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内蒙古中医药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采用x 检验,P<0.05为差 往因受压而发生移位;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瘤体内部可有坏死、 异有统计学意义。 囊变;大肿物可压迫第三脑室继发双侧脑室积水。多数肿物压迫 2 结果 蝶鞍向上方生长,甚至累及蝶窦、海绵窦等。 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7.1%(33/34),CT检查的诊断符 3.2脑膜瘤MRI影像学特征:脑膜瘤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 合率为82.4%(28/34),MRI的诊断符合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 稍高信号,肿瘤大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膨胀性外向生长,与周 学意义(P<0.05)。见表1。 围组织边界尚清晰,多累及蝶鞍【2]。 表1 MRI与CT检查与手术病理的诊断符合率对比(n=34) 3.3颅咽管瘤MRI影像学特征:颅咽管瘤若为实质性病变,其 注: 与对照组比较,x =3.9813,P<0.05 3 讨论 鞍区肿瘤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及解剖结构复杂,且由于不 同类型的肿瘤影像学表现也有所不同,给影像学诊断增加了难 度,MRI对鞍区肿瘤检查的图像相对较为清晰,且无伪影干扰,使 患者肿瘤位置与周围毗邻关系、解剖结构更加明确,是诊断鞍区 肿瘤较为理想的方法,如本研究中MRI检测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 于CT检查(97.1%vs 82.4%,P<0.05),即说明采用MRI诊断鞍区肿 瘤的正确率较高,值得推广采用。而掌握各种鞍区肿瘤的影像学 特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3.1垂体腺瘤MRI影像学特征:微腺瘤T1WI为略低于正常垂体 的低信号,T2WI与正常垂体分界不明显或呈高信号,绝大多数病 例的垂体呈不对称增大,肿瘤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垂体上缘局限 性突起伴垂体柄移位,鞍底朝下且呈浅凹陷状;大腺瘤T1WI呈低 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物可包绕或推压颈内动脉,视交叉也往 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若有囊性病变者,其TIWI呈低信号, T2WI多呈高信号,信号往往不均匀。肿瘤钙化灶较常见,尤以鞍 上型和鞍内型肿瘤居多,其他鞍部肿瘤钙化较少。 3-4胶质瘤MRI影像学特征:本组4例胶质瘤患者TIWI均呈稍低 信号,T2WI高信号且信号不均匀;鞍区胶质瘤肿物多为类圆形或 不规则形,边界尚清晰【3]。 3.5生殖细胞瘤MRI影像学特征:生殖细胞瘤TIWI呈稍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肿物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生长较局限。 综上所述,鞍区肿瘤由于组织起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MRI影 像学特征,总体来讲MRI诊断鞍区肿瘤具有影像清晰、无伪影干 扰、可明确肿物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优点,对疾病诊断具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作为鞍区肿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谢伟杰,吴梅,王海林.颅咽管瘤22例磁共振成像分析【l1.中国 临床医学,2009,2(16):273—274. 【21陈立忠,陈晓黎,徐敬峰.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U1.现代实用医学,2011,(3):341—342+361. 『31贾绍卿.中国医药指南,鞍区肿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探讨 2012,10(16):116—117. 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CT影像学表现 杨家骥 摘 要:目的: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CT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2月到2014年8月选择在我院进行检查的髋臼发育不良 继发骨关节炎患)t,50例,都进行了cr影像学检查与后续三维重建计算。结果: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侧髂耻间距、髂坐切线角与髂坐内 板角明显少于对照纽 <00曰。结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cr ̄Ag学能够有效反应患侧状况与病理形态改变,从而指导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髋臼发育不良;骨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5)06—0096—02 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是/bJL骨科最常见的先天性畸 形之一,主要表现为髋臼形态、股骨头及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异 常,而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骨、软骨和软组织的改变髋臼发育不良 继发骨关节炎可直接影响到小儿的行走能力,即使Ji,JL没有明显 症状的轻度髋关节发育不良,与晚期髋关节的退化性病变也有着 密切联系…。