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十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十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

来源:九壹网
第30课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

对应学生用书P94

走近作者

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 相关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八月,已经退休的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逝世,终年66岁。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闻讯后写下了这篇祭文。

王安石与欧阳修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早在庆历四年(1044),通过友人曾巩的介绍,王安石与欧阳修建立了诗文之交。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诗文十分欣赏,并为他推荐延誉。王安石对欧阳修也非常崇敬,以他作为自己的表率。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欧阳修时正出知青州。长期的宦海浮沉,使欧阳修意志趋向消极;同时,由于对改革内容和方法等的理解不同,欧阳修对新法没有表示赞同。熙宁三年(1070),他在青州上疏反对推行青苗法,并指出了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次年,他便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直至逝世。综观欧、王两人交游始末,基本上是义兼师友,以致清人全祖望称王安石为“庐陵门人”(《增补宋元学案》卷九十八)。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犹不 可 期;况乎天理之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 溟漠,又安 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 闻 于当时,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

死 有 传于后世,苟能 如此 足 矣,而 亦又 何悲? 先生死后,有著作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推:推—测。—

如 公 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 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胸襟和品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 学术之精微,故 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 健 俊 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于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 怪巧 瑰 琦。其积于中 者,浩 如江河之伟,神奇巧妙,卓异不凡。在心胸中的才心,浩大有如江水的

停蓄;其发于外者, 烂 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 韵,积蓄;抒发出的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

凄 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其雄辞闳 辩, 快 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调,凄凄切切如飘风急雨突然到来;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奔驰。骤:突然。闳世 之学者,无问乎识—辩:大议论。— 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

与不识, 而 读 其 文,则其 人可知。

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 上下往复, 感 世 唉! 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使人感到这世上 路之崎岖。 虽 屯 邅 困踬, 窜斥 流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遭受摧折,到边远州郡流离,而终 不可掩 者,以其 公 议之是非。即 压放,但终究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

复 起 ,遂显 于世。果敢之气,刚正 之节,至晚 而 不衰。抑,再就起用,就闻名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压:压抑,指贬—谪。起:起用。—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 年,顾念 后 事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谓 如公 者 可 寄 以社稷之安危。及夫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等到后来

发谋决策,从容指顾, 立定 大计, 谓 千载而 一时。顾:考虑,

—顾虑。

确定方针,从容行动,辅助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得的关键时刻。功名成就,不 居 而 —

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

去, 其出处 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 不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魄灵气,想来决不 随异物 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腐散:消失。

—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湄:水边。然天下之无贤不肖, 且犹为涕泣 而 歔欷,而况—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

朝 士大夫,平昔 游从,又予心之所向 慕而瞻依? 无:无论。瞻

—依:瞻仰依恋。

我是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往游来,并且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人呢?—

呜呼!盛衰兴 废之 理,自古 如此。而 唉! 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

临风想望, 不能忘情者, 念公之不可 复见,而 其谁与归!

立风中怀念,情感上不能忘却,想到不能再见到您,又能和谁一道呢?

文意感知

本文高度概括了欧阳修一生的经历,称颂了他的道德品质、学术文章和气概节操,表达了王安石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维导图

对应学生用书P95

一、古今异义 1.苟能如此足矣 ..古义:像这样 今义:指示代词,这样 2.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顾念后事 ..

古义:死后皇位继承之事 今义:以后的事情 二、一词多义



1.期 预定的时间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穿一周年丧服的人.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注定.

①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 期待.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①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 因此.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老的,旧的,原来的.

2.故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故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原因,缘故.

屯邅困踬,窜斥流离 虽然①虽.3.虽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即使,纵使.

4.以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列传》 使用.

④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凭借,倚仗.

①以其公议之是非 因为.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认为,以为.



5.望 极目远看

③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韩非子》. 埋怨,怨恨

①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 盼望,期望.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①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和,跟.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 给予,授予.

6.与③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结交,亲附.

