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设计走红的MAST巧克力,引发的争议和口碑一样多
6月,纽约布鲁克林,一些手捧着旅游指南的游客在寻找MAST位于威廉斯堡的旗舰店。
对于不少巧克力爱好者来说,MAST是一个值得到此一游的地方。在MAST的作坊店里,顾客可以进入工厂内部进行参观,听店员细致地讲解巧克力的制作工序,还能品尝新鲜的可可果和烘培后的可可豆。
更何况,这可能是全球最知名的巧克力品牌之一。
在这里,有兴趣的人可以近距离观察制作工序:可可豆烘培、去壳、研磨、加料、凝
固、融化、降温、定型、包装等等。也可以品尝味道各异的秘鲁、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巴布亚新几内亚、多米尼加共和国等不同产地的可可。
店铺里12个排列整齐的一米多高的矮柱,每个花纹色彩各异,酷似大理石,又很像水粉画。只要你走进店内,一股厚重的香气会瞬间冲击你的嗅觉:没错,你是来了一个巧克力店。
在我去的时候,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游客NelsonRouleau目不转睛地欣赏着货架,挑选着几周前刚刚推出的“海盐”系列巧克力。这款12种口味的系列采用了12种不同的海盐配方制作而成。MAST同艺术壁纸设计品牌Calico合作,在水彩颜料中加入制作巧克力所用的海盐,诱发化学反应,创作出奇幻灵动的包装纸设计。
Rouleau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他说:“光是这漂亮的包装纸就已经足够说服我掏腰包了。”
另一位荷兰游客CorneliaDonders说,两年前她在一个华盛顿的精品商店里第一次买了MAST,但是并不太清楚MAST的制作方法。
“口味和配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MAST的口感非常好。”Donders这次特意带来了写美食博客的朋友IngridHofstra。Hofstra说,MAST在社交网络上非常有名。“我早就在Instagram上听说过MAST,这个牌子很受博主们的追捧。社交网络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作用真的很重要。”Hofstra买了一杯热巧克力,在品尝之前先拍了照片,打算回荷兰后写入博客的美食日记里。
MAST10年前从布鲁克林集市地摊上起家,2015年卖出了100多万块巧克力;位于纽约、洛杉矶和伦敦的4家工厂向10个国家近1000个零售商输送产品;限量版的MarcJacobs、Rag&Bone、ShakeShack等联名巧克力占尽了风头;2016新版口味又获得了时尚杂志VOGUE的偏爱和大力宣传。
MAST是创始人RickMast和MichaelMast的姓氏。哥哥Rick曾是甜品厨师,弟弟Michael曾就职金融业,两人都留着醒目的红色络腮大胡子。2006年,两兄弟开始自学手工制作巧克力,白天上班,晚上在自家厨房里琢磨配方。在地摊上卖了一年之后,培养了顾客群,于2007年挂牌开启首家作坊和门店。
和美国当下流行的饮食风潮相呼应,MAST宣扬自己遵循“beantobar”的理念,即“从豆到巧克力”的手工制作工序。
从21世纪初开始,美国大众对“手工制作”的追捧从时装和装潢艺术品延伸到了食品行业。所谓的“artisan食品”,即手工食品的品牌越来越多。从巧克力、奶酪、面包、腌菜,到啤酒、盐、橄榄油、冰激凌等等。越是小作坊、小产量、小名气的,越受到求异求原创的都市年轻人的追捧。MAST赶上了这个浪潮的头班车。
所谓的“beantobar”,对立于常年来充斥着超市货架的大批量生产的巧克力。制作商直接从南半球的可可农场进购天然烘干的巧克力豆,在自己的作坊中从烤制和研磨豆子开始,到最后的产品包装,掌控巧克力制作的全过程。这种巧克力不仅口感和味道明显优于大商业品牌的产品,而且极具个性。
手工食品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不菲的价格,可以说是食物中的奢侈品。MAST2016年系列的12种口味分28克、70克和200克三种规格,价格分别是4美元、8美元和20美元。2016系列合集88美元,海盐系列合集96美元。有顾客在网上发表评论抱怨价格太高,让人望而却步。也有人说买来是为了送人,太贵了所以自己没有试吃。
“限量版”的品牌概念是MAST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产品如同时装设计一般变换频繁,每年推出一套包含12个口味的系列集合,只卖一年。次年推出全新的系列,在配方上有所调整,包装上更是从头到脚地焕然一新。这抓住了年轻都市消费者求新和追求个性的心理。