CT的异常影像征象是诊断和鉴别髋臼发育不良继 发骨关节炎的主要依据,是影像描述反映的重点 1。本文具体探 讨了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CT影像学表现。 l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2月到2014年8月选择在我院进行检查的 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儿50例,纳入标准:单侧发病,健 侧髋关节无髋臼发育不良及半脱位;检查前未经过任何方法治 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有其它先天性畸形;患有神经 肌肉性疾病、畸形性髋脱位等。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8 岁,平均4.77-I-1.33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2.34±0.34年。 1.2 CT检查:选择美国Marconi公司生产的Mx8000型的CT机,患 儿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至少从骼前上棘到股骨小转子,然后采用 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后处理。扫描参数:层间距1.0mm,螺距为 0.875mm,管球电压为120Kv,电流为70~100MA。在螺旋cT工作 站对髋关节髂骨、耻骨及坐骨间进行特定层面的重建,对所有图 像取骨窗观察并进行测量计算。 1-3观察指标:观察与对比患侧与健侧的髂耻内板角、髂坐内板 角、髂耻间距、髂坐间距与髂坐切线角等。 陕西省略阳钢铁厂职工医院(724301) 2015年5月20日 1.4统计方法:应用选择SPSS16.0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侧髂耻间距、髂坐切线角与 髂坐内板角明显少于对照组 )<0.05)。见表1。 表1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侧与健侧CT值对比 ±s) 3 讨论 当前人们对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 现和影像特征还没有充足的认识,常常造成漏诊和误诊,导致治 疗延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J。 CT可直观显示骨性髋关节的空间形态,能够有效显示病理形 态学变化及髂骨、耻骨与坐骨之间关系的改变。而cT重建能直观、 清晰地显示骨洼髋关节以及髂骨、坐骨和耻骨的病理形态改变,并 以此间接反映髋臼软骨复合体的病理形态变化。本文髋臼发育不 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侧髂耻间距、髂坐切线角与髂坐内板角明显少 于对照组(艮0.os)。主要在于患侧髋臼失去了股骨头的反复模造和 生物力学作用,髋臼壁的生长不再是朝向髋臼的周围而是朝向髋臼 内部。同时脱位侧髋臼中心的坐骨不但未形成杯状,反而较正常侧 2015年期第6期 明显增厚,髂骨与坐骨形成的内板角明显减小,髂骨与坐骨内侧切 线角度明显减小。并且脱位后髋臼窝变浅可导致髋臼底凸凹不平。 在干预中,需要今早恢复髋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关系,使髋关节的 病理改变在小儿的快速生长期得以纠正,从而促进健康发育H。 总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CT影像学能够有效反 应患侧状况与病理形态改变,从而指导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保付,南静,陈四虎,等.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 影像学表现卟中医正骨,2014,26(1):55—59. 【2】许杰,马若凡,蔡志清,等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行髋 臼结构性植骨重建关节置换术的力学分析Ⅲ.中华关节外科杂 志(电子版),2014,5(11):618—623. 【3】张雁伟,程晓光,吴志刚,等.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臼周围截骨术 前的三维CT测量Ⅱ1.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39—342. [4】李开成,余强.成人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的 CT表现【『l_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2):139—141. 电子配血的I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曹盛 关键词:电子配血I¨名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5)06—0097—01 电子配血是在红细胞ABO、Rh血型鉴定及红细胞血型不规 2.1比对研究时间内我院同时应用电子配血及微柱凝胶间接抗 则抗体筛查、鉴定的基础上,将供血者的血液信息和受血者的血 人球蛋白实验配血1254例,共发出滤白悬浮红细胞2825 u,人均 液信息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系统为受血者选择相容性血液输 2.25u,两种方法相容性结果完全一致;临床用血后均未发生溶血 注,而不再对献血者和受血者血样进行血型免疫学配血实验。电 性输血反应。 子配血准确、高效、便捷的特点已经引起了临床输血相关领域的 2.2配血时间比较:电子配血平均用时4分钟,免疫学配血时间平均 关注;本科室对我院临床用血患者进行了模拟电子配血应用,并 用时23分钟,节省时间80%以上,对于紧急用血具有很高的时效胜。 于常规免疫学配虹结果进行比对报告如下。 2.3血型鉴定:供血者血液成份滤白悬浮红细胞经鉴定发现3例 1 材料与方法 正反定不符,,全都回退血站;受血者血型两次复查不符者为1 1.1血样标本 例,为操作人员记录错误。 1.I.1受血者血样fj,碎::本院住院可自 输血患者的枸盐酸钠抗凝血3-4 。 1.1.2供血者血样标本:供血者滤白红细胞成分血袋鞭子血离心备用。 