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九)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衡阳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某部法律文件规定国家机构存在一个集中权力的委员会,在委员会下面设立各个职能机构,政务院和都是其职能机构。”这一文件(  ) A.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B.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蓝图 C.推动政协制度职能转变 D.适应了经济改革需要
A [依据所学委员会是由1949年9月政协会议上选出,在《共同纲领》中规定的,由此知道文件是《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
2.(2019·齐齐哈尔市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制定第一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 A.是中国党执政模式 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B [材料说的是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是中国党执政模式的具体体现,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党执政模式,故A项错误;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听取各基层的意见,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政协制度正式确立是通过1954年,故C项错误;我国政权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故D项错误。]
3.(2018·荆州一模)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成民主遗留任务
C [根据材料“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是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协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内容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关,故B项错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题干与完成民主反帝反封建的遗留任务无关,故D项错误。]
4.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个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C.“文化大”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A [由示意图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可知此时期为1954年第一届会议召开之前,故A项正确;1956-1966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时第一届会议已召开,与示意图中政权组织结构不同,故B项错误;1966-1976年为“文化大”时期,此时期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委员会,与示意图中政权组织结构不同,故C项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全国为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与示意图中政权组织结构不同,故D项错误。]
5.(2018·皖南八校联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C [材料中提及1954年草案的起草与讨论过程中,“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是反映社会不同阶层的民众都参与了制宪过程,即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选C项;“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原则,是中所规定的,在此没有体现,可排除A项;1954年颁布之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确定,故B项不符合史实;“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特征之一,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D项。] 6.(2019·林州调研)指出:“有了,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这表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
A.必须接受中国党的领导 B.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 C.与职能有很多重合部分 D.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
B [根据材料“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说明政协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
7.(2019·天津滨海重点学校联考)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成为国家主人,故B项正确。]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己选举基层领导的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群众路线和民众真正8.(2018·广西月考)1957年,周恩来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治权 C.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A [由材料信息“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可知,周恩来这一论述强调的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的,故A正确。C与题意相反,B、D与题干无关,三者均可排除。]
9.(2018·湖南衡阳第八中学月考)1978年至1992年,全国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是认真吸取“文化大”历史教训的结果 C.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B [“文化大”使得党和人民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材料所述是加强法制建设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A项应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我国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均是在本世纪初,从时间上可以排除C、D两项。]
10.(2018·全国名校联盟联考)经1979年下半年和1980年上半年试点后,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县级直接选举工作分期分批陆续展开,发布了七号和六十号两个文件,要求各级必须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指导。这一工作的深远意义是(  ) A.发扬了“文化大”中的民主精神 B.加强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绝对领导 C.使我国由间接选举转变为直接选举
D.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D [县级直接选举是新时期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当家做主的责任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11.(2019·沧州质检)1983年,陈云指出:说到统一,有一个用什么“统”的问题。照我们的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的社会主义制度去“统”,也不要用的现行制度来“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一国两制”下内部事务不变 C.海峡两岸已实现了自由通商 D.中国反对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
B [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在1982年,排除A项;材料信息“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说明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内部事务不变,B项正确;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C项错误;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2.(2019·河北七校联考)1984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在发表声明:“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这一声明反映出(  )
A.中英关于问题的《联合声明》已经签署 B.英国在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C.中英两国关于问题已经达成共识 D.英国解决中英历史问题的基本态度
D [本题考查问题。A项不符合史实;中英关于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英国在的殖民统治还没有结束,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中英在问题上达成共识应该是在会见撒切尔夫人后。材料说明英国在解决中英历史问题上的基本态度还是比较务实的,故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念邮票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
“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试析材料二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及此现象反映的问题。
(2)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我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解析] 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从政治民主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信息“1967年”“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进行分析。第四小问,从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方面思考。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史实来归纳。第二小问,联系“依法治国”的主张来归纳。
[答案] (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背景:“文化大”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被严重践踏。 (2)史实:颁布1982年,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组织法……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修改1982年;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1982年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颁布 十二大——十四大召开前 十四大——十五大召开前 十五大——十六大召开前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解析] 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情况,所以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整理即可。
[答案] 示例1: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我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
示例2: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或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也可)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化大”的教训;第三次科技;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