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草帽计》是“智谋”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的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设下计策,迷惑敌军,不发一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刻画了一位临危不惧、有勇有谋的将领形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如:查阅资料,熟读课文,作批注,写自学笔记;课堂上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后能够认真修改、整理、完善自学笔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作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的原因及过程,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2、学习用简练的文字记录对理解课文内容有用的资料,进一步练习提问题,标画并理解重点词句,写心得体会。   3、体会课文对比的写法。
4、写摘录笔记,自学生字新词。理解“面面相觑、人困马乏、丢盔弃甲、神机妙算”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贺龙同志实施草帽计具体的原因及过程,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难点: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草帽计》这一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帽计》是谁设计的?敌我双方分别是谁?双方的力量如何?
2、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贺龙  红军  白军  弱   强
3、师过渡:就在敌强我弱的危急情况下,贺龙是如何实施“草帽计”?实施此计的结果怎样?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贺龙是如何实施‘草帽计’?实施此计的结果怎样?”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理解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对贺龙实施“草帽计”的评价,是那一句?
2、指名回答。(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3、理解词语:拍手称快(快,痛快。拍掌叫好。)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板书:神机妙算
4、学生齐读。
师过渡:为什么红军战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呢?我们先来看看贺龙是如何设“计”的。
(二)学习课文2—5自然段。 1、请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1)贺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实施“草帽计”的?在有关的句子下面划上“——”。
(2)白军是怎样中计的?在有关的句子下面划上“﹍﹍”。
分别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 天气炎热
(1)生读文中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当时,骄阳似火,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
(2)你从哪些词体会出天气炎热?(从“骄阳似火、酷热、枯焦、汗流浃背”等词语体会出来的。)
(3)学生齐读句子,体会红军作战环境的艰苦。
● 有利地形 课件出示:
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指战员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     (2)理解“山场”一词。(山中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
(3)贺龙仔细观察地形后,为什么要让指战员把草帽扔到山场里?用“贺龙看到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 。”的句式汇报学习情况(一块平坦的山场、待会儿白军戴上我们丢下的草帽,一定有好戏看)
(4)这时正是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有怎样的表现?(都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
(5)理解“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两个词语的意思。(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人们因惊恐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6)战士们对贺龙的这道命令议论纷纷,他们是怎么说的呢?(师引读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
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          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
这两个问句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是疑问句,第二句是反问句: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不能随便丢掉。)  ● 知己知彼
(1)红军纪律严明。
①生读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就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马上迅速转移。
②从“哈哈一笑”一词,你体会出什么?(说明贺龙同志的计谋
并不只是丢下草帽使敌机难于发现我们,他有更妙的打算——让白军上当中计。这是充满智慧的笑。)
③齐读句子,体会红军战士纪律严明及贺龙同志的足智多谋。    师过渡:白军看到路旁的草帽有怎样的表现呢?  (2)白军纪律松散。
①生读课文第
4自然段。
课件出示:
白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
②“人困马乏”是什么意思?(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③“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比喻,把“白
军士兵”比作“一窝蜂”,写出了白军乱糟糟的丑态)
④白军的军官见到草帽又有怎样的表现?(生读句子:匪军官见
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
⑤词语“得意忘形、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得意忘形:形
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这里指匪军官高兴得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后逃跑时狼狈的样子。这里指匪军官错误地认为这些草帽是红军战士打了败仗丢下的)
师过渡:所以,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    出示句子:
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马上迅速转移。
这支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追赶红军去了。
⑥这两句中的“笑”有什么不同?(第一句中的“笑”说明
贺龙同志的计谋并不只是丢下草帽使敌机难于发现我们,他有更妙的打算,这是充满智慧的笑;第二句中的“笑”愚蠢的笑。此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更能表现贺龙同志沉着、镇定和神机妙算)
师小结:红军军纪严明,指战员能一切行动听指挥,贺龙同志镇定自若、神机妙算;白军纪律松散,士兵是老爷兵,吃不了苦,他们看见草帽就抢着戴,军官自以为是,过高估计自己,看到草帽不知
道是计。这是贺龙实施“草帽计”的第三个原因——知己知彼。这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要学会运用这种手法。
⑦师范读课文第
5自然段,生欣赏贺龙巧用“草帽计”消灭
敌人追兵的壮观画面。    课件出示:
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俯冲下来,对着这批“红军”,轰隆隆一阵狂轰滥炸,机横扫,直打得这一团白军官兵血肉横飞,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⑧四人小组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比喻句)去掉“饿”
字,好不好?(不好,“饿”字形容敌军飞机“饥不择食”的丑态,与后面的“狂轰滥炸”“机横扫”相呼应,表现敌军飞机的狠毒。)
⑨师小结:同学们,令人高兴的是这些狠毒的敌机中计了,他
们狂轰滥炸、机横扫的是白军自己。就这样,贺龙同志不用一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板书:胜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找出答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贺龙同志的指挥才能。(神机妙算、智慧过人、镇定自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2、这篇课文除了多处运用对比外还运用到了很多的成语,请你们快速找出来,想想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四、课后作业:
1、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贺龙的草帽计。
2、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3、找出课文中的成语,想想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板书设计】
草帽计
贺龙
红军(弱) 胜  白军(强)                             神机妙算
天气炎热       有利地形       知己知彼
神机妙算    智慧过人     镇定自若           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