④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翟方进传》 赞许.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②虽屯邅困踬 ..2.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其出处进退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出任官职

③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

指官位的提升和下降 遭受摧折 流泪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 .四、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贤能的人

(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正常语序应为“惟公生于当时有闻”) (2)遂显于世。(正常语序应为“遂于世显”) 2.宾语前置句

(1)而亦又何悲?(“何悲”应为“悲何”) (2)而其谁与归!(“谁与”应为“与谁”) 3.定语后置句

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对应学生用书P96

1.作为一篇祭文,为什么作者一开篇就强调“亦又何悲”?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对欧阳修怎样的感情?

明确:强调“亦又何悲”,是为了突出欧阳修一生的杰出功绩和无人能及的“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生最高境界。

作为一位标领一世风骚的文豪,一位品行为人们仰慕的名臣,一位与自己有过“知己”之情的长者和挚交,欧阳修溘然长逝,王安石内心是十分悲痛的。文章正是这种感情的表达。

2.文中用四个比喻来概括欧阳修一生学术文章的四个特点,找出这四个句子,说说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比喻句 浩如江河之停蓄 烂如日月之光辉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3.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去理性冷静地写祭文了?

明确:作者并不是真的脱开“悲”字,而是大哀失声,大哭无泪。就可以从以下两处文字中明显地体会出来:

表现特点 积累之丰厚 文章之精彩 文章语言的优美飘逸 文辞雄浑有力 (1)[原文]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通过种种人物对欧阳修的崇仰怀念,终于汇成“不能不悲”之情。

(2)[原文]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不能忘情,难以复见吾谁与归?内心的巨大悲痛由开始的“亦又何悲”到此时的决堤而出,一泻千里,更足以证明开始的“亦又何悲”是强作豁达超脱,是强压悲痛,是曲笔迂回,是大悲失声。

写法鉴赏

1.迂回起笔,感人至深

作者没有更多着墨于自己与故者相遇相知的私人情意,而是正面赞颂欧阳公的文章、学问、道德、品行,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与缅怀。全文以议论张本,辅以简洁的叙述,却能将“欧阳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节、其坎坷困顿,与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后临风想望之情,无不具见于其中”(《王荆公年谱考略》)。读来感人至深。

2.文章辞采纷呈,用词精当

如形容欧阳公“器质”“智识”“学术”分别用“深厚”“高远”“精微”等形容词,非常精到,不可移易。善于比喻也使此篇祭文顿然生色。如形容欧阳修文章风格,一连用了四个精彩的比喻,将“豪健俊伟,怪巧瑰琦”的文风一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讲究排偶、一韵到底的语言艺术使得这篇祭文富有气势,充沛淋漓,极尽哀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欧阳修的仰慕之情。

素材挖掘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欧阳修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修无钱买书,则向人家借书抄诵,偶见韩愈残卷,便爱不释手,心仪韩愈古文,为他后来成为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埋下了种子。尽管他勤奋好学,他还是三试而中第,从此步入仕途。其间虽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但最终还是以三朝元老、太子少师较高身份退休,结庐颍州西湖之滨,可谓是功成名就后的自然隐退,实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王安石与欧阳修晚年政见不合,但在欧阳公死后所撰《祭欧阳文忠公文》中,也高度赞扬了欧阳公的人生境界,云:“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所有这些评价绝非虚言,实际上概括了欧阳公所能达到的崇高人生境界,即儒家所倡导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境界,体现着穷独达兼的人生哲学。

[应用角度]

“穷独达兼”的人生哲学深深地影响了封建时代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甚至转化为知识分子一种较普遍的人格心理和文化心态,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奋斗。不过,历史上真正能够将为官为人统一起来而实现人生“三不朽”理想的人微乎其微,欧阳修似乎是个例外。撇开欧阳公身上固有的封建因素,仅从其把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与人格、心理平衡相结合的人生价值观上看,还是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欧阳修之所以还能吸引当下有良知的文化人的重要内因。

本材料可应用于与“人格”“勤奋”“谦虚”“举贤”“立功、立言、立德”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