2):44—52. 12J FIELD S,s0NG O.A r system to detect 0te era 0隅【J]. 蛋白杂代之交体 J,代之以具有与之特异结合位点的DNA, Nature,N69,340:245—246 可以利用DNA序列捕获具有与之特异结合的结构域的蛋白 [3]吴志聪,王一飞.酵母双杂交系统[J].生物技术,20∞,13(5):43—44. [4]朱金鑫,李小方.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 质。通过对酵母细胞内报告基因的表达状况的分析,来鉴别 生理学通讯,2OO4,4o(2):235—240. DNA结合位点并发现潜在的结合蛋白基因,或对DNA结合 [5]M旺 GAR肼M,S( u0N P, 吣J R.a硼ing aI d删硼 a h 凼B X岫1ding in that irI habi协 r印Ii ∞[J] , 位点进行分析。运用此技术能快速筛选到与DNA结合的蛋 1998,72:1737—1743. 白质。酵母单杂交系统灵敏性高,可直接获得与DNA特异 [6]SIEPHEND J,BANIINGG. n1eI玛e yeasttwo_h蜘d irI st p :P衄 int ̄efion irlⅦIv耐irI 匠出I1g[J].'rl ̄c, 10):763. 结合蛋白质的基因序列。与双杂交类似,同样也会出现假阳 [7]ⅥA№MM,REEDRR.MdecId盯done Ⅱ1ed 0ry lⅡ∞al恤哑妞脚 性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L9J。 faet ̄OIf-I by窘臼懈ic r,eleefionirI ye8rs【JJ.N眦 ,1993,364:121一l . 5.2三杂交系统 三杂交系统是SenGupta_1。。等发展起来 [8]BARIII,PL,F砌6 s.,Illetwo s ̄tem[M].NewYork:0)【 rd Uni. ty Press,1997:289—297. 的,与双杂交系统相似,只是2个杂交蛋白需通过第三个分 [9]ZHANGJ,IAUrAR S.A yeasttwo hidm todone mar删ein 一 p 呷m∞ J J.An Biodm,1996,242(1);68—72. 子介导。三杂交必须满足:2个蛋白无直接作用,必须通过第 [10]BAeI-IA ̄CttE,G 下SP.Binding I硼l啪n in砌咖c ciency vin玛type, 三个成分才能激活转录,第三个分子具有2个蛋白的位点。 c日g to via,RNA% 咖∞6酬.mthe yeastthree h d s 许多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中,两蛋白间互相作用涉及第三个 [J].Ⅵrd,1998,72(8):763—79"/. [11]MCcRAⅡHS,HaIZAMT,M06SB,d a1.C ̄one1wide锄al s v毛lcI五 a 分子。而这第三种分子可以是蛋白质,小分子多肽和核酸。 virus呻 r卜 int ̄etion[J J.Pine№1 Ac Sei USA,20Oo,97:4g79 —4884. 因此,此方法的发明大大扩展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12J S删HM,G0I删^NPS, 0AJ,d a1.A 6 窘邮E五c r,eleefion 范围。 forI ̄lla(iQn 吐 哺dnjI吐% m:Id 矗c mdDREBllll ̄Qnth习噍 5.3逆向双杂交系统llIJ 酵母双杂交系统创立的初衷是研 prev 【ass0d面∞w汕the o0ra击v址 a [J].Pine Nali Aead Sei USA, 1996,93:13896—13907. 究蛋白间互相作用,如果这种作用很重要,那么解离作用必 [13]VIDAM,BP&CHNANNRK,F. ̄rARY A,d a1.RevH吕e-hyhid∞d∞e hy— 然导致对生物的重大影响,而研究阻断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laid systemt0 dded dis ∞ dn aI】d n DNA i ̄etion[J]. Pine Nail Acad Sei。USA,1996,93:1(1315—1(1320. ・十一+一‘ ・・+一+一+一+一+*+”‘ *+-+一+ (上接第8020页) 加 :148—149、 岩是保酸性玻璃质火山喷出的岩石,具有球珍珠状裂纹。 [2]林.花卉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8—29. [3]刘坤,白乃茂.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几个关键过程[J]、河北果树,20∞ 用于基质的珍珠岩也是经过高温煅烧而成的膨化制品,具 (3):34—35. 有保温、隔热、通气、无毒、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但配方中 [4]郑文静 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辽宁 珍珠岩的使用应该慎重,并要做进一步的筛选工作。珍珠 农业科学,2001(2):49—51、 [5]赖钟雄、矮杆一串红离体培养快繁技术[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 岩在不同试验中表现不稳定的原因,可能是在珍珠岩的加 3o(4):483—485. 工及贮存过程中,会造成性质的改变,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品 [6]欧阳磊.邓恩桉组培生根影响因子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 (1):78一 . 质 8J。至于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及营养成分如何影响红姬 [7]郑启发,胡桂兵,陈大成.正交试验法在 艮和荔技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凤梨的成活需要进一步探讨。 [J].果树科学,20Oo,17(4):269—273. [8]尹颖,李增援,刘慧敏.移栽基质对赤桉试管苗移栽成活和苗木生长的 参考文献 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41(2):211—211. [1]王玉国.观叶植物的栽培与装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