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上新街
上新街位于济南市中区的东北部,因为街道地势自北而南,步步上坡,取名为上新街。初年,形成街道。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成厢图”中,街南段标注上新街,街北段标注半边店街。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将饮虎池前街(即半边店街)、上新街棚户区并入,统称为上新街。
上新街片区由多个亟待历史建筑构成了独特的住宅文化,其中杂糅了古典园林的某些建筑风格。这里有建于1905年的广智院、南新街51号院内西侧小洋楼、108号院红砖小楼、“景园”门楼、上新街北口“国货商场”街牌,以及“济南万字会”、“济南共和医院”、“浸礼会南关教堂”、“齐鲁大学”旧址等一批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与近代特色民居院落。
这里当年名流政要云集,曾居住着齐鲁大学的学者、、洋务代办,以及民族企业创办人,像老舍、方荣翔、黑伯龙等人的故居均位于此;这里曾经是济南圩子墙外的中心,也是整个老济南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是人文价值最为集中的片区,从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来说,这里在济南是独一无二的。
“景园”门楼
“景园”门楼是在街中部西侧有一座临街门楼,上方正中的青石上镌刻着两个苍劲的大字-------景园。这座门楼是典型的中西建筑风格混杂的作品,也是这条街上最漂亮的门楼,在门楼两侧石墙上还各有两个拴马石,已经被磨得十分光滑,显示出深深的历史印痕。门楼修建得非常精致,有一种说法是,这清末两淮节度使王占元的故宅。
108号院红砖小楼
上新街北口“国货商场”街牌
济南万字会全称红十字会济南道院。在济南市上新街南首。始建于1934年,1942年竣工,南北长215米,东西宽65米,坐北面南,共同体进院落。依主轴线对称排列,依次为照壁、正门、前厅、正殿、后阁;两侧辅以配厢。门厅殿阁均高起于石砌台基之上,钢筋混凝土结构,附以砖石砌体和木材装修,是一处现代工艺技术与传统建筑造型相融合的仿木作殿堂建筑。
三进院是道院总体建筑的核心,正殿面阔9间,进深4间,围以34根外檐圆柱,环
成回廊。殿前出卷棚敞厦,在阔5间,深3间,厢均台基,主从分列,突出了正殿的巍峨严谨。文光阁居后院,二层,主体面阔进深各2间,左右两翼面阔进深各2间,整体成十二角,取日十二时,年十二月之象征。碑亭2座分立阁前,内置汉白玉石碑一块,铭记道院筹建始末。
1954年辟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
建于1905年的广智院
广智院是非常重要的文物,因为这是当时整个北方最早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可以说在全国也是开风气之先的大手笔。在建成时这里就是博物馆,后来又长时间作为博物馆使用,加上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重要文物和艺术品,所以其价值不必多说,这样上百年的博物馆建筑在全国也找不出来了,所以一定要原貌原址加以保护,这个地方如果失去了,济南将丧失掉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也将使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变得残缺断裂。
从上新街、南新街一直到广智院,再加上南面的山东医科大学——— 现在是山东大学西校区,也就是原来的齐鲁大学,还有上新街南口的万字会旧址等,组成了一个面积和含量相当可观的老片区,其中存留的老街巷、老建筑非常丰富,有教育建筑、宗教建筑、文化建筑、名人故居及济南特色民居等,式样繁多,又多有西方建筑,中西混杂,非常丰富,特点不同于老城区和商埠区。目前来看,这样的片区在济南是唯一的。
上新街片区有独特的老济南风味,有点像天津的“五大道”,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这个片区南接千佛山景区,北连趵突泉和泉城广场,正处于中间地带,而其
所具有的老济南风貌正可弥补千佛山、趵突泉和泉城广场人文景观内涵不够的缺憾,并由此形成一条新鲜而别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开放广智院和济南万字会旧址,酌情设立专题博物馆,同时对上新街片区实施保护性的整体开发和改造,这一片区无疑将成为老济南特色文化旅游片区,成为泉城旅游的新亮点,而这里的人文景观也将成为济南的一张“文化名片”,一张可让国内外目光聚焦的文化名片!
站在济南一些老街巷的街头,感受着时间在沧桑中悄悄流逝,整个人都会安静下来,然后就开始不经意的,和老去的时光对话,自己也开始像一粒微尘融化在老建筑的古色古香里,一股静谧和幽远从历史的深处慢慢的散发出来。
济南,一个诗情画意的雅致地名,一处风景优美的观光胜地,一座源远流长的文化古城。悠悠千载,没有那座城市,能像济南这样的让人感慨万千。它是经济发达的新兴都会,也是历史悠远的古都旧城;它有飞檐走壁的摩天高楼,亦有古色古香的长街短巷。身居济南,一块瓦砾,会令你追怀陈年往事;一截石板,也能让你感发幽古之思。可以说,每一步,都能踏出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