1.2检测试剂:微柱凝胶检测卡(抗IgG/C3d检测卡、ABO血型正定 卡、ABO血型反定卡、Rh血型系统检测卡、抗IgG/C3d交叉配血卡)为 长春生物技术公司产品;抗体筛查红细胞(I、Ⅱ、Ⅲ包括七个 主要血型系统),ABO反定红细胞为长春博德生物技术公司产品。 1.3主要仪器: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TD—A型血型血清学用离 心机均为长春生物技术公司产品。 1.4输血管理系统:精英医院临床用血标准化管理系统,为贵州 精英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软件实现了对血液入库、检验 交叉配血、发血到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血袋的回收、消毒、报废等 全程的业务规划和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同时参照相关文献设计加 装简易电子配血模块。 1.5方法 2.4不规则抗体筛查供血者血液成份滤白悬浮红细胞不规则抗 体筛查2例为阳性。 3 讨论 随着血液相容性检测技术的逐步发展应用,传统免疫学交叉配 血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减弱。电子配血技术在数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较 好的应用,其安全『生也得到了充分论证和检 。本研究在确保输血 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当前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可行胜与安全性。 1.5.1供血者检测:用微柱凝胶血型卡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与 RhD血型鉴定,以确定入库血液血型正确性;用微柱凝胶抗IgG/ C3d检测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ABO正反定、RhD不符以 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血液制品一律通过精英医院输血管理 系统回退血站。使得输血管理系统数据库内都为复核合格的血 液制品,均可用于电子配血。 1.5.2受血者检测:我科对全院所有可能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 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D、C、E、e、c抗原)检测以及不 规则抗体筛选工作,并录入输血管理系统。对于ABO正反定不 符、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不录入系统,不再实施电子配血。 配血时用试管法再确认血型的正确性。 1.5-3免疫学配血方法:为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1.5.4模拟电子配血:按照电子配血的规则 】,在输血管理系统中 根据受血者所需血液成分、数量情况等信息及系统数据库中显示 的库存所用可用供血者红细胞血液成分列表,进行选择、确认完 成电子配血程序;同时进行传统免疫学配血试验,两者结果相符 后再临床发血。两种方法对比操作,以分析两种方法配血存在的 参考文献 差异以及对输血安全可能的影响。 [1】郭永建,池泉.电子配血与电子发血IJ].中国输血杂志,2012,12 2 结果 (25):1994—1996. 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输血科(558000) 2o15年5月20日 电子配血的安全性主要来源于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鉴定以及 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准确性,我科从2008年以来连续7年对来至血 站供血者血液成分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经过复检和确认后,准 确性达到100%;同时期对受血患者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 血型(D、C、E、e、c抗原)检测以及不规则抗体筛检(微柱凝胶间接 抗人球蛋白法),覆盖面达100%,通过我们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 的复检和确认,以及不规则抗体筛检及鉴定等检查,能杜绝血型等 相关输血相容性检查错误的发生,在实行电子配血前又对受血者 进行严格筛查,排除血型不确定、抗体筛查阳性、长期反复输血及 稀有血型等不适合电子配血的情况后实施电子配血的基本条件已 初步具备。随着电脑网络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完全可以保证供血 者和受血者信息及血型等相关输血相容性检查数据在生成、记录、 传输、储存过程中的准确性,从而建立供血者及受血者输血相容性 检查结果可靠的数据库,进而实施电子配血。 本研究结果显示,2825袋滤白悬浮红细胞的电子配血发血与 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发血的符合率为100%,无溶血I生输血 反应的发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 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条件。电子配血与传统 免疫学配血法结果完全一致,可以省略免疫学配血试验,极大简化 当前输血科的工作流程,同时发血过程可以由输血科以外的人员 执行,通过电子配血发血系统从最近的储血地点选取电子配血合 格的红细胞输注,能更好更快的为临床服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完善,电子配血的建立和实施是可行的,必将得到很大发展。 【21李红梅.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代医药卫 生.2012 28(17):2644—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