MAST在产品推广上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是和跨行业名牌的合作。MAST曾多次参与J.Crew以及OpeningCeremony促销活动,并先后推出ShakeShack,Rag&Bone联名巧克力。今年初和MarcJacobs合作推出的一款情人节巧克力在MarcJacobs的曼哈顿分店内销售。配方是65%的可可、山羊奶、可可油和蔗糖。
RickMast向《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透露了联名合作的起因。“Marc
Jacobs的私人厨师找到了我们,说他很喜欢我们的巧克力,希望能够合作推出情人节专版。时装业变换的脚步永不停息,我们很高兴能够融入其中。”
2016年春天,MAST同美国文学杂志TheParisReview(巴黎评论)合作推出春季刊联名巧克力,包装纸和杂志封面设计统一,并配合杂志一同出售,直到小批量的产品售罄为止。此外,MAST还在同一时间段推出草本植物口味的巧克力系列,也是“错过了就吃不到了”的短期产品。
MAST创始人之一RickMast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说,每年新包装的制作和筛选是一个十分耗时的过程。“设计是我们的基础,也是我们的DNA。”这种对设计的倾注获得了回报,不少人就是冲着精美包装而来。店员也介绍说,大部分光
顾旗舰店的人都是买来送礼用的。
不过,也有人抨击MAST的形象设计是“障眼法”,称吸引顾客的并不是高品质的巧克力,而是布鲁克林的店址、hipster(所谓“非主流文艺青年”)的形象定位和漂亮的包装纸。
旧金山美食奖项“GoodFoodAwards”评委ClayGordon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让世界顶级的巧克力评判家来打分的话,MAST会排到最底层的5%。每一块巧克力里都有制作缺陷,而且根本就不好吃。”
有一些较温和的评论称,MAST巧克力口味普通,但并不是最差的,巧克力行业是把对所有质量欠佳品牌的怒火都发在了极度成功的MAST身上。
对MAST成功原因的猜测有很多。有人说是吃着质量低下品牌巧克力长大的顾客们的味蕾尚未开发,鉴赏力有待提高,目前品尝不出好坏巧克力的差别;有人引用心理暗示理论,说买高价商品的顾客下意识地主动提高自己的满足感;也有人说这是跟风的消费者们对“手工制作”品牌和hipster文化的盲目追求。
去年圣诞节购物季期间,一个美食博客接连发表数篇文章,指责MAST在早期运作中并非完全采用“beantobar”工序,而是靠融化其他品牌巧克力,滥竽充数来出售。不少大媒体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MAST的品质和信誉受到评论质疑,甚至Mast兄弟俩留胡子也成为攻击目标,被人称作是商业炒作。
而后,MAST兄弟在官网上发表声明,承认在创业探索初期曾经使用Valrhona牌巧克力做过试验,但并没有欺骗顾客,并且当时也在制作“beantobar”巧克力,还称在2007年正式开厂之后,就实现了完全的“beantobar”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MAST一直走在巧克力行业的围墙之外,从来不参与行业展会和各类奖项评比。
RickMast说,“这些所谓的‘专家’不过是几个我们的竞争对手和他们的互联网朋友。我们所认可的‘专家’是全世界的农户、厨师和巧克力爱好者。”
对于质疑,他的说法是:“我完完全全没有偏见地客观认为,我们的巧克力是全世界上最棒的!毫无疑问!”
在我走出店门的时候,路过MAST店门口的RogerGibian往店内张望了一下,但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说看了那些负面报道之后,他对MAST的印象不太好。“再说,我也买不起10块钱一块的巧克力啊!”
RogerGibian是一位小说作家。也许,他的选择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不管质量如何,毕竟,这也不是一个便宜到可以随意决定的消费。图片摄影:欧阳赫迪
喜欢这篇文章?去App商店搜好奇心日报,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好奇心日报,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